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助手【文学常] 梵高奶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7: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冰 于 2016-7-13 10:17 编辑

梵高奶奶,真名常秀峰,她70多才开始绘画,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 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 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先生分别收藏了她的画作。常秀峰在2006年6月23日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说:“要我说,梵高的那幅画(《星空》)我看不懂,可梵高画的向日葵没有我画的好。向日葵不能搁在花瓶里,没有水和土,它会死。” 她也许是中国第一个敢对梵高说不的人,并且是个农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7:24 | 只看该作者
在离开农村前,她不会写字,不会画画。蜡笔,自顾自地创作了百余幅作品……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她不知道这个社会里,许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在一个开满紫荆花的小路的一个住宅里,她用画笔,沉浸在她独特的回忆里。

梵高奶奶,她70多才开始绘画,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 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 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先生分别收藏了她的画作。常秀峰在2006年6月23日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说:“要我说,梵高的那幅画(《星空》)我看不懂,可梵高画的向日葵没有我画的好。向日葵不能搁在花瓶里,没有水和土,它会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7:25 | 只看该作者
从山楂树开始画画

常秀峰今年75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刚到儿子家,老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了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在儿子家,老人津津乐道地为三岁的小孙女讲家乡故事。说到自家种植的山楂树时,老人描述,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但任凭如何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把果子涂成红色,叶子涂成绿色,在白纸上画出了山楂树。一瞬间,小孙女全明白了。

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妇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儿媳妇发现,老人那些简单而来源于生活的蜡笔画,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小时候生活的种种回忆,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而且,老人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一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伙伴。从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画了一百多幅作品。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

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等各大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鲁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开博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作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红”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在儿子和儿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不识字的她只能照葫芦画瓢签上自己的名字。

“梵高奶奶”依靠网络走红。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更是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事业”,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对此挺高兴。

江先生说,虽然老太太每天会简单点击博客,看看自己的画作,但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写日志和回复网友。当然,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梵高奶奶”为何受到人们的喜爱?

江先生说,乡愁。

有网友评论说,这才叫艺术,谁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画精美,我跟他急。更多的网友则在老太太的画和江先生配的写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

江先生说:“其实,城里人也有乡愁,很多城里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异国奔波,他们也有浓浓的对家和往昔生活的怀想,老太太的画暗扣了都市人压抑着的这种情感。”对于老太太今后的“绘画生涯”,江先生说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让老人家继续自娱自乐吧。

众人眼中的“梵高奶奶”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央视青歌赛不是分为流行、民族、原生态几种流派吗?我看,老太太的画就属于我们美术界的原生态画法,其中还夹杂着些农民画。

当看到《江家老屋和古树》这幅老太太的成名作时,曹新林说:“这幅画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陈鲁豫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

网友们也纷纷留言。网友“羊身上的BLOG”留言:太美了。用心灵和原生态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笔画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学习,是您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家园。

网友景凌飞留言: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

向往简单的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记者前去老人的家乡采访。

南阳方城县拐河镇。距小镇不足两公里的地方,一条宽阔的大河横卧一侧,河道曲曲弯弯,河水清澈。岸边浅水处,十几棵柳树或分或靠,形态各异。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走上了江家村人居住的山坡。院子里积满了发黄的树叶,一棵老榆树树冠擎天,两棵杜仲树才刚有胳膊粗。三间七成新的砖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紧靠其右。老屋虽空无一人,但土墙上满园春光的红对联却尚未褪尽颜色。

这里简直与“梵高奶奶”的《江家老屋和古树》一模一样,这便是常秀峰的家。

虽然在广州生活了3年,但常秀峰很少画身边的景致。老人安详地说:“广州的高楼走不进我的心,我画不出来,老家的景致虽然看不到,但它们在我的心里,想画的时候,那些花鸟树木、房屋老井就一点一点地从心里走出来,画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家乡的味儿。”

听说老太太常秀峰已成为网上红人被誉为“梵高奶奶”时,江家村的村民们都吃了一惊。他们说,这么多年来,从没见过常秀峰画画,字都不识几个,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不过,村里和她同辈的老太太杨前奉说,在村里,常秀峰的针线功夫那可是一绝,时常被人请去做衣服,年轻时候就心灵手巧。而且,还当过妇女主任呢。

对于常秀峰笔下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她还记得。

由于凤凰卫视及各媒体的报道,老太太还将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虽然画展展期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已引起了香港众多媒体的关注。江先生说,随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乐意守在家里,用画笔描绘她脑海里对于乡村生活的遥远记忆。

对于即将到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老人说,感觉就像在做梦。(严峻 雅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7:26 | 只看该作者

上海星期三报道

本报记者郁蕊芬/文

她,目不识丁,从未学过绘画,更不知道什么是“印象派”,但网友们送给她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她,不懂电脑,不了解网络,她由家人代为管理的博客却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窜红,一时间,“梵高奶奶”红透网络。

她,大名常秀峰,73岁,生活的足迹几乎从未离开过河南农村。

最爱画老家的房子

电话那头,常秀峰声音洪亮,笑声爽朗。

记者说:奶奶,我要采访你呀。她愣住了,大约两秒钟后,才用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普通话欣喜地问:“你也喜欢我的画啊?”得到肯定回答,她又是一阵“呵呵呵”的大笑。

老太太告诉记者,她一直生活在农村,和锄头铁耙打了一辈子的交道。2003年,第一次坐飞机,被儿子接到广州生活。

老太太提笔作画纯属偶然。

那时,她才到广州不久,3岁的小孙女同样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一天,正拿着蜡笔在白纸上涂抹的小孙女突然问:“奶奶,老家都有些什么?”老太太于是津津乐道起自家种的山楂树来。

“长着红果、绿叶子的山楂树究竟是什么模样?”小孙女听了半天,仍一知半解。老太太“急中生智”,顺手拿起了蜡笔……

为了让小孙女了解老家的风土人情,老太太开始作画。“(小孙女)要我画啥,我就画啥。什么鸟啊,兔子啊什么的。天天陪着她画。”

从第一幅“红果绿叶的山楂树”开始,不知不觉间,老太太已经用蜡笔、水彩笔创作了100余幅作品,其中有山水、老房子、向日葵、荷花、竹林、小鸟……“画的都是家乡的东西。住了几十年,很思念家乡,而且都是实在的东西,都是自己看过的东西。这个东西长得啥样,就画啥样。”

老太太最喜欢的,还是画她老家的房子:已经倒塌的祖屋,搬到镇上后新盖的瓦房,祖屋在冬天萧瑟的景象,新房迎来秋天丰收的喜悦……老太太一画就是好几幅,因为“在老家山区住了几十年,对以前的房子特别有感情。”

老太太还喜欢画鸟,因为“我们山区鸟儿多”。她告诉记者,过去在农村里,别人都会教小孩子捅鸟窝,她不教,有时候儿子淘气,把鸟窝捅下来了,她还会把它再搁上去。“鸟生个小鸟也不容易,我们不能伤害它。”

老太太画画从不打草稿,“需要啥颜色就用啥颜色,直接画上去”。但完成一幅画,依然需要3天左右,如果慢一点,会拖上一星期。说起未来,老太太又呵呵笑起来,“我的想法啊……只要大家喜欢,我就尽量多画点。”

靠画赚了千儿八百

一开始,老太太一边作画,一边给孙女讲老家故事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直到有一天,学美术出身的儿媳无意间看到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

“老人家从没有拿过画笔、也不识字,怎会有这样的天赋?”儿子江华大喜过望:“妈妈让我们再次发现了她。”

经他一宣传,老太太很快成为他同事眼中的“传奇人物”,大家伙结伴到他家里看画,看完都喜欢得不得了,还有人死活要“抢”走一两幅收藏。

如今,“走得最远的一副画,在法国一个画家手里。”这位法国画家是世界摄影名人布列松的朋友,看了老太太的画,对江华说:“你妈妈和我一样,是用心在作画。我,用心,不是用相机做艺术。”

今年1月,老太太的作品第一次上了报纸——《中国小学生语文报》给这7幅画开了120元的稿费。老太太高兴极了,因为“开始没想到画画还能赚钱。就想画着玩”到现在,她的画已被5家报纸刊登过,尽管不识字,也记不住这些报纸的名字,但收到的近千元稿费还是让她乐不可支:“种地一年,也就赚千儿八百的。现在靠画画就能赚到了。”她爽快地说:“只要身体好,我就继续画。”

今年7月,江给母亲开了一个博客,把她的作品及经历都公布出来。老太太的名气更响了。不久,新浪网也为老太太开了个博客。短短数月,两个博客的点击率加起来突破10万,还成了许多热门博客的链接对象。老太太因此还得了个“中国梵高”的称号。

对于自己成为“网络红人”的事情,老太太一开始并不知情,她才知道,她的画“很多人都能看到”。“有一次出去玩,就在街上听到有人喊我常奶奶,我一看是个陌生小姑娘。就问她,你怎么知道我呀?她说,在电视、报纸上看到过你呗,然后就和我一路走、一路聊。”

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吗?

“有好几次呢,他们都挺喜欢我的画。”

别人都喜欢你的画,开心吗?

“那些人喜欢我的画,(我)心里很高兴,很高兴……”老太太一个劲儿地说“高兴”。

如今,老太太坚持画画,因为她“不识字,也不会看书,除了画画啥都不会干”。但,她每天只能画上一两个小时,“时间一长,眼睛受不了”。她画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赚取稿费,更不是为了成为“中国梵高”,而是要“用这些画来代表以前和现在的生活”。

最让老太太高兴的,莫过于同样喜欢画画的小孙女对她说:“奶奶,你(把画)放那里,我来画。”她就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女拿起纸和笔,按照自己画里的样子,一笔一划地认真临摹。

儿子说“奶奶”

老太太,她坐在阳台上,连外面都不看。在一个盘子的蜡笔头里面寻找颜色,把1000多公里外家乡山沟里某棵树的样子给搬过来。

怎么说老太太的画呢?有时候,我坐在书房里看书,透过大玻璃看阳台上的老太太作画,就想,她今天保不准心绪又回家了。也许,在画某一笔颜色的时候,还有她和别人在树下劳动的情景。

她的画,不承载文化和艺术,她承载着没有人知道的都已经老去的,山区农民们的历史。这是压根就无法记载进这个国家的历史的。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老太太的画,是压在我心里的石头,让生在这个时代的我自己,感到说不出的烦闷和想呐喊的冲动。

有时候,我会呆呆地坐在书房,透过玻璃看在阳台上画画的母亲,有时候,也悄悄地拍几张照片,我甚至无法想象,她下笔作画的时候,心里那美好的几十年前的美丽景色,苦难消隐,惟有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1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4 23:2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