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小小说方式写诗一一刘川诗集《拯救火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小小说的方式写诗歌
——读刘川诗集《拯救火车》
半 岛(爱尔兰)

  容我孤陋寡闻,对刘川,我了解不多。一次去乡间访友的车上,徐泽先生坐副驾座上“送”我一本书,真不知道徐先生怎么想的,或许他啥也没想,作为驾驶员,我怎么能边开车、边看书呢?在那几秒钟,我恍然觉得,书本可能是多余的东西。虽然我不轻易否定这本书可能有一定分量。我一手握方向盘,一手礼貌地腾出来,示意徐泽将书传给后座的季川,再由季川“传”到背后后备箱上堆放书刊的地方,这样算完成书的交接。毛泽东晚年的大床上放满书籍,我不比赤领,仅能在老实红旗牌小车的“后面”放一点杂乱的“知识”。
  访友回来,我几乎忘记了这本书的存在。不过,我还记得徐泽的教导,称刘川是《诗潮》的编辑,诗写的不错。我想当下中国诗人队伍庞大,诗作做的数不清,类型化、雷同化的东西特多,“不错”在哪儿呢?我倒愿意看一看“错”的文字。
  偶尔坐在方向盘前,或许站在车门外,我翻阅刘川的诗集,才知道名叫《拯救火车》。一定是火车“错”了,否则那需要拯救?对这列诗歌的火车,我倒愿意更多做人性、灵魂、社会的理解,这样的火车才有意义。
   “火车像一只苞米/剥开铁皮/里面是一排排座位/我想像搓掉饱满的苞米粒一样/把一排排座位上的人/从火车上脱离下来//剩下的火车/一节一节堆放在城郊/而我收获的这些人/多么零散地散落在通往新城市的铁轨上/我该怎么把他们带回到田野”
  这就是《拯救火车》的全篇。一首短诗,与一列长长的串联的车厢,以及众多的旅客,至少从数字对比上存在很大差距。火车像一个“苞米”,说明诗人对农村很熟悉,说不定来自农村,乘客成了饱满的米粒,这就有了从形象到形象的形象化的依据。然而人不是火车的附件。近代传统的宣传教育把人比作螺丝钉,活生生的人成了机械的零部件,这种来自工业劳动的扩大化的“比喻”,违反常规也违反人性。诗人不仅对此不满,而且对人的中心、主人意识可能受制于“火车”,继而丧失自由,有所察觉。于是诗人要把人“从火车上剥离下来”,这种人的解放,最后的也是最大的麻烦是“我该怎么把他们带回到田野”?人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合体,人类有史以来更多打造社会形态,习惯性地由“社会挂帅”压缩到“政治挂帅”,反映在某一时段则是“政治压倒一切”“经济压倒一切”,这样人们淡忘了自己自然属性的的本来面目,变得神神叨叨、刀枪不入。来自自然,归于自然,这是人们濒死之前冒出的理念,死亡否定了高度系统化的人体,也动摇了社会的神话。在城镇化运动中,大自然和一个庞大的群体遭受重创,如何妥善处置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的关系,诗人并没有比其他人有更好的办法。因此,刘川较多地像微型小说一样写实,写一个横断面,其中不时流露自己的主观判别。
  看得出,刘川的诗歌产生在中国大陆“造城运动”中,真实反映了失地、失田、失村、失业的打工农民的生存状态。他对“生与灭”比较敏感,孕育和产生及其带来的无奈,不断地闪烁在字里行间。我们不时听到生命的呼唤,听到城镇的疯狂和乡村的呻吟。《这个世界不可抗拒》对所有孕妇体内婴儿“集体倒立着新一代人”,没有称奇,他感叹的是与我们现有常规姿态“反方向”出生的人,也可称之为“反动出生”的人,“只要他们敢出来/这个世界/就立即把他们/正过来”。出生的状态已经“反动”,那么,我们就要在你落地进入社会之际,迅速把你“正”过来,也就是对反动的反动,你就不再反动,而是“正确无误”,一条战线上的“革命同道”了。这个世界不可抗拒,由不得你标新立异,另起炉灶,那些曾经另起炉灶的人绝大多数灰飞烟灭,幸存的或许踌躇满志,操持大权,绝不允许后人“昔日重来”。利益决定了一切。由此看“是人都要直面这个世界”,并非完全的褒义,而是有一些嘲讽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不能简单地说诗人对城镇化建设盲目否定,对当代人们重点搞经济、搞开发持敌视态度。我从他的那些包含很多白描、揭露、幽默、反思的诗句里,感觉到某种批判的诗风,这不是由他的纯粹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矛盾的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决定的。他还不是一个思想家、批判家,但他已经由这个世界的挤兑,逐渐成为一个真诚的思想者、善意的批判者、幽默的嘲讽者,他不是搞笑的卓别林、赵本山,因为读完他的一些诗歌,我会厌倦沉思,感到心疼。这就是说他的文学审美已经触及社会的某种“乱局”,心灵的迷惘,不正当经济斗争中的严重后果正在冲击社会、扭曲改革、瓦解民意。一部分人听到“改革”就头皮发麻,以为又要“买断工龄”“裁员压薪”“双向选择”“择优劣汰”“推向社会”“走向市场”,又要收掉田地、圈地盖大楼、权钱交易、权力寻租,所谓兴,民苦,亡,民也苦,这种非常可怕的意识“沉渣泛起”。刘川不是经济学家,不是房地产商,但是他的头脑丝毫不比“社会精英”“亿万富翁”差。《所有的地皮都要用来盖大楼了》则是对人类资产掠夺过度、社会分配不公的反讽。本来大楼盖的多,是为了人人有房住,事实不是这样,那些空荡荡的大楼里好像证明我们这个社会人口稀少,缺的是人口,因此诗人颇具意味地正话反说:
  “我本想回家去/使劲生孩子/来填满/这一栋空荡荡的大楼”
  聪明的人知道大楼空洞无人住,不是人口少,而是买不起房子的人太多。为了买一套房子一夜之间花光积蓄、负载累累、沦为穷人的人增多。诗人没有办法了,只好“大妥协”“大倒退”,假设这个世界非常美好,楼房多,空房多,仅仅人口太少,所以要“违反计划生育”多搞出一些孩子来,增加人口填充空荡荡的大楼。这样的言不由衷的描述,达到了唤起大家沉思的效果。社会公正与人口多少没有根本关系。如同我们忌讳的民主,与人口多少、文化高低没有决定性关系。在一个人口少、文化高、经济强的地方,也有严重的社会不公,也会有专制,也会有贪腐。
  后来在办公室抽暇“闲读”刘川的诗,我逐步悟出,他的139首诗,每一首都是可以当做小小说来读的。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有故事,都有情节和细节,都有趣味、有思想、有感情,整体构成一个农民工内心里的城市意象。乍一看,他的诗歌趣味性很浓,再一看,思想性接踵而至,轰然作响,其后就是感情的冰山浮出水面,现代城市的工地热潮在诗人眼里做了冷处理。刘川的诗歌大胆干预现实生活,用一种有趣的口吻、有理的观察、有情的行吟,给我带来强烈的震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13 19: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品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3-13 19:47 | 只看该作者
刘川的诗深入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23:08 | 只看该作者
琴雨 发表于 2015-3-13 19:47
刘川的诗深入生活。

谢谢编辑勉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23:0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14 12: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3-14 2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6 20: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