北大教授提出:“大学是个写诗、做梦的好地方。”
、
据大公教育2015年01月26日讯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是对成年学生的教育。成年人,不仅指年龄上、生理上,而且包含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的意义。对他们的教育,涉及到应当明白什么是人的德行、什么是人的幸福、什么是人的价值这些问题。人文知识是未成年人难以把握的,需要人长到一定年龄和其他方面的知识有一定储备后方能习得。因之,大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必须有适合成年学生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既包括开设人文知识的课程,也包括富含人文关怀的学生活动。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提出:“大学是个写诗、做梦的好地方。”首先,诗歌需要大学。若是一代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子远离诗歌,单凭那几个著名或非著名诗人,是无法支撑起一片蓝天的。反过来,若校园里聚集起无数喜欢写诗、读诗、谈诗的年轻人,则诗歌自然会有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大学也需要诗歌的滋养。专门知识的传授十分重要,但大学生的志向、情怀、诗心与想像力,同样不可或缺。大学校园应该是“诗歌的海洋”──有人写诗,有人译诗,有人读诗,有人解诗。为一句好诗而激动不已、辗转反侧,其实是很幸福的。在这个意义上,不管你念的是什么专业,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与诗歌同行,是一种必要的青春体验。梦总有醒来的时候,但从未做梦的人,其实很可怜。能否成为大诗人,受制于天赋、才情、努力以及机遇,但“热爱诗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拘牵。因痴迷诗歌而获得敏感的心灵、浪漫的气质、好奇心与想像力、探索语言的精妙、叩问人生的奥秘……所有这些体验,都值得所有人珍惜。即便从不写诗,只是吟诵,也能让人受益无穷。老一辈学者中,许多人晚年身体不好,视力欠佳,以吟诵诗篇为乐(如冯友兰、钱穆)。或许,有了诗歌,就有生机与活力,心里就能充满阳光。
毕业典礼,是大学最重要、最隆重、最有纪念意义的仪式之一,是“大学最后一课”。大学的师长,此时不妨也给学生讲一讲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并送上祝福。曾几何时,恋爱、婚姻在大学里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只受批评不予批准的行为。如今,无论是从思想观念上、舆论氛围上还是规章制度上,恋爱、结婚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享受的一项合法权益。毕业时候,收获季节。对于行将走上社会的许许多多的毕业生来说,得到一份真挚的爱情,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追求一种美好的生活,是面临的现实问题,其重要性不亚于“高考”。对此,他(她)们或许有渴望,或许有困惑,或许有烦恼,需要得到“过来人”的一些建议、忠告和帮助。如果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寄语中,不再缺失关于爱情、婚姻的话题,毕业典礼就更加完美了,掌声就会更加热烈了,学生的获益就更加深厚了。
大家知道,有一个让国人难以释怀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窃以为,杰出人才一定不是眼界狭窄的人,不是书獃子,而是心存梦想、宁静致远的人。年轻人要达至这个境界,人文素质是重要根基。(原标题:大学应有的人文教育:培养写诗做梦的青年人 撰文/言止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