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与梦想同行·访90后农民工诗人---冉乔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21: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搜狐
青春与梦想同行·访90后农民工诗人---冉乔峰
〖题记〗
冉乔峰出生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一名90后民工,2008年开始在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打工至今,其间做过流水线工人、五金冲压、喷油工、工地建筑工、摆过地摊等工作,目前在广州一家快递公司的仓库上班。同时,他还是一名民工诗人,在打工之余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打工者为创作主体的〝打工诗社〞聚集了千余名底层打工诗歌写作者,他的创作经历和事迹先后被南方工报,宝安日报、新城市人网,齐鲁晚报,搜狐首页、网易网新闻等多家媒体采访转载报道。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尤其爱写诗,因为在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发表过诗歌,在报纸有打工诗歌群QQ号,进入群里认识了冉乔峰,他的诗,触动了许多打工者的灵魂。同是打工者我和他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通过微信他对我讲起他的故事。

冉乔峰对我说:〝他曾是一名留守儿童,从两岁起很少见过父母,他的父母在冉乔峰两岁多的时候就离婚了。以后跟就跟着奶奶生活的六岁,因为奶奶在山里住,没有在村子里,而他要读书,所以五六岁时他就会简单的做饭了,奶奶每次做饭就做两天的,自己就回山里去了,他一个人住,一个人炒奶奶做好的饭吃。〝七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回家了,带着我的后妈,没待在家里多久,就外出打工了。后妈留在家里经常对我说父亲骗了她,明明对她说自己没有小孩,回到家却见冉乔峰喊爸爸。所以在小时她对我也不是很好,我怕她,经常不敢回家,在山里睡,所以村子里也有人说她,她后来说带不了我了,父亲又回去了一次,但奶奶也在那时去世了,办完后事,他们把我送到姑姑家里,后妈和爸爸也都一起出去打工了,当问及是否恨他的父母时,冉乔峰回答〝谈不上恨这个词吧,只能说与他们长时间不在一起,缺少勾通,可感情是比较淡了些,但他们依然是我最亲的人〞。

后来,冉乔峰因为学习跟不上,初三下学期,辍学了,到了东莞打工。17岁因为没有身份证又不会讲普通话,家乡话太浓,常常被人喊乡巴佬,四处碰壁后慢慢找到一些找工作的经验打工这几年做过工地小工,外架工,工厂冲压,喷油,焊锡,摆地摊,搞搬运等工种。饱尝打工艰辛。工作之余,当工友们打牌、拉呱,冉乔峰却悄悄地躺在床上用手机写诗,把打工的所见所闻,通过诗歌的形式艺术的再现出来。冉乔峰说:“他刚出来在东莞那边一家小五金厂做冲压,那时他不会写东西,在枯燥的的工作之余喜欢跳舞。在逛街的时候偶然看到《江门文艺》、《大鹏》之类的文艺杂志,但都是喜欢上面的武侠小说,对小说中描写打的啪啪那种感觉读着很爽,喜欢武侠里面人物豪情和洒脱。他说:〝刚开始诗歌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从没想过自己会写诗。后来我去了江西工地,那时在网络的影响下,我学会了微博,每天在微博里看文章,偶然看到一个叫海岛的诗人,也是一个80后制衣厂工人。我觉的他写的东西与我曾经的经历很像,便有了共鸣。后来与海岛交流渐渐地也动笔写诗了,像写心情一样,成了一种习惯。”

打工中收获爱情,并写进诗歌

   打工之余因为冉乔峰跳舞好,四川妹子和广东黑妹曾疯狂追过他,但冉乔峰很少理她们,因为他不喜欢就不想伤害别人。现在这个女友嘛,因为写东西,都是一线工人,所以话多,渐渐就有感情,就走到一起了。
〝记忆犹在,岁月无情〞漂泊的灵魂无时不在寻找停靠的港湾。当然,除了爱情,还有诗歌写作也一直坚持,他说;诗歌成了他生活的部分,冉乔峰会时常感悟身边的人与事,也会把工友们的故事缩写成诗。打工期间完成了《流水线插件女工》《弯向生活的脊梁》《罗向红的心事》等大量诗作,其中《弯向生活的脊梁》等作品陆续刊载在《诗刊》,《南方工报》《打工文学》《山东文学》等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同时他也在随时感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点滴,〝正所谓写生活,写周遭,我写故我在〞,在写作中他会刻意的注重现场感。〝心若不死,梦想就在〞便成了他追求梦想的信念。在最后,也祝愿冉乔峰及所有底层打工写作者〝笔体双健,让我们青春与梦想同行〞下面附上冉乔峰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栏目》的诗歌赏析:
《流水线插件女工》
这些大姐呀
在这条拉线上多年了
你看,那娴熟的动作与双手足可以证明
走失的青春,嫁给了漂泊
当她们老了返乡时
又来了一群姑娘
渐渐地她们也在白炽灯下老去
目送她们归去的身影
只有那一排排陈列的櫈子
偶尔在拉线上,工位旁,废乱的纸张上,有一些零散的字迹
在这些我们看不懂的断句和心事里
可以看出她们想证明她们曾经来过
【推荐语】
《流水线插件女工》是一首表现女工劳动的诗。表面看来,诗里有流水线、拉线、工位等词语,但诗的重点全不在劳动的场面、效果(这些在诗里都略去了),而在女工的命运:她们一群群甚至一代代的更替,岁月对于她们生命的无情的消耗。即使“娴熟的动作与双手”,也只是在证明她们“走失的青春”。她们的价值在哪里?她们是那样的卑微、不起眼,似乎没有人关注和记得她们。只有“一排排陈列的櫈子”——这无生命的东西在对她们表现出感情。还有她们留下的“零散的字迹”,那也许是为了“证明她们曾经来过”。不难看出,作者的表达相当婉曲,也颇为节制。似乎只是在客观呈现,只用了少许心理推测。就在这不露声色的节制中,诗意在散发蔓延开来,文字在蓄积中爆发出能量。

(杨志学)--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社编辑部主任。

【作者简介】
王昌卫,80后台儿庄区人,1984年出生于鲁南一户农家,爱好文学,喜欢创作。目前是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台儿庄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齐鲁晚报》《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枣庄晚报.新视听》、《潮州日报》、《抱犊》等省市级刊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4-6 22:34 | 只看该作者
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4-7 19: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3 08:2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