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骆一禾诗歌奖”揭晓 诗人西娃、朵渔获奖
第二届“骆一禾诗歌奖”揭晓
由十月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骆一禾诗歌奖”近日揭晓,诗人西娃、朵渔分别以《为什么只有泪水,能真实的从梦里流进现实》(组诗)和《道路在雪中》(组诗)摘得桂冠。
西娃授奖词(霍俊明持笔)
较之见惯的女性写作,西娃的诗多了一份骨骼的硬度和灵魂的暗物质,她的诗在个体主体性的前提下一直保持了对自我、经验、生活和存在的细腻幽微而又开阔的想象能力。在真实景观与女性白日梦幻境的叠合中,在对女性质素独有的长久关注中,西娃对女性自我形象的开掘具有高度的“发现性”。她诗歌的声调不高,但具有足够持久和惊心动魄的精神膂力。有鉴于此,特将第二届“骆一禾诗歌奖”授予诗人西娃。
西娃,70后生于西藏。长于李白故里。现居北京。玄学爱好者。写诗写小说。出版长篇小说《过了天堂是上海》《情人在前》《北京把你弄哭了》;“外公”,组诗“或许,情诗”入选台湾大学国文教材。2010年被评为《中国诗歌》10大网络诗人,获2010年“李白诗歌奖”首届铜诗奖,2012年获”李白诗歌奖”银诗奖;2014年获《诗潮》年度诗人奖;有随笔,剧本,画评多种。主持《边缘艺术》诗歌栏目。
朵渔授奖词(耿占春持笔)
朵渔常常在抒情之际窥见嘲讽的牙齿,也能够在绝望的反讽时刻转向抒情。他描述着生活的沉沦,又时常呈现出某种近似福音书式的情境与话语,而朵渔诗中救赎性的动机,恰恰来自于如影随形的负面经验。朵渔的声音由此显得低沉、严肃,深藏着爱、痛、期待和悲伤,但他又如此眷恋着生活之欢,以至于难以脱离罪责与羞愧的折磨。因此,像他所曾书写的伊拉斯谟一样,朵渔的言说隐含着诙谐的训诫、善意的嘲讽和伦理性的讥笑,然而又执意要在反讽与批判的语调中加入无论如何都不肯背离的抒情气质。有鉴于此,特将第二届骆一禾诗歌奖授予诗人朵鱼。
朵渔,1973年生,原名高照亮,青年诗人、学者。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参与发起“下半身”诗歌运动。现居天津。
来源: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