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青龙 于 2016-10-14 13:15 编辑
1. “叙述伟哥”。不敢写一句直接简单的句子,写得太卖力了,结果搞得很过火,就像吃了伟哥,看起来很雄壮华丽,实际上源于叙述上的不自信—— 中国多数作家的通病。似乎卡夫卡讲过,他希望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力,就足以支撑整部小说。这种对“内容”的自信,古典作家是自然而有的,即使托翁这样大作家,似乎也不太在乎“叙述文体”,福楼拜这样的文体家,也信任朴实的句子。到了现代主义,形式上花样多了,文体更追求风格化,但大作家那里,还是自信的。到了二三流以下作家,每一句话写的都不自信,都吊子嗓门在喊,对话语内容的价值缺乏自信,对朴素、直接的语言也缺乏信心,每写一句心里都没底了,语不惊人死不休了,于是“作”家就产生了——无处不在的做作语调。“作”家不死,小说不生。
——这话同样适用于诗歌
2. 练习的结果,使得你在当下的水平里无休止地轮回,你会情不自禁地如吸毒般沉湎于这种状态。量是很高产,俱都是同一水平,出不来高层次的作品。某诗写的是某诗的复制版本,这类练习是无意义的,写得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同一手法、同一题材下自己有了代表作,再写出一千首如果不能将其超越,没有别样的理解,那这一千首都可以删掉。一首诗写完后找个理由让它存在不如有了存在的理由把它写出来,少写多思,敢于自黑才能进步。当下,某些人妄称自己的作品是“小说诗”,我想先问问你懂不懂什么叫小说,有哪些流派表现手法,如何区分小说的高低贵贱?类似于“放个屁嘣破裤裆”的情节加以分行,在专业小说家的眼光里简直笑掉大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