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赏读:陈家坪‖《柔软》
冀卫军
人的迁徙就如同世间的各种变化一样,它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和规律,它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轨迹也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革新与变化、选择与对抗——从落后到先进,从蒙昧到文明,从适应到改造……从差到好的演变。它不管你承认与否、认可与否,它都一直存在于大千世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记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有一句广为传颂的论断——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人们也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挂在嘴边。可现实生活中,一些我们肉眼看到的事物,其实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它的表面和内核一直在进行着肉眼无法觉察和识别的瞬息万变的变化。正因为变化,我们才常常会产生怀念从前的时光、怀念过去的岁月的冲动和错觉。然而,当我们真正有机会“回到”朝思暮想的回忆现场或生活当中,却往往发现事实上并不是我们所想象和希冀的那种样子和感觉,反而会让人感到有点失落和空虚。也许,只是我们的心境和思绪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不易被我们看破或揭穿,结果产生了一定的错位,形成一种心理和事实的落差和变化。大多情况下,所谓的怀念,有时只是一种自欺欺人或叶公好龙的逃避现实,只为暂时躲避和逃离生活第一现场的一些麻烦和挫折,寻求某种心理治愈的暗示或安慰而已。
诗人陈家坪的《柔软》,表面上看,它只不过是透过一次回家的变化引起个人对从前生活一个画面化的回望与现实的对比,为读者刻画和抒发了一种面对变化后人们的心理落差与迷惘的普遍社会现象而已。它的高明之处在于,诗人借助拆迁这一具体问题引发的心理反差,暗喻和引申了现代人一种不切实际、莽撞盲目的精神焦虑与浮躁虚无的状态,对现代人重重身心和生存压力下一种臆想的假怀念、假回归进行了一番无情的揭露和抨击,颇耐人深思和回味。
[ 陈家坪:柔 软 ]
我如今怎样去探望被拆迁的房屋?
窗户停留在空中,像月亮已经消失,
土墙化作泥,密密麻麻地长满杂草。
依然有歌声,从某一个房间里传出,
可感受到房间里原有的陈设?
散居的亲人又聚集在了一起,
弟弟在房屋边上种下一棵杏树,
春天在它的枝头上开出了花朵,
夏天的叶子一直到秋天才掉落。
冬天,我们离开了房屋与果树,
有一些东西,并未被及时带走,
似乎再也不会失而复得。
一排晾在屋外的青菜,会发酸,
燕子北方飞来没了扎窝的屋檐,
炊烟若返回将听到鞭炮的响声。
亲爱的妻子我带你回家,
不是要来看这一片废墟,
它不美,不是我的描述。
雨下个不停,我们不可久留,
回到车上,万物连成了一片。
小时候我赤着脚上学,
摔脏了衣裳回家换洗。
为什么我会放声哭泣?
刚刚来还是永久离开?
请听我无法说出的原由,
并理解我一路上的沉默。
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站在这一片空地上,
人类的迁徙故事是不是太过明了?
房屋虽然不是最坚固的建筑,
而人的心,已是无比的柔软。
陈家坪,男,原名陈勇,诗人,批评家、纪录片导演。1970年出生于重庆。曾任北大在线新青年网站学术频道编辑、中国学术论坛网主编。参与编辑民刊《知识分子》,参与采访整理《沉沦的圣殿》。出版诗集《吊水浒》,拍摄教育公平纪录片《快乐的哆嗦》。2014年与友人发起北京青年诗会,主编《桥与门:北京青年诗会诗人访谈》。现居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