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之蓝流浪记忆之——行走都市话乡音
一座城市,若给你留下一些难忘和怀念,我想,语言一定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
今晨,我的耳边突然出现一个声音,很熟悉,很久远,很亲切,很温柔的女孩子的声音,睡梦中,我辨别着,这声音来自哪里?天籁般!哦,听出来了,是南宁女孩子说话的声音。我再也没了睡意,忽然想写个东西,写写这些年在外漂泊流浪,对所到过的城市和地方那里语言的感受,若在文中冒犯了哪座城市,还请那里的读者不要计较,多谅!多谅!
记得初到南方——南海边的那座美丽别致的小城广西北海,最头疼的事情是去当地的菜市买菜,一色的本地人,操着绝对比英语、比粤语都难懂,或者说你永远也别想听懂的本地方言。那声音让你觉得,里面夹杂了很多东西,不可破解,也许有海水在其中吧,那语言听起来有点浓浓的海水味,带着海腥味。每每到菜市这样的当地人很扎堆的地方,我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可我还是很喜欢去那个地方,很奇怪,听多了,那语言很有魔力,让你觉得,这个城市很亲切,别看他们整天说着“外星人”的话,可还是很亲切,因为你就在他们身边,那些语言经常在你的耳边回响,像风一样。
有当地一朋友对我说,“赵,你得学学北海本地白话才可以,你知道你说普通话成本很高。”我疑惑!朋友继续说,“你说普通话,菜市的本地人很欺外的,你买的东西都比我们讲白话的贵很多,有的翻一番都不止。”朋友的话引起我的注意。不过,我也有了自己的策略,那就是看中了什么先看看本地人花多少钱买的,自然就不会吃亏了。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喜欢去北海本地的菜市,而不喜欢进超市买菜,也许是喜欢听那里的“乡音”吧!我终没有学会北海白话,听说在北海仅客家话就有30多种不同说法,语言在那个城市变得神奇而复杂。
南宁,我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我经常和朋友们说起这座城市。南宁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城市本身的无穷魅力上,也表现在那座城市的语言,如邕江水般舒缓流淌。最喜欢南宁女孩子说普通话,那是我听到的最温柔的声音,其他任何一个城市的女孩子都说不出那么好听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亲自去趟南宁,大街上假装问个路,你将领略到中国最美妙动听温柔的女孩子的声音,就在南宁!
比起北海,南宁更加开放和大气,可城市又很内敛,一点也不张扬。这还得从那个城市的语言来说。所有的市民,基本说普通话,体现了城市很高的素质,可那普通话又不是我们北方这种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那语言听起来真的很舒服,慢条斯理、非常柔和,哪怕是一个大男人说出来,也很柔和,让你情不自禁感受到轻缓和亲切。还好,在南宁,我差不多可以说带有南宁色彩的普通话了。一次回天津,天津的家人和朋友说,“你已经被南方给赤化了!”我知道,他们是说我说话有了南方味。我哈哈一笑。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除了在一些大中型的公司里,职员们会按照公司要求讲普通话或者外语,其他更多生活中的语言还是以上海本地话为主。上海话讲起来节奏很快,要想学会也并非易事。说句心里话,在浅意识里,我并不怎么喜欢上海话,但为了融入那个城市,我还是买了了书开始一本正经地学起了上海话。公司同寝室的女孩子湘湘是南通人,我还让湘湘当起了业余语言老师,快速强化上海话。在上海,我基本听得懂上海本地人在说什么,简单的上海话也能对付说,但最终我还是讲普通话,理由:没喝浦江水长大,你就是个外乡人,学几句可以,别忘了本!上海话听起来并不温和,反而总给我很强势的感觉,就是从一个很温柔的女孩子嘴里说出来,也没觉得上海话温和,这可能和整个城市不无关系,一个有分量、有力量、有话语权、有国际金融和经济地位、有江南美丽的环境、富足的城市,它的市民是骄傲的,语言也自然有骄傲的成分。不过,我很想念上海郊外沈巷房东阿婆说话的声音,虽然语速也很快,很难听懂,可那话一说出来,就有了到家的感觉,热乎乎的。
最音乐化的语言,当属粤语。几次踏上南粤大地,无论是广州、深圳,还是佛山、珠海,我都很喜欢听当地的人们说粤语,感觉是在听一首歌,那歌,仿佛创作于几百年或者上千年前,一个很遥远的海上,经风历雨后回到岭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于是有了粤语。粤语除了让我感到音乐的韵律美,还有就是,岭南大地千年的沧桑感,从粤语中也能体现出来。说粤语的人,给我的感觉,商味十足,女人呢,不矫柔造作,很能吃苦,也懂相夫教子之道。
再说说桂林的语言。桂林本地人说的是桂柳话,并不难懂,和湖南话很相近,大概离得近的关系。守着好山好水,桂林人也多少心存傲气,于是,语言上也比较强势,说出话来并不柔和,有一定力度。桂林女子也没有南宁女人那么柔和,说话都置地有声的,桂林的男人讲起话来倒是有些温婉,这让我觉得有些奇怪,在这个城市,有些“阴盛阳衰”,我说语言上。
那年去中原大地游历。河南人说话乡音很重,但让你感到古道热肠。原本不喜欢河南人的,也不喜欢河南话,可真正你到了河南,脚踩在中原那片热土上,河南话顿时好听了起来,最后也学会一句——“中!”
陕西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2年春节,我独自去了西安,去了皇帝陵,去了黄河壶口瀑布,那里的人们说着一口道地的陕西话,那么朴实,让你一听到就想起奔涌的黄河水,想起黄土高坡,想起壶口瀑布岸边的牵马人,想起西安那座古城,还有钟楼下的小吃一条街,想起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和香喷喷的烤羊肉串。
很喜欢北京话,尤其是北京女孩子说出来的标准北京话,很大气,很好听。在北京读研究生的时候,同学清一色北京人,于是,夹杂在其中,也冒充回北京人,说起了北京话。一说北京话,自然会联想到故宫、长城,还有北京的胡同,我经常想,如果没有这些,北京话一定没这味,不清楚啥样呢。
我长在天津大港,因为在市外的企业环境,所以和市区还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也来自语言,我们在大港长大的孩子是不说天津话的。后来,因为开了公司做生意的缘故,结识了天津市区的朋友,一来二去,我也可以以假乱真,说一口比较标准的天津话了。但这么些年在外地漂泊,我是不喜欢说自己是天津人的,也不喜欢说自己是东北人,当有人不经意问起我是哪的人?我经常很茫然,有时干脆应付下,北京的。这很奇怪!不过,在外面的城市,偶尔公司组织小型聚会,如果大家有要求让我说段天津话逗大家乐下,我还是会满足大家的,说上一段冯巩说的相声——“狗不理包子”。
我的父母是最纯正的满族血统的东北人,那我也应该是纯正的东北人。可因为一出生没多久就来到了天津,此后很少回老家,对故乡自然很是淡漠,加之这些年漂泊在南方的一些城市,我对天津这第二故乡也比较淡漠了。父亲和姐姐这么多年都说的是东北话,继母说山东烟台话,回到家,我说的是多少夹杂着一点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挺有意思的。
前不久,我回到老家辽宁,那个我出生的地方,再听故乡纯正的东北话,觉得很亲切。在故乡逗留数日,走的时候,我问东北的朋友,听下我说话有东北味了么?朋友说没有,我从心底生出淡淡惆怅,家乡啊,你真的不要我了,因为我离开得太久对吗?
最终,我回到我的第二故乡天津,仍然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想,我不属于哪个城市,那些城市只能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或者属于自己,或者属于大地,所有走过我生命的,或者说我生命到过的地方,应该都属于我吧!(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