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郎探母》之断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郎探母》之断想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且广为流传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它为什么久传不衰、广为人道呢?不仅是它历代为名家演唱,更重要的是它真真切切地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人性的本来面目。在那个大是大非的戏曲之林,它能稳住一脚是因为它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矛盾的真实。

    首先我们来分析杨四郎这个人物,杨家一门忠烈,金沙滩一战四郎偷安一隅。他是投降变节者吗?不能这样简单的定义,如果辩证地分析,至少在金沙滩一战他被辽军俘获之前是忠梁;说他贪生怕死有之,然更多的则是生活在这宋辽战争背景下做战争牺牲品的无奈。在宋辽交战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物都被置于典型的环境中,各自演绎出不同的人格、个性,或忠烈或投降、或贪生怕死或誓死不屈。杨四郎是这典型中的典型代表,他介于大是与大非之间,同时具备了人性的双重人格。可以这样说他是戏曲中人物性格最矛盾的,最丰富的,也最让观众争议的,在那样的环境中,谁能为他说说事情的是非曲直?谁能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如果他不忠,他不会战“死”沙场;如果他不孝,他不会在被虏去十五年后仍冒死归来探母;如果他不仁,他就会抛却辽国公主,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说他具备了双重性格,是历来观众耐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杨四郎的另一部戏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的剧情与京剧《四郎探母》却大相径庭:《三关排宴》中佘太君与萧太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将杨四郎与萧国公主置身于矛盾的焦点而不可解决。萧太后逼得自己女儿当庭触柱身亡;佘太君大义灭亲,逼得自己儿子宴席上拔剑自刎。这种戏曲中的尖锐矛盾、激烈的冲突让所有的观众觉得惋惜,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实际上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政治服务的东西,观众并不够认同。最美的一段姻缘从此消散,最恩爱的一个家庭为此破裂,是在这宋辽议和的大背景下,却不能饶恕一个所谓的“叛徒”,将战争的罪责强加于这样一个无辜的家庭。萧太后不能容忍什么?更多的则是羞愧。佘太君不能饶恕什么?是儿子背叛了她一门忠烈的“美名”。可悲的是双方都是战争的牺牲品,那样的时代都服务于“愚忠”,而今天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这样大是大非的去评价杨四郎这样的人?《三关排宴》戏中那种对杨四郎的“叛国求荣”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批判太激烈了吧,歌颂佘太君的爱国思想也太夸张了。这种直接将母子情带入“大义灭亲”的政治立场,让伦理屈服于政治,这让人想到文革时期,政治泯灭了伦理、亲情。

    慢步历史长河,像杨四郎这样的人物又何止千千万?他只是这些人物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呢?都是战争惹的祸,是战争毁灭了他们的家园,是战争让他们失去了亲人,是战争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战争改变了他们本已定性的人格,是战争让这些无辜的人无奈地生活在痛苦中倍受煎熬。

    李陵,这位汉武大帝时代的大将军,英雄一世,糊涂一时,可他又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有无奈地苟活,请看《李陵答苏武书》。那是他痛苦的呻吟,无奈的自白。最让人震憾的是这样一句怨言:“陵虽孤恩,汉亦负德。”司马迁为他说了一句公道话却惨遭腐刑,“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苏武,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然其在匈奴不也为生存而牧羊,多寂寞而眠“胡妇”吗?古代的王公大臣有几位“忠臣不事二主”?管仲先事公子纠,后投仇家小白当了相国,孔子却说他仁者,仁者是择主而事;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背叛祖国投了吴国,借吴兵伐楚,掘墓鞭尸,后人不也评他为大丈夫?就是汉统治者不也有“昭君出塞”的和番政策?曹操官渡之战胜利后截获部下给袁绍的书信,便付之一炬,因为曹操知道,如果自己败了,大家当然会另择主子了。

    读书人投靠敌国是常事,平民百姓也有叛国的自由。《诗经》有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蔡文姬同样是被俘去胡番,结婚生子,虽然曹操将她赎回,她只能忍痛割爱。她的痛苦全都倾诉在她的代表作《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里面了。

文天祥,这位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形象,历来为史学家记载,政治家宣扬,不仅仅是他有着铮铮铁骨、忠肝义胆、坚守节操、威武不屈、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更为重要的是他以死明节的千古壮歌:“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文天祥的形象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我们宣传正面形象,赞扬这种民族气节,可我们有时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而身不由已,不是我们的节操问题,也不是我们仁义道德方面,是历史大背景的创设让这些无辜的臣民只能做无奈的选择。谁不想像文天祥那样死得其所、一片丹心照汗青?谁不想像苏武那样:“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

    《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英雄岳飞虽然怒发冲冠,最终却选择了“愚忠”,千古遗憾直到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我常常为此鸣不平,有时愚忠只是皇家的牺牲品。像赵构这等昏君,愚忠却成就了秦桧这样的奸臣的“莫须有”的罪名。像岳飞这样的忠臣,即便“皇袍加身”也不能易其志的。精忠报国的字迹已深深地刻骨。

    戏曲之林里人物性格炯异,真正像杨四郎这种处境,具备这样丰富的、复杂的性格却鲜为人见。他是戏曲里独树一帜的角色,历演经久不衰,说明杨四郎这样的人物在群众心目中有着特定的地位。他们喜欢这样具有丰富的人性,具备双重性格的人物,更重要的是杨四郎影射着生活中他们的某些方面,或是某些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5-29 21:1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新作,问候晚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5-29 21:15 | 只看该作者
《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英雄岳飞虽然怒发冲冠,最终却选择了“愚忠”,千古遗憾直到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我常常为此鸣不平,有时愚忠只是皇家的牺牲品。像赵构这等昏君,愚忠却成就了秦桧这样的奸臣的“莫须有”的罪名。像岳飞这样的忠臣,即便“皇袍加身”也不能易其志的。精忠报国的字迹已深深地刻骨。

    戏曲之林里人物性格炯异,真正像杨四郎这种处境,具备这样丰富的、复杂的性格却鲜为人见。他是戏曲里独树一帜的角色,历演经久不衰,说明杨四郎这样的人物在群众心目中有着特定的地位。他们喜欢这样具有丰富的人性,具备双重性格的人物,更重要的是杨四郎影射着生活中他们的某些方面,或是某些无奈。


不断地感受你的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5-29 21:15 | 只看该作者
《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英雄岳飞虽然怒发冲冠,最终却选择了“愚忠”,千古遗憾直到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我常常为此鸣不平,有时愚忠只是皇家的牺牲品。像赵构这等昏君,愚忠却成就了秦桧这样的奸臣的“莫须有”的罪名。像岳飞这样的忠臣,即便“皇袍加身”也不能易其志的。精忠报国的字迹已深深地刻骨。

    戏曲之林里人物性格炯异,真正像杨四郎这种处境,具备这样丰富的、复杂的性格却鲜为人见。他是戏曲里独树一帜的角色,历演经久不衰,说明杨四郎这样的人物在群众心目中有着特定的地位。他们喜欢这样具有丰富的人性,具备双重性格的人物,更重要的是杨四郎影射着生活中他们的某些方面,或是某些无奈。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21:23 | 只看该作者
胡蝶 发表于 2017-5-29 21:15
《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英雄岳飞虽然怒发冲冠,最终却选择了“愚忠”,千古 ...

惭愧,共同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5-30 21:17 | 只看该作者
戏曲之林里人物性格炯异,真正像杨四郎这种处境,具备这样丰富的、复杂的性格却鲜为人见。他是戏曲里独树一帜的角色,历演经久不衰,说明杨四郎这样的人物在群众心目中有着特定的地位。他们喜欢这样具有丰富的人性,具备双重性格的人物,更重要的是杨四郎影射着生活中他们的某些方面,或是某些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5-30 21: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5-30 21:17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5-30 21:17 | 只看该作者
有见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3 14: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