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层面:能否优雅?
一
所谓“优雅”,其实就是对一个人行为举止所透露出来的内在素质的肯定与称美。
一个人能够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得优雅,基本可以证明其人具备相对较高的内在素养。与优雅相关的人的内在素养虽然很难具体“清点”,却也是有大致的“支柱”的,包括文化水平,信念追求,是非理念,美丑标准,等等。内在素养是支持“优雅”基本的也是最要紧的条件。同时,一个人能否具有较高的内在素养,还得看外在的制约条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应该数经济条件。“经济是基础”这句话在其中同样适用。“优雅”自古至今都存在,微妙的是它自古至今都只存在于少数人群,没有真正进入过大众俗民之中。分析其因,经济方面是否富裕从而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能够“认识”和“理解”自身所处时代以及前时代最为“先进的文化”,无疑是第一位的原因。孔子是中国人眼里的“圣贤之师”,孔子在他那个时代人的眼中毫无疑问是优雅之士,如果不说孔子的天才因素,只看孔子当时的经济地位,他是属于少数的贵族层次的人。假若孔子缺了这一较好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支持,他的天才因素能否展现出来,实在很难说!孔子之后的其它历史时代,若论优雅之士,也只能从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那个阶层寻找。这似乎也是一个“客观规律”。
那么,从社会进步、和谐的大角度看,人们的“优雅”程度如何,是否很重要很有意义?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社会中人的交往、交际,避免不了产生矛盾、摩擦,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摩擦,必然要有一个化解的通道。正确化解首先需要人们运用理智。而人的理智,并非完全由人的先天生成决定,还看人的后天培养状况,尤其是后天接受教育、教化的程度,包括一个人对于美与雅的认识、理解、追求。比如,俩位“没有文化”的哥们儿有了矛盾,他们可能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还可能使矛盾升级、激化,因为这哥俩在理智上缺少了必要和有宜的支持。如果换作一位是较为“有文化”的,另一位是“没文化”的,他们之间的摩擦,解决起来也会较难,但是相比于前者,可能容易一些了,因为那位“有文化”的人可能会去“教导并帮助”他人;再假定两位都是较有文化修养的人有了矛盾,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时,他们运用理智的程度可能相对而言较高,相对能够较为优雅地从而也是和谐地化解矛盾、摩擦,给他们自己搭建一个和谐相处的小空间,也给社会一个比较美好的生存、发展、进步的基本的大空间大环境。所以,优雅不是只有少数人需要,而是人人需要,大社会需要,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
虽然历朝历代都梦想过实现那种社会各层面人人不失优雅的社会状态,但是毕竟受经济发展状况低下的客观条件制约而无法真正实现。
我们今天的中国,在奔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相对于普通大众市民的层面而言,“优雅”是否重要?是否可能?
经常上网的人们,都会有一个突出感觉,就是“网民”们很容易相互“掐架”,掐架中相互使用的语言,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那种语言中最为粗俗的、恶毒的!掐架的起因,甚至可能仅仅是小游戏而已,但是看这些网民的“唇枪舌剑”,会误以为他们之间积攒了多么了不得的仇恨!网上一般很少有人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网名”比较多用。在这种“见虚名不见实人”的网络环境中,实际上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在水平、素养的!从网络的这种现实看,是不是证明大多数国人的内在素养都比较低?虽然这种“证明”比较难比较复杂,却总会令人感到无奈,感到失望,内心产生某种隐忧:网络不过是现实的一种翻版,网络与现实是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现实若真如此,我们何谈优雅?不见优雅,社会的大文明从何而来?“社会的全面进步”怎么实现?
今天中国的普通大众市民在经济这块基石上筑得怎么样了?从任何一个无论大小的城市的街路上看,都是小汽车满满,普通中国人现在的“口袋”已经非比从前,接受较高教育的那种必要的经济条件绝对具备了;即使是一位普通市民,拥有大学、大专文凭也就是说接受较好的文化教育已经并非难事了,在文化教育方面看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令人遗憾的是,社会大众中追求优雅之风却未形成,推崇优雅,激赏优雅,涵养优雅的社会大气候远未来到!毫无疑问,国人的物质的东西“进步较快”,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却不但没有跟进,某种角度看甚至在退步!若只有物质方面的发展而缺了精神方面的发展,进步的物质方面迟早会被滞后的精神方面“拽”下来!
从优雅养成的个体角度看,特别需要一个人有自省、自律、自修能力,能够经常对人生、社会、真理进行思考,并且拥有对于美的善的判断标准和追求。一个人拥有上述能力如果说有难处,主要就是个人是否有恒心有意志力,任何一个人有坚持力,都可以做到。所以,优雅见于普通民众身上,并非稀罕事情。现在缺少的,是那种来自于社会的主动性的引导,包括学界、媒体、社团的理论上的舆论上的探讨与带动,这种引导与带动,若和大众个体的自觉实践一点点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一种风气,优雅之美,优雅之善,自会逐渐进入普通民众的眼中,进入心中,自然表现在行为举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