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依古丽 于 2015-1-29 14:06 编辑
《花园》:诗人的无限回归之路
——阿依古丽系列诗歌《花园》(七)赏读
南风窗
阿依古丽对周遭世界的悲悯、抱负和野心在《花园》(七)中豁然洞开,就像诗歌隐形的翅膀在宇宙中,既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阿依古丽在自己搭建的现世和他世、今生和来世的诗歌话语中,以极具超验性的诗歌语言,探索着隐身在事物表象之下的秘密所在,为迷雾重重的心灵世界解惑补遗。
诗歌美学中的宗教情怀和修为,一以贯之地呈现在阿依古丽《花园》系列写作的始终,她说:“诗歌之与宗教,就像牙齿和嘴唇一样有着不可割裂的亲密关系,也像《圣经》中上帝的话语,每一句都能触摸到人类鲜活的心脏,拥有宗教般的心灵,就拥有了一根诗歌的魔杖”,这句话既形象,也血性。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何种姿态行走于诗者的大地?以何种意象气质关照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生活其中的现世?阿依古丽用诗歌的方式回答着自己。实践中,她摈弃对景写生“看山是山”式的在场关照方式,用“看山不是山”诗写探索,一步步走向自己灵魂的回归之路,并将现世的泥沙污秽摒弃在自己的诗歌美学之外,彰显出一种高贵宏阔的诗歌品质。“脚下清寂的山径/一直通向灯火通明的教堂/河流的宗教在夜色中巡行/辗转于纷扰的时事彻夜不眠。”诗歌中的阿依古丽食着人间烟火,却与俗世保持着谨慎的距离,行与思的光芒初现,逼近现实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更多秘密,一些隐秘的事物浮出水面,《花园》中“河流”的隐喻世界和诗性构建也脱胎而出,她挽歌式的吟唱,也让笔者不由自主将右手俯在自己的心口上屏息静听:“是谁修女一样裹着夜的黑袍,
远远走来,又从我们身旁匆匆走过/是你?还是那个藏在深渊里的夜莺/是谁在河水中点亮星星一样的灯盏/为我们照亮山径后面的真相/是谁和怀中的星辰亿万年后相逢/成了永不分离的母女,长眠在/一块石头下面。”
阿依古丽说,她非常喜欢无锡这座城市的山水人文气象,挚爱江南水乡气质中蕴含的美学特质和诗歌质地,一有空,她就游走于江南古镇、老街、粉墙黛瓦、名人故居之间,探微物质与精神、人生与时代的关系,也让她有诸多感慨和思考,这些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也投射到她诗歌形式与内容、诗性与表现所构建的体系中。江南大地上树龄近千年数百年的古槐树和古银杏树众多,每当遇到树仙,阿依古丽就会对身旁的人说:“我的神住在树上”,也许正是江南大地上的生灵精怪若隐若现地引导阿依古丽走向《花园》深处的诗歌景观。“小小的灵/沉潜在古槐树根的细部/省略的世界/尘世的浮光掠影/电视特写一样放大的杯中之物/一条路走到黑也不回头的悲喜/像一场我们期待已久的大雪/落到半空/就被一阵来势凶猛的北风/不容分说地带走。”
很多人把诗歌看做自己精神的最高追求,阿依古丽却说:“诗歌是诗人迷醉、癫狂伴随绝望的一剂毒药,会致人死地而后生” 。这话出自阿依古丽之口,也正是她对诗歌精神体悟的经验之谈,既有她心灵和精神的烙印,也有当下急剧变革的大时代痕迹,我们身处一个诗歌的时代,生活在这个大时代中的诗人们是幸运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这样的英雄情结在阿依古丽的《花园》(七)中让我们为之振奋。“直到有一天——/我们把眼睛还给星星耳朵还给风双手还给春天的大地/直到有一天——/世界恰到好处/在我们开花的双乳上/降下夜幕。”
在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血管里游泳的诗人们,谁最先触摸到世界跳动不息的心脏,谁就是这个时代铭记的歌者,过去的北岛、顾城以及之后的海子,他们最先的到达,给流派纷呈、诗人云集的当下诗坛提供了诗歌研究的参照坐标,我们期待着更多像阿依古丽一样的诗歌探索者以朝圣者般不屈的姿态,在灵魂的无限回归之路上,探索耕耘,构建属于自己的诗歌《花园》。
2015年1月29日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