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涅阿斯纪〉读后感
文/梦的门
提起《埃涅阿斯纪》,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起它的作者,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维吉尔,是的,就是但丁《神曲》中那个“地狱导游”维吉尔。其实他不光名气大,也是西方文学发展中一个关键性人物。西方文化追本溯源,一路回顾,就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会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一样。而西方文化的传承,古希腊文明固然重要,但直接的源头却是古罗马文明。提起古罗马文明,就不得不讲到维吉尔。维吉尔为什么会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但丁又为什么要选他来做自己的“地狱导游”?
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对维吉尔有了兴趣,又因为《埃涅阿斯纪》是维吉尔的一部重要的史诗代表作,我对它也产生了兴趣。然而,要找到这本书却并不容易,它不像《荷马史诗》那么普遍,随便哪个书店都能找到一本《伊利亚特》或者《奥德赛》。《埃涅阿斯纪》不容易碰见,以至于我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和哈尔滨市图书馆两处寻寻觅觅好几年,才终于找见。这般求之若渴,拿到手里读起来却让人犯难,先不说那些绕口的人名、地名连篇累牍,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到让人如坠云海。如果没有读过《荷马史诗》、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阅读西方典籍和西方神话故事的经验,要理解《埃涅阿斯纪》几乎不可能。但是,好东西就是这样,正如钢琴这样的乐器学起来很不容易,但学好了弹奏出来的乐曲却十分动人,阅读《埃涅阿斯纪》也需要下一番苦工,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读下去,疑问就会一点点解开。我们往往对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也容易记住,而熟悉就是从陌生开始的。兴趣的拓宽,也就是从对陌生事物的了解探索开始的,也可以说,兴趣,往往来自于求知欲。闲话少叙,下面我就把阅读这本书后,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拿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维吉尔其人,有意思的几点提一提,会让人对他有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第一,是他的出身。他的出生地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村庄,这地区在诗人出生前不久才纳入罗马版图。他的父亲务农,也有人说他是陶匠,但多数人说他是一个小官吏的仆人。他工作很好,娶了主人的女儿,后来又购置林地,养蜂,变得富有。维吉尔小时候在父亲田庄上过着农家生活,意大利北部美丽的山川滋养着他的爱美之心。他父亲为了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送他去米兰和罗马,学修辞学,学希腊文,学哲学,也学过医学、算学和法律。有意思的是,他也曾出庭做过一次辩护,但由于口拙,像个没有文化的人,而放弃了法律。据说他身材修长,面色黑,像个庄稼汉,身体也不好,时常吐血,吃的也不多,还比较羞涩。他终身未娶,有两个弟弟都早死。第二,是他生活的时代。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共和国末期、帝国初期,这段时期,对外,罗马由防御转向侵略扩张;内部,”三雄“争霸,帝国分成中、西、东三部分。凯撒遇刺后,他的义子屋大维(也就是后来的奥古斯都大帝)登上历史舞台,结束了长期的内部纷乱,形成了大一统。维吉尔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他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正是应屋大维的要求而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担负着为统治阶级以及整个帝国歌功颂德、谱写传记以流芳千古的使命。但他与一味歌功颂德的那类文人是有区别的。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衷心感激屋大维给罗马带来和平,给他本人土地和家宅,况且屋大维奖励文学,提倡古风,恢复宗教信仰,维吉尔对他是敬仰的,但另一方面,他对屋大维也是有所保留的,对屋大维的事业、对罗马帝国都有些怀疑。他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对一切残忍的做法感到痛心,以至于在《埃涅阿斯纪》中,不分敌我,对每一个悲惨下场的人物,甚至作为牺牲献祭给神灵的动物,都怀着恻隐之心。正因此,贯穿始终的是一股浓郁的悲伤的调子,这固然使作品提高了审美价值,增加了美感,却也使他多了一些顾虑,以至于在临死时遗言要把稿子毁掉。要不是屋大维要求保留,后世的人就再也读不到这部著作了。第三,是他的著作。除了《埃涅阿斯纪》,他还写了《牧歌》、《农事诗》等。《牧歌》收诗十首,多数是写他自己所经历的事。《农事诗》是为了配合屋大维振兴农业的政策而写,主要写种植、畜牧、养蜂,有实用手册的作用,也记载了一些神话传说及一些个人的思想情感,有鲜明的时代和个人的印记,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维吉尔对古罗马的重要性,大到建国立业,小到个人琐事及内心情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勾画和描摹。他不愧是为古罗马写传的人。
说完维吉尔其人,接下来就进入正题,谈谈《埃涅阿斯纪》。《埃涅阿斯纪》可以说是荷马史诗的续集,所讲的故事,正好延续了荷马史诗,所不同的是,荷马史诗是站在希腊一方,而《埃涅阿斯纪》是站在特洛伊一方。读过荷马史诗的人都知道,希腊和特洛伊的一场大战,是由于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拐走了希腊(准确说是斯巴达)的绝世美女海伦,希腊人为此不惜集结各部族,长途跋涉去讨伐特洛伊,特洛伊城久攻不下,聪明的奥德修斯于是想出了”木马计“,终于得逞,烧杀抢掠,并最终毁了特洛伊城。《埃涅阿斯纪》讲的是特洛伊城被毁后,埃涅阿斯带领着一群从灾难中逃出来的特洛伊人四处漂泊,并在女神(也是母亲)维纳斯的指引下,历经坎坷磨难,最终来到西土意大利,也就是未来罗马建城的所在,并打败当地的敌对联盟的故事。全书分作十二卷,故事按史诗的规格惯例,从中间开始,用一个引子,先引出对往事的回顾,然后回到中点,再把故事向前推进。
史诗一开始,特洛伊人已经在海上漂泊了七年,由于天后赫拉从中作梗,赫拉是站在希腊人一边的,她对帕里斯拐走海伦一事耿耿于怀,对特洛伊人怀恨在心。而按照命运的安排,埃涅阿斯必然要率领亡国的特洛伊人去意大利,建立未来的辉煌帝国:罗马。赫拉无法改变这些,却可以延缓这个过程,所以她千方百计阻挠,给特洛伊人一路设置障碍,制造天灾人祸。特洛伊人的船只被大风吹到了迦太基。埃涅阿斯的女神母亲维纳斯为了埃涅阿斯一行有暂住之地,叫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小爱神丘比特扮作埃涅阿斯的儿子,打动迦太基女王狄多的芳心,让她对埃涅阿斯燃起炽烈的爱情。狄多于是款待了埃涅阿斯一行,并在筵席上,请埃涅阿斯讲述他七年来的流浪经历。埃涅阿斯于是回忆了特洛伊失陷的过程,其中希腊人攻进城到处烧杀抢掠以及特洛伊人奋死抵抗的画面栩栩如生,如梦境历历在目。先是赫克托耳的亡魂托梦给埃涅阿斯,这曾经的特洛伊英雄没有了往日的英姿,却是满面愁苦,痛哭流涕,”他的胡须肮脏,头发上结着血块,遍体鳞伤“,说道:”唉,女神之子,逃跑吧,逃开这熊熊烈火吧,敌人已经占领了城邦,特洛伊高耸入云的城堡已经倒塌了。“再看看城里的景象:”这时,城市里一片哀号和混乱,”“兵器交锋的可怕的声响不断袭来。”“城市在燃烧,希腊人已经是城市的主人。”“宫里到处一片混乱和悲惨的嚎啕,在后宫深处深处传来了妇女们捶胸哭叫的声音,喊叫声直冲金色的星斗。惊慌的夫人们在高大的殿堂里踌躇,或抱住庭柱不住亲吻。”类似这样的句子,只言片语就把当时的场景气氛及人物内心情状逼真地再现出来了。尤其那亲人们生离死别,国仇家恨,尤其让人动情。这之后,他们的灾难也并没有结束,相反,在海上漂泊的岁月,也是历经了种种艰辛。这些都引起迦太基女王狄多更多的同情。原来狄多也是个不幸的人,她的丈夫做为一国之君,被兄弟所害,她只得逃亡在外,来到这片土地建立新的城邦。这片土地上的国君想娶她为妻,而她以夫君新亡,加以拒绝。本来她是立誓谁也不嫁的。可是,如今却对埃涅阿斯产生了爱情。爱火炽烈,她顾不得自己的名誉,也顾不得建立自己的新城,一门心思只想和埃涅阿斯呆一起。而埃涅阿斯因为使命在身,在天神的一再催促下,他只好匆忙上路。这对痴情的狄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羞耻和悲伤一起涌上心头,看着特洛伊人在她的国土上兴高采烈忙忙碌碌,却是为了砍树造船,准备远走高飞,她心如刀割。一再挽留心爱的人,却留不住,感觉自己是受了奇耻大辱。何况,到如今,名誉尽毁,羞于见人,悔恨交加,终于在特洛伊人离开时,燃起一堆熊熊大火自焚,并发下诅咒。从某种程度上说,埃涅阿斯一行之后遭受的某些灾难,与之前做下的这件亏心事不无关系。
接下来又是一系列的海上遭遇,有时是风暴,有时是神怪作祟,也曾遇见吃人的巨人,一群巨人从山上奔下来的场面,站在海水里兴风作浪的场面,都十分震撼,堪比好莱坞大片。最后终于来到西土意大利,却因为天后赫拉的干预,生出许多事端,迅速在本土许多族群中引发敌意,陷入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在女神母亲维纳斯指引下,埃涅阿斯找到了外援,联络了几个部族,双方摆开阵势。最后是一场惨不忍睹的战争场面,无数英雄倒下了,他们都曾拥有不平凡的身世和经历,有不少还是神与凡人结合的后代,同样倒下的还有一些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原本不愿意打仗,只想过和平的日子,却被逼迫着上了战场,死于非命。总之,处处是流血,处处是伤口,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可以说,作者为战争,为战争中死伤的人,不管是来自哪个阵营,都满怀同情和悲悯,为生命的凋零洒下悲伤的泪雨。
读完整本《埃涅阿斯纪》,合上书页,不禁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让人对是非曲直有了更多的思考。不是简单的敌我,也不是简单的神灵迷信。神灵干预人,不光是体现在反常的自然现象上,还有一些不明所以的意外事情的发生,成败输赢在一瞬间的逆转,难以理解又难以解释的神的旨意乃至不可抗拒的命运,不只是迷信,更有一份敬畏在心底,那就是因果报应。有了这份敬畏,胜利者不敢肆意妄为,相反,越是顺遂的时候,倒越是要战战兢兢,以免引来天怒人怨。
也许,正是由于《埃涅阿斯纪》中蕴含这样的思想,正是由于它无处不在的人性,对人性的体察和关怀,使得千百年后读它,情感之流、思想之流依然活跃在人心中,这大概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所在。而但丁之所以选维吉尔为他的“地狱导游”,固然因为维吉尔很好地描写了埃涅阿斯的冥界之行,但维吉尔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因果报应与正义的思想与精神,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