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一位90后诗人如何触摸时代的痛根——牧白诗歌浅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柳鹤鸣 于 2015-3-17 12:17 编辑

看一位90后诗人如何触摸时代的痛根
——牧白诗歌浅析
文/柳鹤鸣


       在牧白兄弟发我的十首诗歌中,特选三首予以评析。这也是我们相识以来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
       我二人相识于网络,结交于网络,能有今日这样的机会可以说也是沾了网络的光。最初都是在腾讯微博由高世现先生发起的微诗接力、新诗经和笔墨情调等话题活动下接触,从建立QQ群到中国微诗体诗歌协会的成立至今,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作为一个90后,牧白用他独特的书写方式阐述,并渐渐地触摸到了时代的痛根,而这个痛根在我看来,既是广义的又是狭义的。在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显病态的时候,体制的症状愈演愈烈的时候,90后作为新一代的写者,有必要也定会为此做出尝试探索和努力。因而,在这个时候,诗歌的社会价值和担当就显得极为重要和特殊。
       不论是诗人还是大部分作者,对某个社会现象或状态的发声,既是最有力的呐喊,也是在为诗歌增添一分时代的刚性。
       前几年,90后这个群体曾一度成为网络话题,引发网友和大众的热议,紧接着各种所谓的标签就贴上了90后的身上。然而,如今的90后更显成熟稳重,更懂得担当和感恩,对时代的触摸也更为深刻。我们应该庆幸,人性的弱点,始终没有打倒新一代的90后写者,反而更加激励他(她)们一路前行。

(一)

《现代启示录》

用时间来酿两杯老酒
把苦的留给贫穷
抒情指向没有人的野草
咏叹却是不生荒草的人

红砖水泥与裸露的群山兀自对立
疾烈的风与三千米的海拔
在一所小学上安营驻扎
天高野旷的荒凉被读书声接纳
犹如一粒粒爆裂的经文
念出渐次,念出滑落,念出觉悟、慧明
念出一颗颗野草般坚韧的心

肥皂,洗洁精是干净的寄托
另一种干净却先于到达
俘获每个支教人的心和屋上的瓦
任凭风吹雨打

来!
让我们在凛冽的水里洗个澡
让我们在遥远的地方失声痛哭
让我们忘记繁荣和贫穷
让我们被风扑倒,泪水入土
让我们将所有的酒一饮而尽
让我们忘记人类,爱情和疲劳
让我们怀念麦子和雪豹
让我们在用心吐出的《金刚经》里
得到平等
并最终忘记平等!


       读这首诗让我心里酸涩的很,不仅仅是因为诗中的意象所呈现出的一个个画面,作者平铺直叙的背后隐藏的波澜和起伏,都小心翼翼的涌上了心头。通过对意象的巧妙运用,既摆脱了老式抒情的单调又在读者的心里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也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流露出的浓浓的感情和深深的用意。
       此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度,尤其是对当今贫困偏远山区儿童的教育问题的重视。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又间接地给这首诗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和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反观当今诗坛,诗人们对社会的关怀(关注度)显然是不够的,可以说是相当“麻木”的。大时代下抒写个人的小忧伤既是大部分诗人的集体表现,又使得诗歌变得较为狭隘,甚至是羞涩,让诗歌的社会使命感愈发的得不到有力的提升。
       看的过程中不禁让我回想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敏才、孙丽娜两位老师义务支教九年的事迹,而现在他们还继续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为每个孩子的未来奋斗着。通过此诗,我们也再次深切的体会到两位退休的老人,为加强偏远山区儿童接受教育的力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诗题以现代启示录为纲,继而诗化其要义,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客观的体现了当代90后诗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弱势群体呐喊的刚性一面。

用时间来酿两杯老酒
把苦的留给贫穷
抒情指向没有人的野草
咏叹却是不生荒草的人


       用时间酿的两杯老酒,一杯苦的,留给贫穷(映照了下文),一杯甜的,留给谁呢?抒情和咏叹作为一种人为的发生,与野草、荒草这两个意象之间的联系,我想这既是对某种现象的深情呼唤,又带有一种人微言轻的叹息之感。其实,发出自己的声音不难,难的是在于改变。当一些国家高调宣称自己如何如何的时候,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的,因而,在大国面前,小民的义务就是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拖后腿,尽管这是困难之外的大难。

红砖水泥与裸露的群山兀自对立
疾烈的风与三千米的海拔
在一所小学上安营驻扎
天高野旷的荒凉被读书声接纳
犹如一粒粒爆裂的经文
念出渐次,念出滑落,念出觉悟、慧明
念出一颗颗野草般坚韧的心

肥皂,洗洁精是干净的寄托
另一种干净却先于到达
俘获每个支教人的心和屋上的瓦
任凭风吹雨打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群山,是疾风,是高海拔。更应该看到的是,一所小学竟也落座于此,红砖、水泥、朗朗的读书声,真是“犹如一粒粒爆裂的经文,念出渐次,念出滑落,念出觉悟、慧明,念出一颗颗野草般坚韧的心。”肥皂、洗洁精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品,放在这里,该是多么的奢侈啊。而这“是干净的寄托”,更为干净的是“每个支教人的心”,他(她)们就如同那“屋上的瓦,任凭风吹雨打”,也要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沐浴着知识的光芒。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简易描述放在支教这个大背景下,就有了一定的冲击力和感召力,同时也给大家呈现了一个支教人的艰难却又充满感动和辛酸的支教历程。

来!
让我们在凛冽的水里洗个澡
让我们在遥远的地方失声痛哭
让我们忘记繁荣和贫穷
让我们被风扑倒,泪水入土
让我们将所有的酒一饮而尽
让我们忘记人类,爱情和疲劳
让我们怀念麦子和雪豹
让我们在用心吐出的《金刚经》里
得到平等
并最终忘记平等!


       在水里洗澡,有关于儿时的回忆;在遥远的地方失声痛哭,有思乡思亲之情;忘记繁荣和贫穷,有对人生的一种认知和态度;当一切随风飘散,就“让我们将所有的酒一饮而尽”,“让我们忘记人类,爱情和疲劳,让我们怀念麦子和雪豹”,“让我们在用心吐出的《金刚经》里,得到平等,并最终忘记平等!”。结尾引出了佛家《金刚经》,继而延伸出“得到平等,并最终忘记平等”,我想这既是一种人生的体现和感悟,又是对这种人生另类的解读。  
正因为一些问题的普遍性和寻常性,我们发现问题的力度才不够迅速及时,予以解决更是迟之缓之。现代启示录,对我们而言,应当是更多的反思、反省。
      (如果这一声“来!”换做三声“来!来!来!”的话,对下面的承接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能调动读者感情,从而有效提升文本的力度。)


(二)

《一座山》

他的命名从天空开始
小河一过来
他就习惯性的望向海洋
终于有一天
他对面的那座山被一场雨所掏空
他擦了擦眼睛
所有的树木泥土都向着海洋流去
而没有一滴绿
想着去流到他的骨子里,血液里

一直在看他的
静静地是他后面的另一座山
鱼儿贴近身旁
当所有的乌云又一次集聚的时候
那些树木泥土
像钉子一样被拔出的是鱼的嘴
而他不喊疼
他只是看了看自己被掏空的身子
血就流干了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完全与上一首不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时兮诗兮,痛兮痛兮”。作者对这两首诗在语言上的处理、手法的运用都集结在一个痛感之上。你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些意象的本身就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而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也是我们自己承受或即将要承受的。
       看完之后,我很喜欢,虽然也有一点小瑕疵,但整体上并不影响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尤其是作者在情感的控制力和语言节奏的把握上,非常精准的完成了这首诗的创作。
       诗题为一座山,但是这座山的背后却不是单纯的一座山那么简单。

他的命名从天空开始
小河一过来
他就习惯性的望向海洋
终于有一天
他对面的那座山被一场雨所掏空
他擦了擦眼睛
所有的树木泥土都向着海洋流去
而没有一滴绿
想着去流到他的骨子里,血液里


    全诗上下两节,第一节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组组画面镜头的切换,但是又紧密连接,没有丝毫违和之感。有一天,一座山看到了另一座山被一场雨掏空,这是一种含着泪的痛惜,但是“他擦了擦眼睛,所有的树木泥土都向着海洋流去,而没有一滴绿,想着去流到他的骨子里,血液里”。是啊,山山水水,似乎同根,又乎同离。我们是将其想做一场灾难?还是集体生命的终结?大自然生养万物,万物生养人烟,没有什么痛,是比得过亲人的逝去的。人如此,草木如此,一座山,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直在看他的
静静地是他后面的另一座山
鱼儿贴近身旁
当所有的乌云又一次集聚的时候
那些树木泥土
像钉子一样被拔出的是鱼的嘴
而他不喊疼
他只是看了看自己被掏空的身子
血就流干了


    而当一座又一座的山看着另一座山就这样被掏空时,“他不喊疼,他只是看了看自己被掏空的身子,血就流干了”。这样的刻画又岂是一座山的命运,更像是千千万万个人的命运。作者笔下的这首诗,每一句都是带痛的山,每一句都是落泪的伤。但每一笔都下到了深处,足见功夫。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是深刻入微的,捕捉细节的同时,也能对微弱的痛感进行有力的表现。
    对这首诗,我只想说,乌云的集聚不是为了完成最后一次的“掏空”,而是让它们彻彻底底的回归。


(三)

《意义》

河流要从云里出发
雨水灌溉我们的梦想
几千两的黄金,用眼睛装满
湿润的草根最柔润温软
我们需要摩擦,摩擦出一声雷
在时光的缝隙里凿出火花

我们要伸出手掌种下春天
所有的鸟儿是我们的羽毛
我们是小草
纤细的背影下就是我们的故乡



       这首相较于前两首而言,稍有逊色。结合三首不难看出,作者对意象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笔锋,下笔之后又能巧妙收手,使其不至于流落于“无病呻吟”的行列。读这首诗的感觉明显比前两首轻快些许,作为本文的最后一首,也算是让大家回归一下吧。
      名以“意义”为题,结合内容来看,个人认为,意义之重大,不在山高水远,而是风轻云淡。

河流要从云里出发
雨水灌溉我们的梦想
几千两的黄金,用眼睛装满
湿润的草根最柔润温软
我们需要摩擦,摩擦出一声雷
在时光的缝隙里凿出火花


       第一节意象运用明显多了些,太满就会导致太空,但是,作者对结尾的处理却把这份空洞之感做了些许的填补。用一个文中突出的意象,“黄金”,还是“几千两的”,作者却是“眼睛”来将其“装满”,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待这些用眼睛装满的黄金是不是有点儿刺眼呢?当然不会。人这一生为名利所困者甚多,究其缘由,不过一眼看不穿罢了。意义在这里有是什么呢?不是空,也不是相,而是悟。人不悟而生执迷,苦短一生,就算是一声雷,能够擦出耀眼的火花,那一瞬也就足够了,意义又有何牵挂?

我们要伸出手掌种下春天
所有的鸟儿是我们的羽毛
我们是小草
纤细的背影下就是我们的故乡


       第二节所突显出的意义或许更为深刻。写出这样的好句子,作者当时的灵感肯定是已具备了回归的属性,而且完成也只是在那么一瞬间。春天、鸟儿、羽毛、小草这些纤细的背影下,才是我们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而我们,作为一个意义的追寻者,又能寻到什么样的意义呢?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吧。

       个人在之前写过的一些散落的文章和笔记中,一直刻意的提及诗歌“回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天,通过牧白的诗歌我想大家或许可以寻到那份久久不能触及的回归之期。当然,此文仅是针对一位90后诗人的部分作品进行评析,权作一点交流,并不代表整体的意识观念。


2015.3.13。于家中。草稿


作者简介:   
    陈学栋,男,字牧白,号那畔菩提。青海省作协成员,1994年出生,现就读于青海师范大学,有诗作发表若干。



另附牧白五首作品供大家品读:

《中文系》

我们在中文系里流浪
骨头忘记了灵魂
从书本里爬出来的越来越少
爬进去的更是少之又少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李白、杜甫、王维、苏轼
只是在论文的键盘下死敲
所流着的血也越来越少
正如我们紧贴着的梦的唇
一天天变凉————


《国殇》

夜从远处赶来
风已浸湿成浓雾

闪烁的灯火下
狼在山中迷失了眼睛
密密的荆棘
远没有寒冷坚硬

今夜,时间给我服下最好的毒药
浑身被黑暗染成的伤
从火山口开始涌动
一寸一寸吞噬我的筋骨

今夜,我的体内生不出黎明
我只能用满嘴的经文
为我的血报恩


《秘密》

孔雀在明朝的火焰里画了一个圆
用一只马匹的速度
追赶着整个秋天

墓群里还剩下几分血
与一群相偎的骨头
或许听说过
罪魁祸首是那朵蝴蝶
在枯树桠头
用紫色的眼光
来探寻下一把钥匙

风也开始屏住呼吸
脚步染成夜色的味道
用一支玫瑰
锁住一群山谷的秘密


《苦难》

我把旧日的一双鞋
放在屋檐下
黑夜
装满了一鞋子

门前的池塘里
睡着的依旧是
去年的月亮

一艘船
爬上他的脸庞
像是影子
掉了一只臂膀


《水》

从初晓的时间里抽出一滴
不知是谁昨晚遗忘的泪
抑或是残留的海洋

我无法猜透
我在自己的路里
又分出了一条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18 09:44 | 只看该作者
分析较细,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8: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无为老师临读,问好。鹤鸣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6 21:0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