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适度突破日常用语语法实现语言变形兼及诗歌的美学特征和标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原理举要10~3】——适度突破日常用语语法实现语言变形兼及诗歌的美学特征和标准
   诗歌以往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些败乱的现象,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败乱,都不能归因诗歌文本失范,因为诗歌文本终归是从来都没有失范过。诗歌怎么会没有统一的标准呢?就像人的道德行为怎么会没有规范呢?孔子的《论语》就是,你不去读当然就没有规范。诗歌的规范文本在大学的课本里、网络中、书店里到处都有,你可以读啊。至于你读不懂不得要领那是另外一回事。
    洪迪的《大诗歌理念和诗创造美学》里边的一句话:“诗歌是人用生成性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关于“生成性语言”,个人所有的诗歌点评所启发讲解的都无不是主要侧重这个问题。
  “审美地”,洪迪在古典诗歌文论的“意、象、情、言、韵”这五美的基础上系统综合化概括为“诗歌四维美”。论述过程中,所涉及的个别重要的概念及诗歌文本文论的范畴有着其本人自己的界定,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辨析。我们还常常看到甚至用于界定好诗标准的N美M美,这也都无关紧要,除了一些胡说八道以外,正确的理论会殊途同归。
     洪迪诗歌“四维美”的简单理解:

一  意蕴美(从意义到意味儿):要能用简短的文字在极深广的层面“有意味儿有趣味儿”的感悟揭示生命的本真和谛听人生生活的真理。道理越大越美!小道理不行,没道理就是废话诗。
二  情感美(中介与内驱力):包括冷抒情。有一些好诗,别人读了被感动痛哭流涕,而你读了无动于衷,这说明你没有读懂这样被语言技法遮蔽的“冷抒情”诗歌。诗的情感美是诗的灵魂,是“诗美创造的生命之水、原动力与内驱力”。

    三  形象美(诗美时空的幻象):诗歌艺术不要直白的说教。诗所使用的多是具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意味的“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思。读者读的时候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幻化出美丽可感的时空幻象——图画儿(可整体画面,多零星画面的碎片形象),与其所要表达的情思共同构成所谓的意境。有人夸张说,好的诗歌是可以演出的!有形象才能“及物”,避免“宏大叙述”。
四  形式美(生命律动的外化):诗歌可听,在如音乐般的优美的旋律中诱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诗歌的分行文字可视,便可从中创造出建筑美来。近年来有人又提出“语感写作”,很高难。

   这几点也可谓是写好一首好的诗歌的基本要求和方向,是衡量诗美纯度的标杆。倒数下美不如上美;一美不如多美。全美方为上品。
关于“把握世界”,就是诗歌要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感悟生命的本真、谛听生活的真理。这也就是诗歌的最高使命!诗歌要有思想意义,也就是诗歌的意蕴。诗歌的“意蕴美”是“诗歌的四维美”之首。诗歌的“意蕴美”才会令诗歌“凝重深刻”。而诗歌意蕴的深刻凝重是诗歌实现“潇洒大气”的关键和前提。至于诗歌“四维美”之间的关系,篇幅关系,从略。
归根结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四维美”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所以古文论讲“五美”:“意、象、情、言、韵”,有“言”在其中。语言修辞在诗歌的精神建构、文本建构、技巧建构中都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所以它可以说是凌驾在诗歌“四维美”之上的一个绝对的标准。钟嵘的二十四诗品,也多从诗歌的语言角度界定诗歌的风格,可以去研习借鉴。语言是形式问题,诗歌的优劣要看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形。
关于洪迪的“生成性语言”问题,在这里再啰嗦几句。读诗和赏画儿听歌曲不一样,读诗就是“看语言”!“四美”也好“五美”也好,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来看,所以洪迪把“语言美”问题融进“四美”讲的同时,另外还用了很多章节谈语言语言技巧及与语言相关的问题。
“生成性语言”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诗歌语言对日常用语的“超越性”;二是诗歌字词句章的自组织状态和篇章整体的完美性;三是诗歌必须具有再创造性。没有“再创造”空间或再创造空间狭的小诗歌根本就不会是好诗。因此很多朋友说我偏激,这很对!我不是非要你把诗歌写的谁都读不懂(我解读的多是这样的诗歌),我是想你不要总是写一些白开水!第“二”个问题好体会,字面上看还是进入阅读,一些诗歌头不像头尾不像尾中间措辞建行都乱七八糟的,怎么会是好诗呢?
关于语言的“超越性”问题,我们在点评诗歌的时候,举凡谈到的“手法”问题都是!首先是写诗要用“意象”;第二是要善于运用必要的修辞方法;第三很重要,诗歌的“语言”是非语言,要适当突破语法,学会语言变形术(这个个人发现一些中学生都会,而一些成名的诗人反倒怎么教也不会。这个东西可能和写手的先天素质有关。);第四点就是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等。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语言的“超越性”。
雨中的事物/文:刘华明

在西风的鼓噪下,雨水们相见甚欢
飞翔具有协调统一性,坠落是相互依附的理由
相聚和别离均无遗憾

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
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
你要的浪漫在暮色里此消彼长
西边的彩虹刚好
一组龙挂像英雄出世
天上人间,断点传送的凉意需打包后寄往他处

闪电不会照亮一切,村庄的暗影里有花朵悄悄开放
白色是春天死亡的见证,红色是那朵玫瑰在雨中香消玉损
而彩虹不会此时出现,七色的桥面禁不住乌云的重负
燕子按照惯例穿堂入室,反扎罗裙的女人有出逃的迹象

露珠在麦子的头上来回翻滚
东去的流水继续着宏伟的篇章
一群孩子在村头打闹嬉戏
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      

    本来,一首诗歌的解读可以有多种适当的但却是不同的楔入角度。这里,我想到要就刘华明的这首《雨中的事物》重点说说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二条,洪迪是这样讲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因为要完整的解读一首诗歌,其它反反复复谈过的内容也就只好在这里交叉一下,也可以看做是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用语实现诗歌语言“超越性”的一个小总汇,更较为集中地谈一下关于诗歌的“语言生成性”问题。洪迪反反复复地强调说:“诗是人以生成性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成性语言”,用洪迪的话说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诗性语言。“创造语言”,在解构破坏语言的同时重新组合创造新的语言,是诗歌赋予诗人的“特权”。没有语言的创造就没有诗歌。
   诗语言对日常用语的超越性,洪迪做了较为细致的总结,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基本上总结为四条。
   第一条:  尽可能地使用和创造意象,增强语词的隐喻.象征.暗示的功能。
   阅读刘华明的诗歌,表面上尽是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风花雪月,鸟兽虫鱼。你在诗歌的表面上根本看不到他所要对你讲的道理。你必须仔细认真地玩味那些个物象所寄寓(隐喻象征暗示)的情思——意象,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这样就避免了直白。美,嚼透之后更感觉美。《雨中的事物》中的“雨”就不单纯是物,而是乡村“人们”的象征意象!这样讲这样解读有的读者可能感到很奇怪不理解,这就正体现出刘华明诗歌语言的创造性超越性。现成的语言就有“人潮如涌”“人山人海”等,诗歌用“雨水”象征世上的乡村的“人们”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来看看第一段:

          在西风的鼓噪下,雨水们相见甚欢
          飞翔具有协调统一性,坠落是相互依附的理由
          相聚和别离均无遗憾

   “西风”通常是凄风,在这里是人生环境条件的暗示;而“坠落”是对人生的本质性的怎样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呢?!“飞翔”指人的一致性的活动。“相聚”“别离”则更是人的常有的现象和变故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当然不排除你有自己的理解,因为诗歌见仁见智,更何况当诗歌被“意象化”时,更可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视点和理解。照我的理解我们来看最后一段:

          露珠在麦子的头上来回翻滚
          东去的流水继续着宏伟的篇章
          一群孩子在村头打闹嬉戏
          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

   “露珠”是“雨”水微小短暂的凝集,隐喻暗示个体的人生的短暂;东去的“流水”的“雨”水的汇合,则是生命的整体的永恒的滚滚涌流。“一群孩子”是新生命天真烂漫幼稚的开始,最为能点破题旨,说明“雨”就是“人”!而“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还有更多的理由,那就是第三段和第四段所讲的:社会生活中名与利的不幸和爱情家庭生活中的痛苦。

          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
          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
          你要的浪漫在暮色里此消彼长
          西边的彩虹刚好
          一组龙挂像英雄出世
          天上人间,断点传送的凉意需打包后寄往他处

          闪电不会照亮一切,村庄的暗影里有花朵悄悄开放
          白色是春天死亡的见证,红色是那朵玫瑰在雨中香消玉损
          而彩虹不会此时出现,七色的桥面禁不住乌云的重负
          燕子按照惯例穿堂入室,反扎罗裙的女人有出逃的迹象

   第三段,“雨中的事物”“鸟鸣”是借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名”,“雨声”是暗示追逐名誉过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喧嚣”。“打包寄往他处”的是货物,是指的“利”,“凉意”是亏本的忧伤。“彩虹”是虚妄的希望。“龙挂”是摧毁希望的变故。
   第四段“雨中事物”写个人的及家庭生活中爱情的不幸和家庭离散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三个途径:“凭借联想. 想象与幻想,采用不同于抽象思维逻辑的意象思维逻辑,并使两者协同作用”。    当一首诗歌被阐释后,你发现诗歌所讲的这些个道理完全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完成时,这样的诗歌就是意象逻辑和抽象逻辑协同作用得协调的结果。刘华明的诗歌,几乎首首都是这样的情形,实实在在是独具特点难能可贵!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二条,是这样讲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变形”。这在刘华明的诗歌中俯拾皆是。比如这两句“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就非但是突破语法,而且先是“通感”后是“徉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刘华明的诗歌在诗歌语言的创造上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轻易无法跨越的高栏。半生读诗,个人所见中,其创造性的高度独特及其终始如一的一贯性,绝无仅有!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之四:“通过诗的整体结构,创造氛围,建造四维诗美时空,追求诗语言在蕴涵上的感悟启示性与层递衍生性,在形式上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刘华明的诗歌我读过百首,粗点细评已近100首,关于这一点,有的说过许许多多。
   洪迪的“四维诗美”即“意蕴美、形象美、情感美、形式美。”《雨中的事物》中以缤纷的意象,凝结成对人生对生活痛苦的认知和理解的意蕴,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其诗歌语言的字词句段篇的高度协调统一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快感,这些,不正是洪迪所谓的“四维美”的具体体现吗?毋庸置疑。
还有比如应该熟练掌握的具体方法:以小见大、留白、佯谬、通感;语言的奇化(陌生化)如童话视角、夸张、虚拟、写幻觉错觉、荒唐荒诞、魔幻、远取譬;还有更高难的如诗美时空建构的时空互化、主体泛化、主客互化等。个人曾不耻浅陋冒昧整理成《诗歌原理举要10篇》,大多都以发在这个版面上,初入诗门者不妨一读,不客气的讲那是你的启蒙教材!不可多得!
总起来看诗歌语言技巧越高超越好,没有技巧就不会有好诗,诗歌就不会产生出“四美”“五美”,这就是标准!一美不美就脱离了诗歌美学的文本规范,失去了标准,就是文字垃圾。
原则上说,我是个外行,这些体会不是一两篇文字就能弄全弄系统的,但是大致也就是这些内容,否定这些你就是在抱残守缺!苦恼的是常常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几年下来看多数诗歌论坛“兵多将广”,我希望大家都还是谦虚一点,多交流,不要老子第一,哪一位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哇!

梦的阶梯
         文/泣血的流莺

流火的七月
不知道安徒生的笔
是否可以下一场雪,把梦铺放在
圣诞节的钟声里,没有火柴
揭不开那个竹篮装下的秘密

浓浓的白雾
总是缠绕岁月的额角
一些游戏放开手脚,一只雄鸡
还没有忍住,黎明羞涩的眼中
掉下一颗颗粗犷的咳嗽

一只青蛙睁大眼睛
不想惊动稻草人
摇摆的思绪,想要聆听惊雷
催赶着生锈的犁铧
在梵高的意象里一次次裸奔

毕竟红杉的沉默
留不住一粒粒的鸟鸣
就像那个山顶上的风车
空明的心,只是以旋转的姿势来回答
风里揣摩不定的命运


    中国现代诗人网2014年7月【图说第五期】诗赛二等奖作品。我读了数遍,每一遍都有新的理解。最后我觉得诗歌在表达:尘世上一切人们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只是在捉摸不定的命运中遭遇着苦难。诗歌在写作方法上,应该说就是意识流的。反逻辑非语法,任意根据思维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意象,比喻、指代、暗示,生成新的意味意蕴。诗歌四节四个通感句,简直妙不可言,空灵剔透,异彩纷呈!表现出诗歌作者的非凡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使我想到是不是要用这首诗歌做大家正在帮助我准备编辑出版的《闲云野鹤诗歌评论集》中“诗歌原理举要10篇”里之十的一个例诗,因为我在考虑“诗性描写”这个问题,除了“通感”“蒙太奇”还应该加上“意识流”。
    如果逐字逐句解读这首诗歌,那是相当费工夫的。第一节从“流火”的七月契入,以悖谬(雪)的手法呈出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暗示出诗歌要写的就是人生在梦想中遭遇苦难。第二节从时间的角度写人们在无奈中生存,没有幸福和欢乐,年年月月艰难岁月中日日的每一个“黎明”都是不祥的兆头笼罩着。第三节又从空间的方面拓宽主题,写生活劳动中的每一个人(稻草人、犁铧——农人;梵高的意象——艺术家文学家诗人)最终都是一无所获的徒劳!第四节打了比方,说明人们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和苦难中要调整好人生态度(空明)。
    意识流并不是杂乱无章,反而表现着作者的精心设计。四节诗歌整体上可以看成是电影蒙太奇结构。每节诗歌围绕一个通感句再服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多向度、多维度、多层面辐射拼接组合意象,立体结构的呈现表达,令诗歌的思想意蕴缜密丰隆厚重。意识流写作在本质上就是语言变形,诗歌的语言通常只有在变形中才能更好的完成诗美创造,所以变形就是艺术。意识流诗写本质上就是意象化诗写,通常都是通体命意含蓄,有的是局部命意含蓄,把握不好容易流于艰涩,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


    通感就是在诗歌中把五官的感觉联合交叉起来运用了产生特殊效果的修辞手法。比如这首诗我举出来的,眼睛看到了耳朵所能听到的东西。反生理现实的创造必然突破日常语言的语法产生语言变形,形成意识流。
第一节的通感句:
——雪,把梦——铺放在——钟声里——
第二节的通感句:
——雄鸡——忍住,——眼中——掉下——咳嗽——
第三节的通感句:
——稻草人——思绪——聆听惊雷——
第四节的通感句:
——红杉的沉默——留不住——鸟鸣——
    通常一首诗歌只要一处通感就足够了。真是太精彩了,整首诗歌16句4节四个通感句。
    我的一个老乡、朋友写诗,但还不算怎么好。有次我向他介绍一位写诗的朋友,他开口就问,“他会通感吗?”可见他把写诗会不会通感,作为了是否真正会写诗歌或诗歌写的好与不好的分野。现在想起来很受启发。这让我想到诗歌的标准问题。通感是非语法搭配的生成性语言。这首诗歌除了这四句通感句以外,我们看到,几乎处处都是非语法搭配组合的具有创造性的诗美语言。而且语言组织的天衣无缝,就是说诗歌语言的自组织状态和篇章结构的完整完美都非常到位。洪迪对诗语言生成性的论述时,只提出了它可以分作三个层次:“一是对于日常语言的超越性;二是诗作成篇的自组织性;三是阅读欣赏的再创造性。”“阅读欣赏的再创造性,”是读者阅读作品完整的篇章所领会到的新意,是“章”的生成性;“诗作成篇的自组织性”,是语言组织“法”的生成性;“对于日常语言的超越性”是单单讲的“语言的生成性”。诗语言的超越性第一条: “ 尽可能地使用和创造意象,增强语词的隐喻.象征.暗示的功能”。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二条,洪迪是这样讲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第三个途径:“凭借联想. 想象与幻想,采用不同于抽象思维逻辑的意象思维逻辑,并使两者协同作用”。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之四:“通过诗的整体结构,创造氛围,建造四维诗美时空,追求诗语言在蕴涵上的感悟启示性与层递衍生性,在形式上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关于“生成性”和“超越性”的叙述为适应阅读的方便,有重复。)我感觉第一条和第四条为一切文学作品所共有的。第二条和第三条才是诗歌这种文学艺术形式所独有。而第三条的“意象逻辑思维”是服从第二条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或者说第三条是第二条的结果。这样,我感觉,“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的语言变形就可以被称为——“诗歌的标准”。“变形语言”就是“意识流语言”,在小说散文中也存在,但毕竟是少量,不是主体。而在诗歌中的情形就不一样了,是诗美主体。
    唐诗宋词的非语法情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不是常规语法的语言;“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是;“白发三千丈”不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不是,“海神来过恶风回”不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不是。应该说触目皆是,不胜枚举!因为不懂所以熟视无睹罢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是建国初期以及文革前17年,文革中的诗歌,非语法反逻辑的诗歌也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素来反对“朦胧诗”,鄙夷新诗手法的诗坛宿将,他们也得承认自己的诗歌中,不自觉的产生过这种情况。现成的语言词语及成语有多少是非语法组合的?翻开词典去数一数。一些读书多勤于思考擅长作文的中学生往往提笔便意识流。而一些大理论家、诗人比如徐静亚,自己说自己充其量算是一个二流诗人。这是为什么呢?值得研究。肯定是两半大脑整合的机制的产物。先天的成分多少?后天的努力习作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六七年的论坛玩耍,看见很多朋友不是不努力学习这样的新诗手法,但结果却可怜的很,收效甚微几乎一无所获!很多朋友恼羞成怒,干脆连诗歌都不肯写了,一心一意到处反对诗的朦胧,和诗歌的新手法势不两立,准备不共戴天。
    这首诗歌可能支撑的一些诗歌的语言技术理论问题,想慢慢表达出来。涉及“超现实”“伪逻辑”“非语法”“修辞意象”“,以及这些问题的络合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前人很少可供借鉴的资料,自己非语言学专家,所以能力有限,探讨起来有些望而生畏。

    沈天鸿在其《现代诗学》中概括现代新诗的美学特征为“含蓄、朦胧”,这已成为诗坛共识。诗歌所以含蓄朦胧涉及很多问题。比如意象及意象修辞以及意象化问题,这个已经讲得很多很多了,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适当突破日常语法实现语言变形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已经被我不厌其烦的重复讲过无数遍了。谈到诗歌的美学特征,我这里想简单的讲一下“语言变形”和“超现实”诗写及“伪逻辑”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物理的自然和社会的现实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有秩序的存在和发展着的。现代新诗的“超现实”诗写就是按照诗歌表现的思想意蕴的需要,常常不顾或有意打破现实的时空秩序,“变形现实”世界。王维有一幅名画《雪中芭蕉》,常识告诉我们的是“雪”中“芭蕉”根本就不能存活,王维这样画就是违背现实“超现实”的。王维所以要这样画,是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画,才能准确深刻地表现人的残酷生活的现实:在画中芭蕉正是人的象征,而寒冷的雪则是人的生活环境的比拟。
    我们来看诗歌的每一节的开头,在第一节诗歌把“七月(火)”和寒冷的“雪”组合在一起;第二节把“白雾”和“岁月”组合在一起;第三节把“青蛙”和“稻草人”组合在一起;第四节把“红杉”和“鸟鸣”组合在一起。每节诗歌的其他部分也都无不是这样组合意象的。这些看似毫无道理的组合,是服从诗歌的思想意蕴表达的需要的。比如第一节的“流火的七月”——“下一场雪”,表达的就是人们的生活环境的黑暗残酷!
我们知道,常规的日常语言是准确的表达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和变化情况的。由此,变形现实的“超现实”诗写必然带来非语法的“语言变形”。准确的表达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和变化情况的常规的日常语言遵循现实的规律以一定的逻辑形式存在,而非语法的变形语言必然不符合逻辑,那些组合意象的连词、介词、动词,连接意象及语言的各种成分,读起来是圆润通畅的,说明诗歌的语言是完全遵循逻辑的,但是我把这样的使诗歌的语言整体呈完美的秩序状态的“逻辑”,称它为“伪逻辑”。
    这样,通过读这首典型的意象化的含蓄朦胧的诗歌,让我们在思考现代新诗的语言特征及标准问题的时候,多注意一下这里所谈到的诸如“意象修辞”、“超现实”、“非语法”、“伪逻辑”等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感觉就是构成现代新诗美学特征的重要的决定性的元素。我想,如果一首诗歌中绝然看不到这些元素的存在,一味的直白,就一定不会被读者称为好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18 12:0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好久不见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18 13:57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18 14:17 | 只看该作者
文虽长,但通读之下获益颇丰。高亮推荐,共赏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44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7-1-18 12:03
欢迎,好久不见哦/

张教授春节快乐,酉年顺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46 | 只看该作者
陶金喜 发表于 2017-1-18 14:17
文虽长,但通读之下获益颇丰。高亮推荐,共赏
问好

谢谢!!!春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 22:4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