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两学者争论截句诗
据扬子晚报2016-08-08消息 进入2016年以来,诗歌圈忽然刮起了截句风,创作截句的诗人越来越多。倡导者解释,所谓截句,是一种源自古典又有现代诗歌精神的诗歌文体,强调诗意的瞬间生发,没有诗歌题目,且在四行之内完成。对于截句的风行,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去头去尾”的句式,不称其为诗歌。继上期两位教授提出不同观点,本期又有两位来自高校的学者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引人思考。 张娜娜 整理
张宗刚:“截句”削平诗歌写作难度
近来诗歌圈“截句”风行,其情景恍似当年的小靳庄赛诗,一时效仿者众,仿佛打了鸡血般兴致高涨;与此同时亦有教授开始引经据典地探讨“截句”,让人想起某博士考证“卧槽泥马”的实例。说到底,刚刚出笼的“截句”尚当不起这般大礼,何况如此一本正经,又岂能理解现代诗之种种斑斓征象?
将“截句”视为当下诗歌写作的新文本、新向度、新气象,自恋复自夸,窃以为是一种好大喜功欺世盗名的表现。“截句”事件,可视为浮躁时代喧嚣诗坛的真实投影:思维的活跃和命名的急切,渴望不朽的梦想和跑马圈地的野心,以及对终南捷径的执念与追逐。
目前提倡者对“截句”的定义——所谓“简洁、直接、非传统性”,所谓“瞬间生发”“微妙体验”“现代精神”“开放姿态”,以及“与我们的生活和内心距离更近”,都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的表述;至于“截天截地截自己”之类豪语,更是令人忍俊不禁。本质而言,诗歌这一文体,大而无当固然不可,篇制过短同样不宜,俗云“一寸短,一寸险”,诗歌创作倘一味推崇灵感喷发,让那些鸡零狗杂的感兴、碎片式的感悟泛滥成灾,以局部代替整体,而不思静心打磨,背离了全局观念和文本意识,势必大大降低诗的门槛。——诗歌史上,那种孟浩然式的才高韵短、李金发式的有句无篇,原本就是值得警惕的。今人若欲凭截句这一身份可疑的新“诗体”来引领诗坛嬗变之风骚、引爆诗界革命之风潮,更其不智。说到底,该类以片言只语的营造为能事的刻意或随意的文字,其套路一旦被掌握则极易操作,到头来,应有的写作难度削平了,格局小、思路浅、气息弱、脉象短等弊端应运而生,沦为一种趣味主义、功利主义主导下的流水线作业和投机式书写;“截句”,也就无可避免地成了江郎才尽的遮羞布。由是,作为微信时代软阅读环境下的产物的“截句”,暂不宜上升到诗学意义和价值层面探讨。理论是灰色的,创作为王。我们还是拭目以待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