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石上流
——致流泉老师
文|白夜
未曾见面的师生
没有太多的寒暄
借一杯红茶的暖,就直接进入了主题
一颗石头,润物细无声
“——诗歌到语言为止。
单个或多个意象,构成一首诗的主体——”
他,点起一支烟
烟雾氤氲。镜前灯
把房间的气氛,处理得恰到好处
“要坚守,个人无效的练笔;
要坚持,个人独立的思考。”
城市森林,酒店十七楼
话匣子打开,像一股清泉
涓涓长流,清澈澄明
窗外。车鸣如鸟语
霓虹似月光,城市如空山
——遁入此山中,可留我否?
22018.5.4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论坛-探索诗歌 发表于 2018-5-4 16:55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fromuid=130883
探索版编辑 静铃音:
写一下我读这首诗的心路历程:
这首诗,题目吸引了我。五个字一入眼帘,目光就在心里望向了远方: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莲渔舟,与王维在山中同流连。
以为,会写景……
却是记事(忘了副标题了:致流泉老师)。诗人与结交多日(多年)却未谋面的老师终于得见,红茶在手,直接谈诗吧!我们是诗人,因诗结缘,结识,舍此再无其他可做主题,诗,才是正题!
“一颗石头,润物细无声”
这句,颇费解。
下文说:“——诗歌到语言为止。/单个或多个意象,构成一首诗的主体——”
于是我揣摩,石头是不是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我想是。后文两次提到“坚守”。诗,要坚守,诗人要坚守。诗,因要坚守而成了石头,但是,它要“润物细无声”。
王维有王维的窘境,如我们;他要坚守,也如我们要坚守。
如果诗是石头,语言就是流淌在其上的清泉:“话匣子打开,像一股清泉/涓涓长流,清澈澄明”
如果进入了坚守之佳境,车鸣就是鸟语,霓虹就是月光,城市就是空山——就是陶渊明式的“心远地自偏”。
“——遁入此山中,可留我否?”我想,勿用他人留,只需内心坚守。
都说,诗不可细说。希望我没糟蹋了这首诗(读的不当之处请白夜诗友指正)。所以,用题目结束我非常个人化的阅读吧,这五个字是诗。
——清泉石上流
补充:石头,润物细无声。关于这个,我很想听听诗人本人的解读。我能说,意象的创新上,也不能太出离常设?其实有点儿费解了。我能说,这是一个不足吗?
探索版编辑 崔岩 :
我觉得这首诗啊,坚守是双重的。一,在城市鏖战,坚守生活的目标;二,于鏖战和城市繁杂中淡定,坚守内心的那股清泉。
探索版编辑 前进作品:
从主题上看,作者白夜是有着一颗敬畏之心,清泉老师的作品,我未曾有缘关注到过,但是诗中明确的写出作者对老师的崇拜与敬畏,从静铃音的点评中,我来补充一点,未曾见面的师生/没有太多的寒暄/借一杯红茶的暖,就直接进入了主题/开头明确的说作者与清泉老师不曾见过,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没有太多的话说,直接了当的用红茶来铺垫,作为突破口,奔入到主题,这开头是本诗的微妙之处,也是一处亮点。
关于“一颗石头,润物细无声”这句是作者借用了杜甫的诗句《春夜喜雨》,用石头来比作自己,石头它坚韧,笨拙,润物是指老师的眼光,细无声,可能是指老师的才华之处,大致上,这意思是说,我如石头学习着老师的诗歌和语言,也能做到细微的没有声音一般,呈下接上的写作手法,可看得出作者的文笔非凡!
探索编辑 党水北:
读诗印象:相见,聆听教诲,像是“清泉石上流”,既切清泉老师雅号,又暗指老师诗论透彻活泼。
论诗,是诗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诗歌到语言为止。
单个或多个意象,构成一首诗的主体——”
关于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这是关乎诗歌创作技巧的探讨。
“要坚守,个人无效的练笔;
要坚持,个人独立的思考。”
关于诗人的坚守与坚持。这是关乎诗人精神与思想的探讨。
探索版主持人 大漠风沙王峰:
清水石上流:一幅生动的画!诗人把纷乱的世相、以诗意的语言表述、起到了凸显的作用、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动静、美丑等。静铃编辑选诗见其功夫。
诗歌作者 白夜:
白夜感谢老师的评阅。说实话,我于新诗,是真正的门外汉。这么多年来,在流派网一步步走来。就是因为有你们这么多热情而又有爱的诗友的鼓励,才有今天我的坚持。白夜再次感谢您!!!
探索版编辑 雾若云:
要坚守,个人无效的练笔;要坚持,个人独立的思考。这句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践行着,有切身感受。两位诗者,在城市森林中畅谈诗歌,从关于聊的内容,提的不多,但是作者将场景和感受都诗化了,可以看出他是心有明镜的。所有和诗歌无关的,都和诗歌创作有关。
探索版编辑 禅种暮雪:
好诗是千里马,而解析是伯乐。点赞白夜的好诗,尤其点赞静铃音细致的解读!
探索版编辑 前进作品:
我觉得这首诗啊,坚守是双重的。一,在城市鏖战,坚守生活的目标;二,于鏖战和城市繁杂中淡定,坚守内心的那股清泉。 好诗,佩服。
探索版主持人 刘苏慧:
这首叙事诗,是作者白夜先生写自己和清流老师一次相聚,从和清流老师关于诗歌的交流中,获益的感受,两次引用清流老师的言论,足见受益之深。叙事,擅于抓取人物动作特点形象传神:“他,点起一支烟/烟雾氤氲”。末两节,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服务:一是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之情;“涓涓长流,清澈澄明”;一是抒发对老师的仰慕之心“遁入此山中,可留我否”。整首诗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有很强的带入感。不过,透过诗意,还是感受到一种因敬仰而生出的拘谨。并不影响诗歌自身的美感。仅为个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