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宽:慎读木心
或许,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碗茶,可是往往端上来的是咖啡。咖啡虽然好喝,但若把咖啡当成了茶,也便成了笑谈。世事多变,然这些些味道,究竟是不同的。
木心,在古典圈子里,被很多人说了,说木心根本就不懂古典,或者危害甚大。木心,说话这么漂亮,为何往往都没有一句是对的呢?
想来,木心根本没有走过那条路,却道听途说式的描述那条路,或者只是远远望着那条道,却对那条道路进行了非常美妙的演绎。只是走过的人,往往对他说的那条路,表示遗憾罢了。说得再好,却无一语中的。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大碍,原本我想写一篇文章,题目是《不会贴春联的现代诗人》。那些现代诗人,往往对古典诗人,或者古典诗词进行着漫无边际的批判,总是改变不了的鄙视。殊不知,春节临近,一百个现代诗人,也许都找不出一个会贴春联的。
这时,若来一个古典诗人,往往就能贴对,但是路过一个现代诗人,则往往贴错,即使贴对了,也不知道一个所以然。或者,现代诗人凭借着他的语言底子,可以口吐莲花,对这幅对联,进行一番再好不过的赞美。
可是,若一个古典诗人,再问一句:“亲爱的现代诗人,刚才,你对这幅对联,评论得很好。不过,哪幅是上联呢?”这时,现代诗人,往往呆若木鸡。因为他不懂,基本的格律学知识。不知道平和仄,所以分不清,上联,还是下联。
木心之总总,和现代诗人不会贴春联的道理是一样的。
木心:“你们可惜看书太少。不但少,遍数也太少。莎剧,我看过五六十遍。为什么呢?年年中秋吃月饼。多少月饼?上礼拜,天天上,《福音书》我读过百多遍。每次读都不一样,到老也不懂透的。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
按说,木心既然说过这样的话,总不该到处卖弄才对的。尤其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纵然是天才,在某一方面刻苦专研一生,也或多,或少,能道出一两句心得。可是木心不然,在任何领域都可以侃侃而谈。可以说,对各国文学,各种艺术,无所不谈。
若木心,真有王维,姜夔,那样的天赋,诗,书,画,音律,无一不精通,属于这种旷世天才。那么,木心倒是不妨,对这些艺术进行一番归纳,遗憾的事情是木心,终究是一个浅尝辄止的人。即不懂中国,也不懂西方。
或许,我这样说,有些人不免不痛快,说我不过是对木心的一种指摘。也罢,也罢。我们翻出木心的出版目录,其中有旧体诗词集《玉山赢寒楼余烬录》。我查遍了所有网络,找不到一篇木心的旧体诗词,按理说,木心早已名满四海,怎么会连一篇古典诗词,都寻不到影子呢?
连清代诗词,都在大江南北热了一把,到处都是些已经作古的诗人。木心,若真有名作,也不至于宝藏山中而无人问津啊。
当然,大众喜欢的往往在圈子中并不一定得到认可,尤其是一些眼高于顶的古典诗人,他们认真写了十来年,读过从诗经到民国的诸多诗作。然而,我只是听到批评木心的古典诗人,暂时还没有听到赞赏木心的古典诗人。既然木心的诗词不见于世,那为何会开罪古典诗人呢?
奇怪的现象是木心的诗词不见流传,但是那些对唐诗宋词,评价的优美句子,像流水一样总是不经意地流淌。是以,当代古典诗人,对木心是不敢苟同了。
木心:“抱着原谅的心情去看这些诗(日本古典文学),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 中国的白话诗。平静,恬淡。我是日本文艺的知音,知音,但不知心——他们没有多大的心。日本对中国文化是一种误解。但这一误解,误解出自己的风格,误解得好。”
看到这里,我竟然是无语了。既然是日本文学的知音,那么问题来了:“木心,究竟懂不懂日语?”我没有看到木心,任何日文的作品。但是,你如果去翻郁达夫的文论,会发现郁达夫的文论中有全日文的。
当然,木心的作品中,有《俳句》,不过,是中文写的。中文的俳句,可称为汉俳。汉俳,目前,也有两种:一种是从日本五,七,五,十七音,演化过来的,需要遵从一定的格律,和叶韵,叶韵以《平水韵》为根据;另一种,则是三行体,就是简单三行,或者押通行的普通话韵,或者不押韵。
木心的俳句,属于后者,这是任何没有一点俳句学常识的人,都可以尝试着去写的。在日本这种俳句,称为“自由律”,不过,在日本的自由律俳句大师,往往都是精通“定型”的作手。
木心,没有写过一句日文俳句,一首日文和歌,那么可以肯定,木心,就不懂日本的诗歌。就像一个人连一副中国画,都没有画过,但是声称:他是中国画的知音。这就不免有一些荒唐了。
不过,这也不怪木心,有这样的壮举,那些著名现代诗人,无一不是这样的主。只要去读一读,当代著名现代诗人对古典诗词的评价,就会发现木心这样的前辈,那是数不胜数。
我虽然在学画,也画过一些,不过,对此,我还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暂时就不评价木心的画了。就像那些著名的现代诗人,虽然对古典诗词一窍不通,但是现代诗歌写得倒还算可以。或许,木心的画,也是如此呢?
哎,为何,我们就不肯接受先贤的教导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然,木心的语言,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总是那么温情款款,就像一个女子,说错了就说错了,只要喜欢,不妨偏心。
只是,莫忘了,听着妙语连珠,只是当着一听便好,若信了真,就对艺术失去了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