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轩扬 于 2016-7-22 22:05 编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诗人:轩扬
文/漫天菲雪
他叫轩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流浪汉、诗歌狂人。他出身农村,没有读过正规学校,所受得文化教育,只有小学毕业水平——唯一的毕业文凭,就是小学五年级的证书。
他身高不足一米六零,长得矮矮瘦瘦,见过他的人无不说他像个鬼。从不修饰的个人形象,乍一看真是一个叫花子。这就是轩扬,具有天才者的形象与气质。
他于1994年底来北京,如今算来已整整十年,但这十年,他除了东奔西跑地为生存忙碌,其余的时间,就是读书、学习、写诗、工作、挫折、打击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在没有爱情的青春期,他没有把自己的浪漫爱情之地荒芜,他用诗心传递着自己的心之向往。一首首充满现实气息与浪漫色彩的爱情诗,就这样从他的心中,笔尖流出。
苍天不负有心人。由于他对诗歌的爱,和对诗歌特有的天赋与领悟,使他创作出不少优秀的,被读者和大诗人、作家们称赞的好诗歌。
北京十年,他就是凭借着自己的诗歌天赋和一张“三寸不烂之舌”打天下。在北京这个人才辈出的大熔炉里,悠然自得地生活着。后来,他还时不时地望女人堆里钻。你还别小看他的诗,为他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地赢得美眉的“红颜一笑”提供了舞台。他成了女人与诗歌之间,自由驰骋的“诗歌王子”。
轩扬是个诗歌怪才,难怪有人称他为“情诗怪侠”。他的诗以爱情为主,兼顾对生活的感悟,还有一些自己对时事的看法。他是诗歌上的全才,是新时期诗歌史上,一面另类的旗帜。他的诗在继承传统,突破现代的所谓朦胧诗,作出了自己的创新与发展。这是他诗歌的一大成就,也是他之所以能称为天才诗人的关键所在。
(二)
他的诗多为日记体,记录着每天的生活琐事和思想感悟。
这种以日记体为创作的诗歌,不发则已,一发就引起了轰动。
本来这种题材、体裁的诗歌,在诗歌界是很常见的事,可他的诗,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他能从别人的忽视中发现诗意,且能写的入木三分。如诗:他的近作《不和谐》、《怀念爱情》、《工地上的女人》等。更让我等一饱眼福和开拓思维的《用一只眼看女人》,在《用一只眼看女人》中,他用了一种,几乎别人没有尝试的形式,把我们的阅读从视觉空间带到思维空间。让我们在反复的思考与琢磨中,领悟他诗歌的魅力。他说自己的诗歌,是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这首《用一只眼看女人》,真真切切地体现了这一表达方式。是呀!用一只眼看女人,那一只干什么呢?是欣赏、思考、还是心猿意马,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只在最后留下,慎重、慎重、再慎重的留白。这留白是什么呢?诗人没说,透过文字,我们可以知晓,原来女人是一种很危险的事物,切不可轻易贪念。
的确如此,女人是很危险的。回头看我们身边的贪官,哪一个不是因为女人而毁于一旦,甚至于身败名裂。难怪金庸武侠小说中有这样一句经典语言:越是漂亮的女人越危险。张无忌妈临死前对儿子的一句忠告。
录摘轩扬诗作,让大家玩味:
《用一只眼看女人》
用一只眼看女人
“另一只干吗?”
“哦!”你在问吗!
“欣赏”你穷追不舍
“不”我若无其事
“思考”你迷惑不解
“不”我故弄玄虚
“美眉”你千丝万绪
“哦”我沉默不语
“原来”你另有隐情
“不”慎重!慎重!再慎重
(三)
轩扬的诗,不只是我个人偏爱,他的诗歌造诣,的确很高,受到许多诗歌爱好者的青睐。
下面这则小故事,足以说明他的诗是受大众欢迎的。
最让他引以为荣的应该是2000年,发在某时尚杂志上的一首《在某个下午的北京》,就这首诗,让他忙碌了好一阵子——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歌旋风,而是引来了众多异性的目光,这些目光中有纯洁的羡慕者,爱诗的崇拜者,当然也有以文会友的男性诗友,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竟收到一百零八封求爱信。当然,这种轰动有追随者也有排斥者。
由此可见,轩扬的诗歌,在女性读者中的地位。
通过以上论述,谁能否认,他不是70后,最后一位天才诗人。
诗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是不被大众关注的文化广场。而他的诗能产生这种效益,不能不说是诗歌界的一大快事、乐事!通过轩扬的诗歌现象,我突然有所启悟,当下,不是读者不读诗,更不是爱诗的人越来越少,而是没有好作品,不能让读者产生心灵共鸣,久而久之,读者就离诗歌越来越远了。
更让读者不能接受的是,有很多写诗的人,只是挂羊头买狗肉,或是根本就不会写诗,或是不到人民中间去了解心声,而是做在办公室,无病呻吟地“为赋新诗强说愁”。诗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大众,离开生活和大众这片土壤,任何事物都不能生存下去,诗歌也不例外。
(四)
轩扬为人为诗,都很低调,从不与人“拉帮结派、狐朋狗友”。甚至在网络的交流中,他对别人的誉词或否认,视而不见。冷静的像一座“石佛”。其心态平静无人能比。
在这个网络时代,还有人为了表达心中的某些冲动和激动,而“挥笔疾书”特别是让那些以矜持而心藏心事的女孩子,把爱说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70后,最后一位诗人,他是诗神,在给我们思考和感动的同时,能让女孩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心里的声音,大胆地向一个陌生的男人袒露,我们无法否认,这是他诗歌天才的功绩。
(五)
关于轩扬的诗歌,诗评家朱先树说:轩扬的诗在艺术上的确有自己的追求和特点,有的形象运用和情绪表达是极富诗意,耐人寻味的。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杂文作家毛志成老师也有这样的评述:他的诗中有早熟的少年式漂泊和青年式遐游;有对廖廖苍穹的困惑和对漫漫尘寰的追问;有对爱情之迷的猜解和对生活之门的叩击。
其实,早在1999年,他就得到著名诗人雷抒雁院长勉励的题词:新的世纪将有新的文学以及文学的新人,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雷院长对他诗歌创作的肯定和希望。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他的一首诗:
弯腰捡起的镰刀
割不割农民田间
被诅咒压抑的野草
顺着季节的阳光
饱满的子粒
慢慢长高
成熟
在篝火燃烧的郊外
无法寻觅
可以发芽的沃土
夏日的雨
像风,长出的翅膀
煽动各奔西东的方向
爱在哀歌的午夜
弹奏一曲怀念江南的相思
从此,月亮不再偷看
嫦娥与吴刚的约会
这是轩扬组诗《情人的雨季》中一首叫《情人》的短诗。在这里引用,是想让更多的诗爱者,更近地了解轩扬和他的诗歌文本以及他诗歌中的语言魅力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轩扬就是轩扬,天才就是天才,这不是吹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才能铺垫出来的。
他是如何把情人之间的思念,用野草、子粒、篝火、夏日的雨、长了翅膀的风等一连串的意象和物体,通过比喻、明喻、隐喻、通喻或暗喻的手法,把这些简洁的事物、词组,被他天才的智慧,搭配得那样洗炼、清新、深邃、从容、自然而又不俗。
(六)
阅读轩扬的诗,离不开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审视。他的诗,总能在某个角落给我们的心灵重重一击。如他新近出版的诗集《青春组合》中有首题为《诗人的悲哀》的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是这样理解当今诗人的。
在不需要诗人的时代
却诞生了一个天才诗人
这是时代的嘲弄
还是个人的悲哀
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自己该不该
成为灵魂的斗士
这首短诗,也许是写他自己的,也许是表达他对某位诗人的感慨。但我作为旁观者则认为,这首诗套在他身上,是再合适不过,这或许就是“言为心声”吧!
在这首诗旁边,有人用铅笔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令我联想颇多。现录下,与大家一起品茗文字下的个中滋味。也更深更彻底地看看轩扬的诗,在读者中,到底是怎么一种心灵敲打或者说一次震撼吧!
“国尤如此,人何以堪!随波逐流的超凡绝俗,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谁来评说!天才是什么,在世人眼中,天才就是蠢才,诗人的悲哀,是因为思想的存在。我很悲观,讨厌这个世界,但我害怕遁入空门——”
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读者,她说他(她)很悲观,讨厌这个世界,可又害怕遁入空门——
不清楚他(她)所说的悲观是指那方面的,生活?事业?还是情感?又说讨厌这个世界,我们又不知她因何而讨厌这个世界?我们局外人无法知晓,也就找不到她所迷惑的症结所在,所以,他(她)的这种厌世情结,只能是“解铃还需系铃人”。
(七)
其实,人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没有任何无可取之处。只要你敢于去面对现实,生活还是很“可爱”的。比如,让我们在不断的成长和挫折中,学到很多,懂得很多,甚至受益很多。讨厌和害怕这个是因为你不自信,不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看我们的天才诗人轩扬,是如何面对生活和人生的。
了解轩扬的人生观,同样可以从他的诗中,体现出来。
一双脚在长安街上
不停地奔跑
我那曾抓住爱情的手
抓住了一个梦
抓住了一个属于青春的风筝
爱在北京
蓝蓝的天空下
我一路向前
穿越平安大街的宽敞
从一个窄窄的小道
向西直门
以北的魏公村
沿着三环的环行
一环又一环地
与时间赛跑
——《爱在北京》
(八)
轩扬是诗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他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飞翔,早已让人眼红心妒。有人说他是一个尤物,还有人说,他是诗坛上的一只猛兽——横冲直撞在文字之间。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你看他来去自由地穿梭在诗歌和社科之间,让我们这帮身边的哥们“眼谗心动”,又耳目交融,因此,有人高呼,该君乃“人神”也!
是的,轩扬的创作,在诗歌和社科类两方面都有不错的“身手”。他的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出大将风采。他编写的社科图书,在社会上反响也是极为强烈的,其声势不亚于他在诗歌上的成就。
作为多年的好友,看到他有今天的成绩,我在心中一遍遍地默念,如果将来他的创作,再去接触编导、影视,那他岂不成了文字上的全才,到那时,他是不是可以与港台的所谓“三栖”明星一样,成为文学界的“三栖”文学才子呢!我们拭目以待!
期盼!并祝福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印象轩扬 本色男人》
认识轩扬是在一个文化工作室,因为诗歌和酒肉,我们一直来往多年,印象中,他的住所永远飘着墨香和肉香。堆满了屋子的文集和咕咕响着的炖肉,着实诱惑不小。
我是个嘴巴很馋的人,轩扬老兄比我更甚,但他可以做到嘴巴嚼着大肉,大汗淋淋中光着膀子写文章,通通下口的吃料,竟也能入到文中,这是我所欣赏的。
他是个真性情的人,半年不见,一把大胡子会让你想起鲁迅,他总那么在人群中显得过于文气,即便偶尔是在破了墙洞的公厕里遇见。
写诗歌需要真性情,更需要好耐心,他永远对柴米油盐的生活感激涕零,乐在其中。一年一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少了,他的文学上的同道反倒越聚越多。
偶有读过轩扬的诗集,奔放中夹带着中原人的本性,刚柔并进,或冰雹或春风,婉约中透着一股子汗味,那么真实可感,让你迷糊,握着笔的是个儒雅小生还是粗犷硬汉。
轩扬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更是不断发生故事的人。你很难相信他坚持一件事情可以那么长久,也很难想象瞬间做出一个极为雷人的决定。他是可爱的,也是神秘的,像眼镜片后面的两双眼睛,时而长久地对窗凝视,时而孩子一样眨啊眨的兴奋不停。
这么个可爱的家伙,你却很难长久地与他保持往来关系。他有太多的朋友,各色各样,我不知道,凭着他的性格如何与那些人周旋,是否也会和我们一样,躲在一个郊外午后的一垛墙后面,喝着啤酒,大块吃着那些香喷喷的炖肉。
他也几次邀我参加他的那些朋友聚会,我简直无法想象,那么多人是如何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但显而易见,这么多年,他仍能成为众人的座上宾,杀伤力可见一斑。
他更喜欢美丽的女子,会为一个陌生的声音长久痴迷,于是,一首接一首地写,之后是一本关于一个陌生女人的向往,再之后的事,不用言说,读者一定会想到,那就是成就了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新的诗歌。他那么的痴情于那些未曾谋面的人,那些对他耿耿于怀的人。这也许就是他痴迷于女人的动力吧!
他的文字量很多,可谓多产,是个闲不下来的人,生活在北京这么个大染缸里,我想他有很多想描绘的的东西,幻化成文字,飘扬梦想,洋洋洒洒。
前不久网上聊天,他忽又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想着再写一本新的集子,想着我们这些过去的老友给他一些纪念性的关于他的印象文字,我想,他也许是开始怀旧了罢,也许,新的集子中会有我的一个影子。
不多言了,祝福我的轩扬老兄,炖出更好的一锅肉,写出更好的一个文集,我这里,先干一杯,提前祝贺!
酒肉文友:金跃军
——读诗集《青春组合》及诗人轩扬
第一次见到轩扬的时候,是在一个朋友组织的一次文学活动中。他身材不高,但气宇轩扬,卓而不凡,一头长发,脸上戴着宽大的眼镜,下巴还留着很文学的胡子。听别人介绍他的情况和生平,他总是一脸严肃,偶尔也会不自在的象个孩子般纯纯的笑笑。他姓曹,参加会议的人都叫他“小曹”,这个称谓听起来有些过于随便和亲昵。这个看上去有些老成其实很青春的小伙子很腼腆也很勤快,整个活动不时看到他跑前跑后的身影。据说他曾在《人民文学》做事,目前是一位写手,多才多艺的他,写过多部大部头的人文类社科类经济类等等的专著。而,让我深深记住的,轩扬竟然也是一位热爱着诗的诗人。
轩扬说他喜欢读诗,喜欢写诗,也一直在写,写到现在。当他把厚厚一叠《青春组合》诗集清样递到我的面前时,内心不由涌动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幸福。被他对诗的痴愚和真诚,也被他诗中所透射出的深情、率真、纯粹、乐观、豁达所感染。我心里一阵一阵感慨。轩扬让我重新找到诗人,找到我的从前。
《云说爱情没来过》:
云说爱情没来过/爱情来过/云闭上了眼睛
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深沉的爱情啊。每个人都有年青,而轩扬的青春,是那么的纯真。
《爱能不能不说》:
就在你一转身/擦眼睛的瞬间/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天使//
我在一个无人的地方/等你/等你穿越一条/无人的长街//
爱,从心里出发/情,在纸上流淌/我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等一条/围巾的第一次色彩//
看不见飞鸟的/翅膀/惟独眼睛/在绿荫下/瞎了
我接过他的诗集说一定给他写些东西的时候,正是我这一年里最忙的月份,很少能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读、仔细地倾听他诗中流淌着的爱和真,却是在忙忙碌碌的路途。轩扬的诗集,我每次出远门,都带在包里,时常在闲暇和短暂的人生空隙,去注视和默诵。轩扬的诗中,有好多充满怀念和挚爱的诗篇,让我的心一次次潮涨潮息。
《一个人不哭》:
一个人不哭/走来的路/再长、再远、再久/也要默默地承受//
一个人不哭/尽管肩上的肿/与脸上的黑/已被田垄上的黄昏和黎明/撕的粉碎/然而心灵/仍找不到来时的路/面对生活/一个人不哭//
是啊!一个人不哭/再长的路/再远的风沙/也要紧紧地攥着拳头/坚强地去走
轩扬十几年的离乡背井,行走如风。他追求“生活中的诗意美,诗意中的生活美”,诗与爱情一次次光临他在京城郊区的小屋。他与漂泊为伍,与诗同眠,爱和恨都是瞬间。他的诗集里面,不仅有爱与恨的单纯,心和心的交流,更多的诗篇富有对人生的诠释和生活的哲理。
《盲人》:
道路上没有光明/心坎里总亮着一盏灯/泥泞的前方/有没有一个向导//
盲人经过的时候/路/能不能睁着眼睛
诗人都有一颗童心!诗人除了用诗的眼睛看世界,还在心里有一盏明亮的永不熄灭的灯,那是用诗点燃的。相信在诗人轩扬心里,也永远保存着一块青春的小小梦园吧?岁月不老,青春不老。诗在,青春永在!
《诗人刀尖上舞剑的职业》
----无尘仙子----
一、
这个时代似乎已不再需要诗人了。
因为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自由,所以人们在物质的世界里,似乎根本不需要什么诗歌,物质生活好象成了我们生存的唯一理由。
在物质的世界里什么东西最解渴。很难有人回答的清楚。
在战争的年代里,有啃吃树皮的,也有一无所有地过活一生的,而在我们这个年代里,饥渴难奈的时候,古巨基还不如肯德基来得实在。
我并不是侮辱偶像,也并不想解说什么,只是觉得艺术离现实越来越远,许多人不再看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不足还是没有跟上大众化的生活。这个我也不太清楚,面对人口压力和社会变革,人们越来越少有时间去探索那些关于灵魂之内的东西。所谓的心理学和哲学,在中国还是个比较冷门的学科。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新技术革命仍在更新。
面对着没有星星与月亮的北方天空。望着城市的灯火,明明灭灭的街灯,大学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心却苍老了一个世纪。不足一个月的北京生活,就让我哭泣了十一次。我认真地记载着,每流一次,我就学会坚强一点。
二、
手捧着一个诗人的诗,我用心去领会着,尽管这已不是一个写诗的年代,但我对诗歌的爱好并不是一天两天的。
我曾经答应过轩扬,与他合出一本诗集,但今天我却在他的诗集中留下这么一句话:我崇拜诗人,但我不想把自己弄成诗人。
认识轩扬,缘于我的处女作《雾中的眼睛》,那时候我高二,他寄了本他的诗集《最后的门》给我,我和我的同学成天趴在桌子上抄。他的诗歌,是属于个性和另类的那种,对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有很大的冲击波。
正是由于轩扬的诗,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诗,所以才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片喝彩。
世上,写诗的人有很多,但我对他的诗,是情有独钟。他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两面性,就像诗人常说的现实与浪漫。他的诗既可以很年轻,也可以很苍老。
尽管现实有些无奈,或者更多的是苦恼,可诗人并非”借诗消愁”的那一种。与轩扬的诗相比,徐志摩的诗美,美的没有了人间的烟火味,汪国真的诗也好象就那么一个模式,而轩扬的诗不同。轩扬的诗比较贴近现实。我在看稿子的时候,有同学往本子上抄,大学生也很喜欢他的诗,我的同学抄下去的大多是情诗。轩扬写的情诗很贴近生活的那一种,他可以给年轻人很多启示。因为他的情诗是站在边缘角度写的,他考虑的并非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在无奈的时候诗人用大众化的角度引你思考。轩扬的诗是一次痛苦的抚摸,哭过后的微笑让人倍加珍惜。
三、
轩扬的组诗里有一篇叫《自慰》,他说所谓的民刊也有一种自慰的倾向存在,其实诗人生活得并不好,来北京十年了,他的房子还是租的,出书还得找书商代理,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文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并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北京有才华的人真是太多了。
但这个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越是有才华的人越是追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他们被高级的五星级大厦,酒吧。网厅……无法享受的享受排斥在外,他们面对这一切,只能望洋兴叹。
现实生活需要生存和发展,然而,生活与生存是两回事,有的人不知如何生存却享受着生活,有的人却一生只忙于生存。有人把这归结为智商。然而,智商的高低并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来的,也就是谁说了算。
四、
轩扬的诗,我是爱看的,作为诗友。我衷心地祝福他,也希望他的诗可以被更多的有识之士赏识。但作为朋友,我更希望他能大众化一点。别太苦了自己。诗人原本就是刀尖上舞蹈的职业。呈现给别人的永远是微笑,留给自己的或许只有自己知道。
我第一次给我的偶像写序,心情十分兴奋和激动,激动的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因为时间太紧,又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所以也就只能如此。因为我爱轩扬的诗,所以我敢写,也就写了,不信你去诗里漫步,保你收获多多。
愿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支持他,尽管说这个时代不怎么需要诗人了,但是没了诗人就成了时代的错,等我们老了谁来承载历史。
2005-9-11 于北京黄埔大学
城市漂泊者的真情与向往 文/朱先树
轩扬先生送来他即将出版的诗集稿《最后的门》,希望我能读后谈点感想之类,以作为序。我自知对他的人和作品了解都还不多,难于说出准确而有意义的东西来,但他的真诚与信任让我感动,只好勉力而为了。
轩扬于1994年就从遥远的家乡来到北京,一面求学,一面工作。生存是艰辛的,但为了自己的诗路追寻,他无愧无悔。这些年来,他写了不少作品,有的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好评,是诗给了他极大的的心理安慰和精神的鼓励。而他的诗也就是他的人生履痕和感情记录,表达了他的真情挚爱与生命向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人群涌人城市,这就使一些人失去了过去的安定感,像一片落叶在湍急的漩流中被动沉浮,一时难于找到自我方位和灵魂居所。这种漂泊感有时是极为无奈的。在《漂在北京》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就是这种生存感觉:“孤独地走在街上/我看不到自己的模样/一身单薄的衣衫/被少女裙裾的妖艳嘲笑/被都市的霓虹亵渎/漂在北京/当我弯腰去拣/掉在地上的一文钱时/丢下的也许是虚荣/拾起的也许是满足。”但诗人毕竟是一个智识者,而不是单纯的为物质利益而进入城市的。“漂在北京------/我以一个诗人的胸襟/去拥抱北京,忽冷忽热的春夏秋冬/漂在北京------/我以一位跋涉者的激情/戴一副近视镜/是为了发现远方的风景/是为了找回童年曾经的梦”。有心灵的向往与追寻,就有了精神的支撑,即使有生活的不幸,也会感受到精神的充实与幸福的。其他如《打工生活》、《我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衫》,以及一些直接写打工者生活和思想的作品都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心理和感情,这是轩扬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轩扬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表现爱情的。但轩扬的爱情诗,即使写爱情经历,却不似一般爱情诗的纯情和浪漫,这也许也和他的漂泊生活有关。如在《爱着并不幸福》中写的:“真的,爱着并不幸福/也许你还不知道生活的滋味/也许你还被曾经的梦幻/沉淀在浪漫的边缘//爱着并不幸福/太多的坎坷/太多的烦恼/使我们的恨比风轻/泪比雨浓//爱着并不幸福/不幸的并非是我们的爱情/而是我们的沧桑与疲惫的心灵-----/和那一抹无法填平的沟壑----//微风追着尘埃是沙漠的爱/飞鸟恋着林海是迷茫的霞/我痴迷你的美丽/也许是并不轻松的原因……”爱情并不轻松,这种感觉我想在少男少女中应当是很特殊的,因为它不只是一种爱的情感的折磨,而是超越了梦幻的浪漫,加入了现实的沧桑和疲惫,这是生活挤压的结果。
但是轩扬的诗是充满着向往与追寻的,诗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在《望乡》中写道:“阡陌和田埂//绘制着曾经的朦胧/风筝与蓝天的辉映/助长了诗歌的蓬勃生命”。乡情永远是一种慰藉。无论生活多么无奈与不幸,诗人所追寻的都是光明与美好。在《背着阳光上路》中就是这样写的:“飞翔是憧憬是向往/是一个被护栏/围困了多年的雄狮/发出的第一声怒吼……//眺望大海于昨夜崛起的港湾/抛锚/帆在风中鼓动/海鸥在歌唱湛蓝的天空。”另外,在《阳光部落》、《浮出水面的梦》等诗中,都表达了这种向上和向往光明前景的精神情绪。应当说这正是诗人的人生道路上的亮点。也是他的诗歌精神的一种存在形式。
轩扬的诗在艺术上的确有自己的追求和特点,有的形象运用和情绪表达是极富诗意、耐人寻味的。如《最后的门》:“最后的门敞着/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脚下湿漉漉的/是泪水还是激动的心情//最后的门/在半开半敞之间/谁的呼唤/逗怒了雪花的爱情/大地什么也不说/于是天空的名字叫作星星的眼睛//最后的门已经关上/我在醉与醒之间/抚摸红尘的琴弦/落叶萧萧到处都是奔腾的河流//最后的门在风中笑着/进来的是一棵树/出去的是一片黑色的影子。”一种虚拟的单一形象“门”却具有多义的象征性,可以引发我们广泛的联想。当然,也有的诗在诗意构思和语言搭配等方面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处,在今后的创作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写得更圆熟些。
2001.12.21于北京
注:朱先树,《诗刊》编委,评论家。
青春,无所谓疼痛!
文/毛志成
-----《最后的门》序
人一生下来就要啼哭,因之那啼哭是一种本能的天性。假如人一生下来不会啼哭,只会笑,可怕的就不仅是人本身,而是整个世界。
有时人的啼哭并不是哀泣,而是多种声音、多种情态的综合表现。这里面有哭泣,也有欢笑;有呼喊;也有跃动。
人的啼哭是世界上最大的简单,又是最高的复杂。它莫测,它无序,它难以注解和复制。越是学问渊博的专家、教授,就越是偏爱这种啼哭。
文学需要探索和求异求新,只有在求异、求变、求新中,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诗歌的魅力,就是在语言和意境的背后,发现深邃的人生哲理及博大纯朴的爱。轩扬的诗,正是在这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诗是语言和意象的产物,她以透明的心灵和辽阔的胸怀,去抚慰大地上的风雨,这是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结晶。
庄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
什么是朴素?作为婴儿、少年,就是本真、天然;作为青年,就是发出自己的、个性的呼唤。他用自己的眼睛、肌肤、心灵去观察世界感受世界,思考世界。青年诗人轩扬的诗集《最后的门》难能可贵的是他有婴儿般的天然呐喊,有青春的感知力和诗人的思考力和表达力。他的诗集中,有早熟的少年式漂泊和青年式遐游;有对廖廓苍穹的困惑和对漫漫尘寰的追问;有对爱情之谜的猜解和对生活之门的叩击;作者是嚣嚣尘世的感受者,也是漫漫游履的思考者,更是生活中一踪一迹的表述者。
他的感受,是真切的。
他的思考,是深沉的。
他的表述,是生动的。
我不想逐一评析他的每一首诗,他的诗题本身就是对他生活痕迹的扫描。如《漂在北京》、《我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衫》、《翅膀在青春里飞翔》、《今生永远的问候》、《寻梦》、《零与零的对话》、《最后的门》等等,足以使人遐想到作者的生活轨迹、情感轮廊、思索脉络。
诗,首先属于青年。只要青年在奔波,在追求,在思考,并善于将这样的人生草图绘制出来,这就是诗!轩扬的路还很长,写诗的征途仍很远。我相信他只要不停步,不怠惰,一定会走向更高的诗之佳境!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