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木 于 2017-1-18 17:33 编辑
在《鸠摩罗什诗传》中寻觅大师的足迹
文/李元辉
他7岁出家,70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佛学,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僧”;他驻留凉州十七年,见证了后凉王朝的兴起和覆灭;他长安译经12年,译出经论35部294卷(一说74部,384卷),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他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坎坷,就像一只飘荡的小船,从西域到凉州再到长安,在通往中原的这条丝绸之路上清苦的播撒佛教的种子,被后世称为离红尘最近的绝世高僧;他是把大乘佛教带往中国的第一人,犹如一条连接中西文化的坚实的纽带,把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交流,从此佛教文化开始汇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浩浩长河中。他,就是鸠摩罗什大师。
捧读诗人西木的史诗《鸠摩罗什诗传》,沿着其清晰的叙述线索,透过诗意盎然的语言,随着诗人博大的叙述和抒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了远去但流芳万古的鸠摩罗什大师。现在,就让我们读着西木的诗歌,回到1600多年前,去寻找大师的足迹,去聆听大师的教诲,去仰望大师的风采。
一、兼容并蓄,文化底蕴育大师
“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鸠摩罗什诗传》的叙述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即41岁前鸠摩罗什在龟兹国为中心的西域诸国修成大德;58岁前在后凉国的精进精觉和汉语的修成;70岁前在后秦长安的译经著述。诗人西木用史诗般的笔触,把一幅幅富有历史传奇、文化内涵的画面缓缓展现在人们面前。
鸠摩罗什的修为和成就来源于天性中对于佛学的敏感和热爱,完善于对佛学的执著和追求,也得益于早年家庭的佛教熏陶。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本为天竺贵族,但他却心存佛念,为了自己的信仰,他放弃荣华富贵,毅然出家,并远走他乡,目的地直指西域。约公元 前三世纪佛教传入西域后,经过与西域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西域特色的佛教文化。而正是在这一文化的深切召唤下,鸠摩罗炎来到了龟兹。
龟兹文化以兼容并蓄的胸怀,接纳了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碰撞、交流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它注定要在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大放光芒。
在龟兹,鸠摩罗炎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知音。鸠摩罗炎和龟兹王的妹妹耆婆成婚,也许是一见倾心,也许是缘分所至,但更深层的意义是体现了文化的相互吸引、相互欣赏。他们的结合,不仅让佛教文化与西域文化再次进行了融合,也孕育了日后的鸠摩罗什。
朵朵浪花必将簇拥巨浪,条条江河汇成浩浩荡荡,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种灵异的兆头,预示着一位大智大慧之人将要诞生。
二、少年出家,求学讲经在西域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公元 344年,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
按照佛教说法,鸠摩罗什乃舍利弗转世,被誉为龟兹智慧之子。世上的一切皆有因缘,公元350年,鸠摩罗什的母亲耆婆突然醍醐灌顶,深深顿悟,立誓要出家修行,并以绝食相逼。当时,鸠摩罗什年方七岁,也跟随母亲一同出家,这一举动,成为鸠摩罗什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将一生献给了佛法。
鸠摩罗什本有慧根,既聪明伶俐,又勤奋努力。为了不致被安闲富足的日子所迷惑,也为了让鸠摩罗什经受风雨的锻炼,鸠摩罗什9岁时,母亲带着他离开龟兹,开始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过起了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活。西域各国,到处留下了鸠摩罗什的足迹,到处可看见他游学他乡的背影。陪伴他的,只是寺庙里的晨钟暮鼓,只是案桌上的黄卷青灯。
《鸠摩罗什诗传》对鸠摩罗什整个生命时空的精神储养,“人格的魅力与智慧的人性、大乘中观与无私无畏、为仁由己与慈悲救世、伟大弃绝与神性助力、博大的宇宙观与生命价值观等”诠释得博大精深。我虽然还不能深刻体会佛法的真正内涵,但却深知,在鸠摩罗什心中,已经没有国界之分了,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他身上展现的这么淋漓尽致。
鸠摩罗什学成归国之后,在龟兹王宫受具足戒,成为正式比丘,后被龟兹王奉为国师。史载,“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每年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其见重如此。什既道流西域,名被东川”。1600多年前的龟兹及西域,就有这样的文化气象,实在让人羡慕和向往。
三、千里东归,厚积待发驻凉州
“如彼古镜不磨不明。如彼劣码不勒不驯。我故说经欲治人心。人心得治天地清宁。”
文化没有国界,知识不分民族,鸠摩罗什的名声传到了中原,引起了前秦苻坚的注意。他先派人到龟兹,希望鸠摩罗什能来中原,但几次未果。382年9月,苻坚派吕光征伐龟兹,特意嘱咐道,“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主要目的就是迎请鸠摩罗什。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的弦外之音,就是当时无论是西域,还是中原,各国国王都有一种重视人才、招罗贤能的治国策略,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欣慰。但不幸的是,最终,人才的争夺以战争的方式来完成。而鸠摩罗什也没有想到,只因为自己精通佛法,却为龟兹带来了杀孽之祸,招来了灭国之灾。
385年3月,吕光征服西域,请41岁的鸠摩罗什法师一起踏上了通往东方的迢迢长路。尽管是武力威逼,但不可否认的是,鸠摩罗什东行翻开了佛教历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军队在战争中是破坏者,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却又是文化的传播者。
鸠摩罗什到凉州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回军途中,吕光得知了淝水之战苻坚惨败、中原大乱的消息,便率军占据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从此,鸠摩罗什留居凉州十七年。
凉州在佛教文化东进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而鸠摩罗什又是凉州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因此,《鸠摩罗什诗传》对这段历史也给予了大篇幅描写。可惜吕光对弘扬佛法并不感兴趣,只是在遇到一些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对外事务上,征求过鸠摩罗什的意见。而且吕光行伍出身,屡次羞辱大师;后代争权夺利,缺少佛法弘扬。因此,鸠摩罗什在凉州的十七年,就是忍辱负重、厚积待发的十七年。慧皎《高僧传》记载,“什停凉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
但饶是如此,各地不少僧人慕名而来,拜师学法。如著名僧人僧肇就来到凉州,拜鸠摩罗什为师学习佛法。因此,在凉州的鸠摩罗什除了每天向弟子们讲经说法之外,就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汉文、了解中原风土人情和搜集佛经上,为他后来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鸠摩罗什的学识名望,也让后秦皇帝姚兴思慕不已。为了得到鸠摩罗什,401年7月,姚兴派将军姚硕德率兵进攻凉州。两次战争虽然都因鸠摩罗什而起,杀孽也屡屡在身边发生,但我们知道,这一切,与大师的慈悲之心毫无关系。他早已让自己的心灵,超然物外;早已让自己的灵魂,超凡脱俗。
凉州的一切纷扰和喧嚣,就此变成了回忆和永恒。在后凉的投降声中,鸠摩罗什又离开凉州,前往长安。佛法东行的脚步声再一次响起,而这次,注定会响彻云天。
四、长安草堂,三千弟子共翻经
“因为曾污浊所以高洁,因为不拒绝所以学会放下,因为残缺所以圆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从西域到凉州,再到长安,鸠摩罗什一路在播洒着佛教的种子,宣扬着佛教的灵气。五胡十六国时期造成的战乱和灾难,让佛教成为人们唯一的心灵藉慰,而让佛教大放光芒、熠熠生辉的,正是鸠摩罗什大师。
《鸠摩罗什诗传》对于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为文化传播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大力弘扬。鸠摩罗什之所以在乱世中还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除了勤学善修之外,与各个政权重视人才不无关系。58岁的鸠摩罗什抵达长安后,被姚兴尊为国师。据说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讲经时,姚兴同朝臣、大德和尚一千多人肃容观听,可见其待遇之高。
此后,在姚兴的大力支持下,一场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开始了。对于此次译经活动,二百多年后的唐太宗在参观草堂寺后,挥笔写下了《赞罗什法师》诗称赞道:“秦朝朗观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文成金玉知无朽,口吐芬兰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丝路清音,响彻东方。鸠摩罗什为佛教的中国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译经,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为中国文学的体裁开创了佛经文学的另一面目,也使佛教哲学变成中国文化学术的一派巨流,与儒、道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全貌的总体称谓。”
鸠摩罗什为人“笃性仁厚,汛爱为心,虚已善诱,终日无倦。”也许,大师的几次破戒让他不能高大完美,但大师也曾说过:“臭泥中开莲花,只采莲花,莫取臭泥。”只要你普度众生,只要你一心向佛,只要你弘扬佛法,只要你大爱无边,那么,你依旧是那个美若莲花的法师。
五、罗什寺塔,唯舌不坏千古传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公元413年八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享年70岁。相传鸠摩罗什在圆寂前对众人起誓:“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大师圆寂焚身之后,果然“薪灭形碎,唯舌不坏”,这正应验了大师生前的誓愿,留给我们无尽的敬仰和缅怀!相传,武威罗什寺塔就是埋葬鸠摩罗什大师不烂之舌的地方。他不会忘记在武威漫长的十七年,愿把三寸不烂之舌永远留在自己的第二故乡。
大师的脚步越走越远,教化的梵音却千年不断。我们都是人间的匆匆过客,都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武威鸠摩罗什寺及罗什寺塔,永远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永远记载着大师的彗德,永远流传着三寸不烂之舌的动人传说……
回望着鸠摩罗什走过的西域古道,我敬慕他的超脱凡俗;回想着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的历程,我崇拜他的意志坚定;伫立在鸠摩罗什寺的舍利塔前,我仰望他的千年风采。
作为武威人,我们从小就驻足在大师的身边,却没有认真聆听过大师的谆谆教诲。作为史诗,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过另一部以诗歌的形式为一代大德高僧的立传;也还没有看到如此博大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隐喻性,将高僧的精神内涵和人格要义诠释得如此富有诗意;也还没有看到将诗学的、宗教的、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美学的、音律学的话题通过精炼的诗性语言演绎得如此宏达而圆满。感谢西木,他用穿越历史的文字和充满禅意的诗句,让我得以如此认真地仰望大师圣洁的灵魂。
轻轻合上诗人西木的《鸠摩罗什诗传》,默默回味着大师的传奇一生,耳边仿佛又传来大师的声音:
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谨以此文为西木诗集《鸠摩罗什诗传》的出版表示祝贺(本文所引用之经文,全部来自鸠摩罗什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