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尽艰难曾不悔 只是许身孺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尽艰难曾不悔  只是许身孺子

——读评吕伦老师的教书与写诗



重阳jm



    芦沟桥事变那年春天,他来到了人间。这意味着他的童年、他的少年将是不幸的。属牛,预示着他的一生将是诚实的耕耘,而不会像狗那样摇尾、猫那样献媚、狐狸那样骗人。
    贫穷、饥锇、疾病、流离伴随着他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东方红,太阳升”时,他正式读小学四年级。父亲的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高尚的品德深深地感染了他。他暗下决心,要当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教师。
小学毕业那年(1952年),父亲叫他考初级师范,他没有同意,而是准备将来读高等师范。他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帆风顺。在这期间,他收集了许多歌颂教师的诗篇,为1985年编辑《园丁集》而打下了基础。
    1963年7月,他从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回到泗阳家中只住了几宿即赴内蒙古,在呼市住了约四宿,分配到了通辽县木里图中学任教。他是十分高兴的,曾写了《到内蒙》两首诗:

      一
  内蒙丰饶非天涯,
  革命四海即为家。
  祖国人民养育我,
  我育新人为国家。
  
      二
  一卷行李肩上扛,
  四卷《毛选》手中拿。
  三千里路笑颜开,
  哲里木盟安了家。

    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工作。除了吃饭和睡觉回家,其余时间他都在办公室里,在学生中间。
    “工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他任教的班的升学率在全哲里木盟名列第一。然而,好景不长。灾难并不因为他是忠良而不光顾。“浩劫”来了。他这个刚正不阿的人很“荣幸”地首批被冲击——1966年6月某日被抄家,“英雄”们抄去了他1952年9月至1966年6月十五年间所写的,号称“96本反动日记”,断章取义,张冠李戴,无限上纲,直欲置他于死地。他们摘抄的“反动日记”、“反动歌谣”数百条(首),用毛笔抄出,把五间饭厅贴得满满的,后又打印成厚厚的一本。为此,他失去了一生中最佳年华十年半(其中被关一年有零)。
    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为了少浪费时光,就背诵古今中外诗词歌赋,腹稿《同音异序词》,默念中国地理、历史,回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是“三多一勤”:“多读”——多读课本和报刊以及其它与学习有关的书籍;“多写”——多写作文,指导学生写日记;“多背”——将课本中的诗词及散文的精彩段落都背下来。另外,再选摘一些课外的优秀诗文让学生背诵。“勤”就是“勤观祭”。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对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在带领学生劳动时观察欣赏大自然。这“三多一勤”被批判为“修正主义的黑货”。但他坚信他没有错。心想,有朝一日重返讲台时,必将继续进行实验。他没有失去为教育奋斗的信念。当时,他曾写过两首诗,表达他的心情:
    向日葵
  向日葵,
  花儿黄,
  头戴大草帽,
  身穿绿衣裳。

  向日葵,
  圆脸庞,
  风吹雨打都不怕,
  永远追随红太阳。

    泉
  十八层下的地狱里,
  锁着你倔强的躯体。
  你承受的压力啊,
  有准能量得起?
  你——
  从不畏惧,
  决不屈服,
  冲破重重的阻力,
  向人间奉献出可口的甜蜜……

    一声霹雳震大地,拨开乌云见青天。粉碎了“四人邦”,他还未获得平反,但已被送回教室“戴罪立功”了。他知道平反之日不会太久了(但事实却不短,整整三年,到1979年才获得平反),于是满怀喜悦,作诗道:

  离别讲台十一年,
  业务荒疏没经验。
  快马加鞭迎头上,
  教育革命谱新篇。

    他沿着“浩劫”前的路子继续实验发展下去,但气候并不完全适宜。由于落实政策的阻力很大,他愤然申请回南方。1980年1月,他恋恋不舍地登上南来的列车,离别了他生活十六年半的第二故乡科尔沁。

    科尔沁,他初来时,孤身一人,风华正茂;他别时,携眷挈雏,两鬓斑斑;壮志虽在,但身体已如夕阳。对着凄凄北风,他不禁泪眼潸潸。

    到运河中学九年又七个月了。他教初二、初三语文,教初一、高一地理,1983年11月又回到语文组,教了五年高二,一年高一,不足一年的初一。
    在一个重理轻文风气严重的社会里,在一个唯升学率第一的国度里,要想进行真正语文教改是有很大困难的。他首先要保证自己所任教的班在学校统考、别的统考的分数不低于平行的班级。他不仅做到了,而且经常是略高于别班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以至金钱。一年十个月三百天,他几乎天天晨读都到班上督促、检查、指导学生的自习。有诗为证:

  日日清晨到两班,
  朗朗书声伴朝阳。
  喜看桃李峥嵘盛,
  白发园丁笑开颜。
  
  他恢复“大语文”实验是从1983年冬开始的。先是地下,后是公开的。除了“浩劫”前的“三多一勤”外,他又增加了“自我考试法”(即学生自己出试卷考自己、互考,老师不再考他们),“作文互改法”(学生自己改自己作文,互相改文,向“语文墙报”推荐佳作。他只改一部分作文,以备讲评。)和“语文墙报法”(每个班每学期都要办2—4块墙报,每块出2—5期。内容有语文、写作知识、佳作、讨论、评改等。)1984年高二(6)班的“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到1985年2月发展成为全校的“春华文学社”。
    他用不顾一切的态度、牛也拉不动的毅力坚持了六年的“大语文”教改实验活动。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多流一滴汗就会多有一分成绩。1986年高考,高三(1)、高三(6)两个班的语文平均成绩超过了江苏省平均成绩10点几分(这两个班是高一、高二时的“大语文”实验班)。
    自1983年以来,他组织学生参加校、县、市、省、华东以及全国级的征文竞骞约30次,获奖者达140多人次。他为学生寄出700多篇稿件,如今已在全国100多家报刊、电台发表8种文体的文章280多篇,编入各种正式出版的“作文集”“诗集”的约有20多篇。学生们共获得稿酬、奖金、奖品约三千多元。六年来,他为《中学生语文报》、《青少年日记》、《语文报》等办了六次“地方专版”和一次全国性的“问题讨论”。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课外多写文章,六年来,他拿出二百多个节假日为学生修改作文;他拿出一百多元为学生们寄稿和作邮购书刊的汇费;他带领学生共同编辑、刻印、校对了20多种《作文选》、《诗选》等(其中有铅印的4种,油印的7种,手抄的10多种;寒暑假中,学生走了,他亲自为学生们抄稿、复写……)。
    他和学生在九家报刊上发表了12篇有关教与学的文章,先后收到二百多封来信。六年来,他和他的学生共收到全国各地老师、大中小学学生、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等800多封来信。他的朋友、“私淑弟子”30余人分布在十五个省市。
    自1984年以来全国共有11家报刊和电台以“专访”或照片的形式介绍了他的事迹。共有《中学生》、《少年文史报》、《杂文报》、《中学语文》和《青少年日记》等17家报刊聘他为通讯员、特约编辑、记者、指导老师等。
    他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还要继续努力前进,做一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牛。当然,他衷心感谢家长和许多不相识的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和积极支持。压制和打击,增强了他的力量;流言蜚语,激励了他前进的勇气;嫉妒挖苦,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坚信,把自己的精力和生命多给些学生、事业,总比那整天想着自己如何如何……要高尚得多!
    “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形象,光彩照人。让我们衷心地说一声:吕老师,您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1 2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1 20:22 | 只看该作者
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4:09 | 只看该作者
诗赞吕伦篇

喜相逢

——赠邳州吕伦兄五首

曾凡人

相逢常恨太迟迟,
茶后余看酒后诗。
恰遇运河梧桐绿,
别来无日不相思。

论交不与一般同,
心有灵犀一点通。
资格知音能有几?
高山流水古人情。

久别重逢似梦中,
一家老少喜相迎。
桃花潭水汪伦谊,
款待殷勤兄嫂情。

神交已久终相逢,
共话运河促膝情。
只恨鸣雕催上道,
方知为官身不轻。

离恨如同理乱麻,
常恨咫尺隔天涯。
徐郎已下陈蕃榻,
何日邳州再赏花?

诗二首

李 斌

日记作媒体,
奉献众相连。
闻名吕老作,
敬佩已数年。
相聚百尺河,
当日墨宝侍。
心想拜为师,
学浅开口难。
合影冷塔别,
有待五届言。
   2001.5.15

藏头诗
祝贺管创“日记节”,
愿献终生为中华。
吕老诸城赴盛会,
伦肩扛的礼物多。
老当益壮发馀热,
前往为国育花朵。
辈出诗文献墨宝,
为落墨宝此无缺。
国人言此从未见,
培后显笔百尺河。
育望题诗二十字,
人人歌颂第一家。
才学满腑当今圣,
功德无量待全国。
德高望重受人尊,
无时不为民忧国。
量力而行尽义务,
寿过百岁福全家。
比讲抗日英雄迹,
松(颂)歌没忘九•一八。

    李斌:1940年3月生,特等战斗英雄、革命烈士李志业(1924—1946)之子。李斌继承父志,爱国爱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农业科技,成绩很大,都无偿贡献给社会,十分感人。八千多字的论文《论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受到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和农业专家的高度重视。他在繁重的科研和农业劳动中,仍不辍日记写作,将农科研究写入日记。2002年9月号《青少年日记》即刊有他调查到的日寇在山东灭绝人性大屠杀的罪行。他是一位真正的农民科学家和日记写作者。
   通联:山东省桓台县候庄镇西龙村
   邮编:256409

怀良朋 二章

陈焕廷

(一)
岁尽天寒木叶稀,
高楼独上忆相识。
真情一片育桃李,
辛苦千重写伟辞。
弱体可曾善保养?
苍颜又多几根丝?
冬云阵阵北风冷,
仅借小诗慰暌离。

(二)
教坛有谁输赤诚,
西望云山一挚朋。
默默耕耘桃李艳,
痴痴教诲稚童聪。
椽笔频挥浮云散,
丹心细拭乾坤明。
汗青谁望留名姓,
但愿无亏人一生。
     2002.12.19

    陈焕廷,文学本科毕业,新沂市一中高级教师,副校长,市人大副主任。多年教高三,年年高考成绩优秀,两次全市第一桂冠。参加全国中语协联,江苏省教育学会、省诗词学会、省写作学会、市用协等23个学术团体,且多有任职。87年以来,获省级以上大赛奖的文章48篇。

致吕伦老师

87翁  管 平
校园桃李艳邳城,
姹紫嫣红百媚增;
草色青青鬓发白,
春蚕红烛赞园丁。
     2002.12.15
    管平:离休干部,87岁。

桃李满天下

成朝柱

    吕伦老师,桃李满天下,退休后,犹辛勤培育文学新秀,作无私奉献,诗以赞之。

翠柏苍松寿古稀,
天涯桃李祝期颐。
已拼吐尽丝成茧,
犹自为之人作梯。
沥血呕心原是福,
无私忘我实堪师。
成灰蜡烛应无泪,
万古薪传口是碑。
       2002.12.26

  成朝柱:74岁,空军学校离休教师,有诗作三本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8 08:1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