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诗歌中法学术研讨会在巴黎召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22: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中法学术研讨会在巴黎召开



中国诗歌史的撰写与历代中国诗歌的编选一直是文学史、诗歌史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是学术界的焦点,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借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诗歌通史》(11卷,赵敏俐和吴思敬主编)和法国汉学家马修(Rémi Mathieu)主编的《中国历代诗选(先秦-当代)》(Anthologie de la poésiechinoise)完成出版之际,2015年7月2-3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吴思敬、赵敏俐、左东岭、孙晓娅以及国内相关学者(李炳海、王小舒、贾学鸿、吴康茹等)与法国汉学家费飏(FEUILLAS Stéphane)、蓝碁(LANSELLE Rainier)、德琳(Sandrine Marchand)、马修(MATHIEU Rémi)、卫巴龙(VIEILLARD-BARONMichel)、宇乐文(VUILLEUMIER Victor)等,针对诗歌史研究的学术理念、前沿问题,以及历代诗歌选的择取标准、编撰规范等议题,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第三会议室进行学术研讨和对话。会议由法国东亚文化研究中心(CRCAO)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主任徐爽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两位学者历时两年,共同筹备、组织此次会议。

为期两天的研讨分为 四个主题单元,中法双方共计15位学者分别做了严谨、高水准的主题发言和自由充分的对话。会议第一部分的主题是“经典的形成”。赵敏俐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中国诗歌的‘言志’传统与诗人的社会責任”。他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言志”传统。他认为“言志”传统表现出了古代诗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理想,而中国诗人的诗性思维又决定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法国汉学家马修教授的报告为“《诗经》——中国诗歌选集的最初典范”。他认为《史记》中关于“孔子删诗”的记载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诗选”这种文学现象的发生,并分析了诗歌编纂者的编选意图会同时受到政治、文化以及美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左东岭教授主要对明代诗歌资料目前的整理情况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认为只有在文献整理工作充分的情况下,研究者才能对文本有更加全面深入的把握,进而从中遴选出最有价值的作品。

会议第二部分的主题是“经典的演变”。李炳海教授的报告为“作品内证与《诗经》编排的时段调遣”,他提出了在论证《诗经》中具体诗篇的创作年代时,研究者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断代:人名,地名,诗歌内部结构与诗歌体裁。贾学鸿老师报告的主题为“谈文学史对《诗经》几首婚恋诗的表述”。贾鸿学教授以《七月》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为例,举出了多部文学史对这句诗歌的不同解读,进而论证了当代研究者在尊重前人注释的前提下,还需补充发展现代诗学理念。法国汉学家费飏教授以林逋的六首诗歌分别在五部中国诗歌选集中的编选情况为例,探讨了林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林逋的诗人形象以及林逋的诗歌体裁等问题。

会议第三部分的主题是“经典化过程中的审美,哲学或政治因素。”法国汉学家德琳教授的议题为“美学还是政治:诗词是内心自由之保证”,她认为目前汉学界对于清代诗歌的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清代女诗人的作品,并评论了台湾作家王文兴的美学编选标准。山东大学王小舒教授的报告提出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诗歌的创作与批评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应将诗作与诗论结合起来研究诗歌的发展轨迹。巴黎第七大学汉学系主任宇乐文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关于《白话诗选》的几点评述”。在分析了《分类白话诗选》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编选情况之后,他探讨了此部选集的编选特点以及中国新诗在二十世纪初的的出版、翻译问题。作为《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的编者,吴思敬教授在报告“《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写作的几点思考”中用“四个关系”概述了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形成缘由与创作特点:政治文化与诗学文化的关系,地下写作与公开写作的关系,大陆诗歌与港澳台诗歌的关系以及汉语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的关系。孙晓娅教授的报告为“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她首先以“建木”这种上古先民崇拜作为诗歌隐喻,提出了诗歌的多种文化功能以及构建诗歌精神在当下社会中的必要性。随后,基于其主编《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七卷)和《新世纪十年散文诗选》的选编经验,她侧重分析了诗歌选去历史化问题、当代诗歌选对经典的建构与引领意义、选编者编选观念与隐含读者的阅读期待对选本的影响维度等论题。

7月3日,会议第四部分的主题是“译介与接受”。法国汉学家蓝碁在报告“初创的翻译:元代散曲个案研究”中以元代散曲的个案为例,论述了翻译对于诗歌编选的决定性作用。译者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位诗人在译入国的接受情况。而金、元时代的诗歌在法国并不流行,也部分取决于法国汉学界对这一时期的作品译介的贫乏。同样在“诗歌译介与接受”这个主题的框架内,吴康茹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从恶魔诗人到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在中国(1921-2015)”,介绍了波德莱尔在中国的翻译情况及其对中国现当代诗人的直接影响。巴黎第七大学徐爽教授在报告“当代中国诗歌在法国的译介”中介绍了当代中国诗歌在法国的译介情况。徐老师从新媒体,如网络的传播形式的独特视角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诗人如北岛、海子、张枣等人在法国的传播与流行。法国诗歌界所译介的中国当代诗歌作品往往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经典之作,其中就涉及到了译者的选择问题。最后,日本文学专家卫巴龙教授介绍了日本古典时期的诗选形式与功能,如个人诗集,皇家诗集等,并举出了《古今和歌集》中几首诗作的中文翻译以及“和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特点。
与会学者、中国诗歌爱好者以及法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现场互动气氛友好而热烈。最后,中法双方主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科研主任马修、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分别就为期两天的研讨进行了总结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学术会议圆满成功,这是中法汉学界一场高规格的实质性交流,研讨充实、深入、有效。中法双方学者不仅进行了诗歌史、诗歌编选、诗歌经典化、经典化选本的交互影响与切实差异等问题的深度研讨,还分享了各自前沿的学术信息资源,交流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思路与学术规范,明确了学术合作研究的路向,最后敲定了未来研究课题、学术合作的计划,搭建起进一步合作发展的平台。

会议结束之后,中国学者在徐爽等巴黎第七大学汉学家的陪同下参观了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图书馆。
通讯作者:吴湜珏珊(巴黎索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
作者:刘洋
来源: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7-12 09:47 | 只看该作者
巴黎第七大学徐爽教授在报告“当代中国诗歌在法国的译介”中介绍了当代中国诗歌在法国的译介情况。徐老师从新媒体,如网络的传播形式的独特视角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诗人如北岛、海子、张枣等人在法国的传播与流行。法国诗歌界所译介的中国当代诗歌作品往往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经典之作,其中就涉及到了译者的选择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18: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