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阅读与写作的点滴体会
濮建镇
“现代诗歌阅读与写作”这个题目很大,我想,这么大的题目放到那些大家手中,都可以写上二本书。写下这个题目的一个开始,让我无从下手。我经过好好想了想,发现题中的“现代诗歌”、“阅读”、“写作”这三个关键词还比较具体,我就把整个大题目切割开来,围绕这三个关键词,谈一些我自己在现代诗歌阅读与写作中的体会,来与大家交流。
一、首先简单说说第一个关键词“现代诗歌”
所谓“现代诗歌”,是相对于古诗词而言的。现代诗歌是随“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那么诗歌是什么呢?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说:“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这个比喻将诗歌的性质与地位很好地点了出来。首先,诗歌是一种文学文体,属于文学范畴;更重要的是,诗歌是所有文学文本中最精致闪亮的文学文体。如果要给现代诗歌下个定义,我的理解是:“现代诗歌”是一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具有内在诗意流动的分行文本。在这里,分行文本是一种形式,而重要的,是要具有内在诗意的流动。我没有说“诗歌是有特定诗化语言构成的分行文本”,而用“内在诗意的流动”作为衡量现代诗歌的标准,这不是否定现代诗歌普遍具有的独特诗化语言这一特征,而是因为,“现代诗歌”发展到今天,在其它文本所应用的叙述、描写、抒情和日常口语等等的表达方式,在现代诗歌写作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了。所以,再用:“诗化语言”作标准,来区别是否是现代诗歌,显然已经不合适。但是,所有的诗歌,即使是一首口语诗,也是有明显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就在于,每首诗都存在着内在诗意的流动。如果没有这种内在诗意的流动,即便是分了行的文本,那也不是诗,自然也就读不出诗歌所具有的特殊味道。那么,这种内在诗意的流动是怎样出来的?我在下面的“阅读”与“写作”两个关键词中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二、第二个关键词“阅读”。
阅读,通俗的说法就是“读书”。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阅读是通过目光对文字的触碰,获取隐匿在文字中的信息密码,传递给大脑加工后,感受出作者想要传达内容的过程。最普遍的阅读如读报,看故事、看小说等等,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是种具有广泛性的活动。唯有对诗歌的阅读,只是极少数一些人在为之。为什么呢!因为读诗歌的过程,没有读其它文本那种轻松感。培根有过这样的名言:“哲学使人睿智,逻辑使人缜密,数学使人精明,诗歌使人灵秀”。哲学家要把文学中的诗歌单独拎出来,把阅读诗歌放到了能“使人灵秀”的高度,那是因为阅读诗歌的过程,是要开动脑子的过程,是懒散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对于诗歌的阅读,最普遍的一个反映是“看得懂与看不懂”。诗歌的分行让人视觉上就感到像一道道栅栏,阻挡了阅读的进入。只因为诗歌的阅读存在难懂这个问题,就把许许多多的人,挡在了诗歌的大门外。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喜欢文学写作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过一天算一天的人,而是一个愿意开动脑子的人。那么就应该读一些诗歌,这样对于写作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首诗歌的生成中,包涵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段。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可以训练写作能力的提升。一些阅读量大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诗人写出的散文与小说,读上去要比纯散文与小说写作者的作品要有活性,要有美感。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邹汉明的《江南词典》等等。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渗透了大量适度的跳跃、景象的提炼、语言的弹性、表达的精准等等的诗歌元素。读上去就感觉很美。
那么诗歌怎样来阅读呢?这是一个怎样进入诗歌的问题。我认为,所有诗歌文本可区分为两种性质的类别。哪两种性质类别呢?一是开放型,二是封闭型。开放型就是如:“东风吹/战鼓擂/究竟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怕谁......”这一类闯开着大门,在迎接你可以跑步进入的诗歌。二是封闭型的,那是指那些紧闭门窗,让你围绕四周转了半天,可能也摸不进去的诗歌。对诗歌的阅读要谈的,也就是针对这一类诗歌。
在这里,我首先讲一下怎样选取阅读对像的问题。现代诗歌在网上、在报纸、在刊物、在书中,可谓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我们应该选取哪些诗歌来阅读呢?我认为,要选取那些经过三番五次筛选后,再推荐出来的作品,因为这些像大浪淘沙一样留下来的东西,必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比如伊沙选编的《新世纪诗典》,从开编到今年14年10月,近四年中只选出现了一千多少首诗。这样精选出来的诗,就肯定值得一读的。还有如诗刊社每年选编的,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某某年中国年度诗选》、还有每年的《华文青年诗人诗选》等等。因为读这样的诗,就防止了诗歌欣赏水平不高的原因,而容易进入阅读误区的状况。对初学者来说,就可以直接踏上了一个起点较高的阅读平台,来汲取营养。
说到阅读误区,这是许多初学者会常犯的一个阅读错误。我就走过许多这样的弯路。我学诗的初期,读了大量在现代诗歌史上名气很大的诗歌,如郭沫若的《女神》、田间、贺敬之的诗选等等。后来才发现,我是犯了一个惟重名声,而忽视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现代诗歌婴幼儿期的作品有着许多欠缺性的错误。那些诗歌,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但这不等于这些诗,是登临了现代诗歌的顶峰之作。在当时,从古诗词脱胎换骨到白话诗的过程中,像郭沫若这些新诗歌的产生,确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伟大事业。但随着一代代人对这些诗歌的发扬光大,那些诗歌所具有的,已只是保留了历史价值,而已经失掉了学习价值,它们的价值,是要在研究诗歌史时,才能体现出来了。
阅读对像与阅读误区问题就这样解决一下。接下来就讲讲怎样进入诗歌的问题。进入一首诗歌,就像进入一个锁了门的房间一样,如果你拧一下门把,门推不开,那你就要找到一个钥匙,才能把这扇门打开。钥匙怎样找呢?比如读顾城的《一代人》。全诗只二行,第一行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第二行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首诗的钥匙在那里呢?在第一行中。如果我问大家,我们的眼睛是谁给的,我想最多的回答肯定是“父母给的”,也可能有回答:是“上帝或者说是老天爷给的”。但顾城说:是“黑夜给的”,这似乎不合逻辑常理。正因为这个不正常的说法,其实是在提示我们,这首诗的钥匙就要在“黑夜”这个词中找。要阅读出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就要全力破解“黑夜”代表了什么。先看诗的题目是“一代人”,再看这个眼睛——是“黑色的眼睛”。眼睛是要在“光明”中才能看清东西。从这一串的指点中,我们起码就能读出诗人已传达出了这样一种意思:一代渴望拥有光明的中国人(拥有黑色眼睛的人),已经不能忍受被扼杀了光明的黑夜了。再结合这首诗歌生成的历史背景,那一代人是从文化大革命中过来的一代人。读到这个时候,这首诗的钥匙——“文化”这个词出来了,这就马上能让读者明白到,这个黑夜,其实是在暗指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时期。而光明与文化联系起来后,就不难想到“光明”就是知识的象征。对这首诗的阅读,到这个时候就完成了。
有的诗,由于属诗人极其个体性的、独特的体验生成的,再加上诗人有时有一些故意的为之,或者想象缺少合理性,就造成非常难于读懂。对这样的诗,我们普通的阅读者,其实不读也罢,就让给诗歌研究者去化费时间研究好了。
三、第三个关键词“写作”
其实,经过几年写作的人,都有写作经验的。但写作不同于做其它的事情,写作是一种极端的个体劳动,是非常个性化的思维在推着文字流动。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写作套路。我就只能把我感悟到的一些点滴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第一、由于绝大部分诗歌的体量较小,所以,每个句子的生成,都要有提炼,要进行必要的诗化处理,要通过精选的物像,再反射出来,使诗句富有弹性与容量。比如这样一段文字:“天空中,一群鸟儿从远处飞来,鸟儿一边飞一边叫,让我不由得抬头,看它们从头顶,很快飞了过去。” 这段描写,用诗来表达的话,用一个句子就可以表达出来了,这句诗就是:“一串鸟声划过”。这里,鸟是在天上飞的,“天空”就可以省略掉,“一串”暗示出鸟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并且还暗示出每只鸟也不是叫一声就不叫了,而是在不停地叫着的。“划过”不但有着从远处飞来,飞过头顶的意思,也传达出飞得很快,被看到了。这里,对众多的物像经提炼,选取的“鸟声”是最有代表性的。再让“鸟声”与“一串”和“划过”两个词的配合,诗意就出来了,而且这种诗意不是停止的,是能明显感觉到在流动的。
第二、要重视题目。诗歌的题目比所有文本的题目都重要。往往起着提纲挈领与画龙点睛以及升华主题的功效。如前面讲到的顾城的那首《一代人》的诗,如果没有“一代人”这个题目,这首诗就不会成会经典之作,是这个题目把两行诗,框进了特定的历史现实的写照,才深化了主题,引发人们的深思与共鸣。
邹汉明有一首诗,题目是《吃太阳》。当这个题目出现在你面前时,就一定会生出要看看这首诗的冲动,想知道诗人是怎么吃太阳的。因此,只有在诗歌中才有这样一种特别的现象,当作者对作品的题目取不好时,就会索性不取题目了,而用“无题”冠之。可见诗歌的题目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重要。
第三、诗行中要有必须的指点。一首诗写得谁也看不懂,那一定不是一首非常好的诗,起码这首诗在物像的选取上是不够精确的,才会让人摸不到脉动。而必须的指点,是对阅读者指点方向。我一首选进《新世纪诗典》的诗——《兴趣转移》。全诗如下:
《兴趣转移》
濮建镇
不管益虫还是害虫
都会捉进小盒中养起来
那时 我恺儿眼里
这些都是要受关爱的小生命
就像那种年龄的他们
只会得到呵护
没有受过伤害的心
感到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
当接受了时间的教育后
我恺儿好像从十三岁起
开始收集玩具刀枪
开始很少说话
开始看《寂静岭》
开始读《圣经》
这种兴趣的转移
让我惊恐出一身冷汗
这十六行诗中,十四行是摆出现象,“时间的教育”和“让我惊出一身冷汗”这两行,是在指点方向,是告诉读者,这种兴趣的转移是时间教育的结果,这种结果“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再比如北岛的名诗《生活》,这么笼统的一个题目,诗人什么也没有做,只用了一个“网”字指点一下,让读者沿着这个“网”的方向,自己去想:生活是什么,是怎样的状况,要怎样过下去。
第四、要巧选入诗的角度。入诗的角度选得好不好,是一首诗能否写成功的关键。上面说到邹汉明的《吃太阳》,全诗如下:
《吃太阳》
邹汉明
太阳一点一点淹没在丝瓜、西红柿、南瓜
苹果、香蕉、桑葚、梨……诸事物中
太阳把七种颜色全部分配给它们
太阳把它的缺点也分摊掉一部分
(这在桑葚的黑颜色上表现得最是明显)
太阳的香味,太阳的形状,太阳的热
太阳流淌到诸事物中的蜜……
还有,令人生畏,令万物枯萎的坏脾气
太阳照临一部分事物(比如石榴),它们老去
它们的身体就心甘情愿地炸裂……
这些,我都知道,如果手臂够长
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摘下整个太阳
好比我们轻松地摘下丝瓜、西红柿、南瓜
苹果、香蕉、桑葚、梨……那时刻
我们忘记了,我们却不停地吃啊……吃太阳
可以想象,诗人是在看到太阳落山没入一片菜园时,获得灵感的。我们来看诗人吃太阳——是选取了太阳通过阳光与瓜果的联系,就抓住太阳的能量是通过阳光传递给植物,转化成瓜果这一事实,找到了吃太阳的角度,那就是,在吃瓜果的同时,也就是在吃着太阳这样一种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生成了这个诗歌文本。
第五、要善于从日常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意,并进行深入挖掘。比如我们每天接触的大米,谁也没有在意里边的诗意。可是伊甸的目光就进入了一粒大米,并在一粒大米中,挖掘出了能装进整个世界的广大空间。诗《米》见下:
《米》
伊甸
米,就像一个好人的头颅
我们喜欢它朴素的形状和单纯的色彩
它以无言的悲悯注视着
那些短暂的狂欢和永久的饥饿
它献出自己,并非出于
一个殉道者的信念
那是它的命运,它与生俱来的
幸福和痛苦
土地举起它,就像人类举起孩子
它从稻壳中走出
披一身薄薄的忧郁
世界如此广阔
但它不能像鸟一样飞翔
它甚至不能回到泥土中去做一场梦
啊,一粒米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我把一粒米放在手心
它向我的血液输送温度和梦想
它以它的洁白批判人间的五光十色
它以它的渺小否定我的庞大
它的表情如此安详和高贵
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围绕它旋转
当读完了《米》这样的诗,谁的心灵都会被深深震憾的。
第六、想象要合理,物象间要有关联。想象是诗歌的翅膀。许多诗歌的生成,可以通过想象来完成。比如我前面提到过“一串鸟声划过”这个句诗。有了这个诗句开头,我们可以通过与鸟声有关联的想象,选取有用的物象,比如“白云”、“树”等,就能写成下面的一首小诗。
《鸟声》
濮建镇
一串鸟声划过
马上被一片白云包起来
被包起来的
还有一颗心
这颗追上鸟声的心
要在云朵里
长出一棵大树
还有给鸟声一个家园
这篇小文我就写到这里结束,权作抛砖引玉。
通联
作者真名:濮建镇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园林路44号中国银行桐乡支行
邮政编码:314500
电话: 15305838885
邮箱:pjz60013@ yeah.net
新浪搏客:http://blog.sina.com.cn/u/2735646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