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诗不小少总多 草木荣枯见春夏—中国小诗 “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系列(5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6 1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诗不小少总多 草木荣枯见春夏
—中国小诗 “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系列(5篇)
云南·杨光
小诗不小 小中彰显大世界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一)
小诗不小 以小见大有大千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二)
小诗不小 以少总多情貌显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三)
小诗不小 缩龙成寸意蕴多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四)
小诗不小 尺水兴波意无涯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五)
小诗不小 小中彰显大世界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一)
以小见大”就是从个别来表达一般或从局部来表达全体;就是借助小的景观、物象和生活细节中的典型具象以传达大景之情、大事之蕴。“缩龙代尺”、“尺水兴浪”、“滴水藏海”、“咫幅千里”、“以一当十”、“一点红现无边春”、“以数言而统万象”、“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等,说的就是艺术或者诗歌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概括性特点。
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是诗歌表现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诗歌创作构思的重要技法之一。小诗作为诗歌中短小精悍的一种诗体,要在十行百字内表现更为广阔繁多的社会生活,“戴着镣铐的舞蹈”,难度不言而喻,非一般妙手不能得之。“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 英•布莱克《天真的预言》),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小诗,它是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孜孜不倦,努力不懈追求的目标。“以小见大”创作手法受到了众多诗人的偏爱,古今中外优秀经典的小诗大都以“以小见大”见长。

天地间的事物是无限的,情感之微妙、思想之深奥、事理之繁复……而文艺作品囊括的范畴则是有限的,诗歌艺术亦然,精巧的小诗则更甚。但文艺作品反映生活,可以概括缩微生活,可以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有限反映无限,从一滴水看太阳,可以“一花一世界,一瓣一如来”,可以小中寓大。季广茂认为“以一当十、以少总多、以小见大、以简写繁、以用知体、以局部代整体,是中国古代文学宪法中的总纲。”①这里的所谓小,并非随手采折的一叶一枝,而必须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正所谓是“有包孕的片刻”。(法•莱辛《拉奥孔》) 所谓“有包孕”的片刻,就是最富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即是说,要以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概括反映具有普遍性、体现一般意义的内容。正如吴欢章所言“在小诗里,小和大应该是交融在一起的,关键是这‘小’能否储藏着更多的社会信息,能否牵动着更多的心灵。”②

“以小见大”作为诗歌以及小诗重要的表现手法,形式灵活多样。其概念是广义的,主要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缩龙代尺”、“尺水兴波”四种方法。在诗人的创作实践中,这几种方法往往不单独使用,而是相互交融,共同为拓展诗歌的诗意诗情诗思服务。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歌前两句抒写既寥廓广漠又生命灭绝的无限广阔空间,“千山”、“万径”,呈现的是时空大、雪大、江宽、天寒;而后两句抒写渔翁的伟大精神力量和顽强抗争意志,一叶“孤舟”,一个“蓑笠翁”呈现的是“小”、是“少”。诗歌由空廓的“千山”,写到地面的“万径”,由纵横的“万径”,写到一叶“孤舟”,由“孤舟”又缩小到“蓑笠翁”,又由渔翁缩小到一根钓竿上。此诗起笔见大,接着化大为小、缩龙成寸,再以大衬小、以万显一,着墨于精神之大,却落笔于形象之小,而又以大背景衬小形象,以小形象显大精神,虽看去如“寸”,但仍是一条“龙”,这就是“妙在愈小而大”(王世贞《艺苑卮言》)。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是采用了以小见大,尺水兴波之法。诗歌从反面落笔,抓住古战场上的一根折戟,并由此引起了感触,兴起波澜,小中见大—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二乔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 “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且以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③另,此诗采用“历史翻案法”,这是尺水兴波之法的一种特殊方法。“东风不与周郎便”,诗人一改“周 ” 郎妙计安天下”的传统格调,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认为周瑜的成功实出侥幸,发人之未发。诗人把历史上本来已经有了定论的人或事,从反面提出质疑,大做翻案文章,出人意料地另立新说,使诗歌的立意不落俗套,别有新意,启人遐想,发人深省。采用“历史翻案法”是杜牧咏史诗的一大特点。清人赵翼说过:“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④吴景旭云: “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⑤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杜牧诗歌的这一特点。

前文举的是古诗词中以小见大的例子,下举几例现代小诗加以分析。如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的《文化大革命》:我的手拾起一块石头片/我听见一个声音在里面喊:/“不要惹我,/我是到这里来躲一躲。”诗题很大很宽,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诗人惜墨如金,缩龙成寸、化大为小,却又小中见大,以少总多,短短四行诗,将一个特殊的时代投影在魔幻的一个寓言场景中,多少深重的灾难、无数悲哀的故事,诗人虽未明说,但却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不难想象那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及人民群众所经受的种种磨难。我们不妨再看看谢武彰的《春天》:“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春天是一个庞大笼统宽泛的概念,抽象有余而具体不足,选点下笔不易,何况写春天的佳作多多,很难推陈出新,稍不留神,便成败笔。谢武彰深谙以大化小之手法,他把春天浓缩在一朵小花上,由她到处寻找春天到恍然大悟自己就是春天。诗歌选取春天的典型代表小花来描绘烂漫的春色和生机勃勃的春天,不但形象、具体、诗意、趣味盎然,而且起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真乃神来之笔,绝妙之极。
(原文刊发于《现代诗美学》2018.11月 总第15期)

附注:
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政治修辞学》,《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吴欢章,《中国诗歌提倡小诗》,《光明日报》2010年11月25日
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P211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赵翼.瓯北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吴景旭.历代诗话P137 [M].北京:中华书局,1958.

小诗不小 以小见大有大千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二)
云南·杨光
  “以小见大”,就是即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表现重大题材大主题时,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表现更为广阔复杂生活的目的。“以小见大”,虽然着眼于微小、个别、局部、有限,但应表现出庞大、一般、全局、无限,“妙在愈小而大”(王世贞《艺苑卮言》),关键在于以“妙”取“小”,并且能概括、表现“大”,让人“尝鼎一脔,可以尽知其味”,(葛立方《韵语阳秋》),妙在以一见万,“以数言而统万象”(谢榛《四溟诗话》),“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妙在给人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好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诗文的再创作达到审美的提升和享受。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宋·宗炳《山水画序》)“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势论万里。”(唐·杜甫《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在绘画中,画面所截取的景物,总是局部的,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可以从这局部的、有限的画面,按照生活经验,联想到画外的全体、无限的景物。这是绘画手法的“以小见大”,“画法与诗法通”,作诗也应如此。小诗“物小蕴大”,意趣无穷,诗人在写作中对材料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达到以一点观全面,以局部见全体,以个别见全体群体,以有限见无限,以不全见全面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诗人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的手法,可以说是诗词要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相当纯熟,经典之作颇多。刘熙载在《艺概•诗概》就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南朝·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思念好友而寄一枝梅花,与诗一起托付传递文书的“驿使”带去“陇头”,诗所写的事可谓很小,但却因“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令人回味不尽。梅花是报春的使者,以小见大透过“一枝”梅而见无边春色,透过“一枝”梅凸显友情之真挚绵延。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也是以小见大,是以一见万,“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一枝红杏”是个别,“满园春色”是一般,见“一枝红杏”,让人想见万树春色,可谓见“一枝红杏”,便已知天下春。
下面再举几首现代小诗加以欣赏。如杨正春的《家乡的炊烟》“总直不起腰/是/薪少”,“炊烟”是乡野常见的普通景或物,“直不起腰的炊烟”在诗人笔下成了表现传统乡野生活和诗人无限关注与怜悯心情的缩影式意象、形象。小事物、小细节、小环境中蕴藏了诗人对贫弱乡土与广大窘迫农民的同情与忧虑。云水流烟的《请放轻脚步》“两米之外/一群鸟儿 正不停的叩头/晨光 草籽般铺落”,“请放轻脚步”,小心别惊动晨光中啄食的鸟儿,细小的场景、细致的动态刻写、细腻的心理摹描凸显诗人温暖的小爱及小爱中的大关怀。杨光的《孩子的悲哀》:“怎么就进来了 怎么/蜷缩在钱币里的童音/呻吟着//别 别挤我/痛”,诗歌采用魔幻缩小夸饰漫画手法,诗歌以小见大,意味深远,她透过个体见群体,透过群体见大千世界。“蜷缩在钱币里呻吟的孩子”展现了一个被拜金主义毒害的孩子的悲哀,一群被拜金主义毒害的孩子的悲哀。其实这不只是孩子的悲哀,更是金钱化成人世界的悲哀,更是拜金主义泛滥社会的悲哀!
(原文刊发于《现代诗美学》2018.11月 总第15期)

小诗不小 以少总多情貌显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三)
云南·杨光

“以少总多”是艺术再现丰富复杂生活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是评判好文章的重要标准之一。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部分显示整体,以特殊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说的“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说的“意余于象”,就是这个意思。精彩的画,除了所表现的“意”,还要有“象外”的意,也就是说,要以少总多。李东阳就曾以形象的诗语点明绘画的“意余于象”:“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只画几片竹叶,就能使人感到“满堂风雨不胜寒”。“画法与诗法通”,作诗也应如此。诗歌是一种精炼的文学样式,诗歌中的小诗、微型诗更是精炼之精炼的文学,它们对“以少总多”的要求最高。诗人要以自己所捕捉的小,来展示自己所企图表现的大,以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少,来揭示大家所共同的多,用典型的个别来表示一般,用特殊的个性来说明一般的共性,用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所谓小事件凸显大道理,小人物品出大世界,小景观蕴藏大境界,以尺幅显万顷波澜之势,取一叶示千里风雨之状。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总结出艺术概括观点。他主要强调诗歌要以少总多、以少显多、以一当十,要万取一收、以不全求全,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刘知己《史通·叙事》),要以鸟鸣春,以虫鸣秋,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以一瞬显一生,以一山一水一人一物来描绘丰美博大的自然人生。“以少总多”的具体内涵,就是“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 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是根据内容需要对题材进行精炼取舍,典型深刻地反映生活,是以简约的言辞表达深远的旨意。用现代艺术眼光来看,“少”之所以能“总多”,是因为“少”既具体形象又高度概括。具体形象是个性,高度概括是共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才能“以少总多”,曲尽情貌。

以少总多”是我国古诗词一个突出的艺术特征。我国古诗词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多采用以少总多的表现手法。如“谁知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咏石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点红”现“无边春情”、“红一点”呈“动人春色”、“ 一枝红杏”洋溢满园春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萧萧。典型概括的“一”字虽小,却能产生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艺术审美效果,且又含蓄蕴藉,饶有韵味。再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枝“寒梅”在诗中已化为故乡的象征,乡情的载体,载着诗人浓厚的乡思亲情。此诗以少总多,所写虽少、浅、轻,所见却多、深、厚。“寒梅着花未?”淡淡的一问,正是这家常小事之问,既蕴无限关切,也显无限深情。诚如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所评:“问得淡绝妙绝。……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他甚至感叹“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 、“有悠扬不尽之致”。(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古诗词中的“以少总多”,最典型莫过于窗中观景、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所表现的物小蕴大、以少总多艺术趣味。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咫尺应须论万里”,( 杜甫《戏题王宰画出水图歌》)此诗看去确实有尺幅千里之势,天上地下,山岭江水,尽“含”窗前,尽收眼底,此诗时空交错,虽写得工整明丽,视野广阔,值得称道,且思接“千秋”,视通“万里”,真是时空无限,以小见大,气势不凡,以至此诗被誉为“绝唱”。
以少总多”是我国古典诗词一个突出的艺术特征。其实,现代诗亦是如此。如刘德鑫《井冈山》:“一根火柴/点燃/天安门的宫灯”,寥寥十几个字,内涵十分丰富,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火柴不小,他的形象就是英雄形象的缩微与概括;他的奋斗历程就是英雄的奋斗历程,他的奋斗历程蕴涵着一部艰苦卓绝的革命史。再如前苏联诗人佚名的《女孩遗言》:“小女孩对手握铁锹的德国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把我埋得浅一点/深了/妈妈明天就找不到我了”,全诗用白描手法,短短39个字,语言干净凝练,毫无修饰,仅通过一个小女孩临终前的独白或无奈而温情的祈求构建诗歌,可谓字字值千金,句句血泪,刽子手的歹毒冷漠,小女孩的柔弱无助,让人肝胆寒颤,心痛欲裂,义愤填胸,怒发上竖。诗歌仅仅选取二战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侵略者残酷活埋小女孩的场景。但这个小场景以一当十,包容了一部二战侵略史、一部二战抗争史、一部二战的血泪控诉史。
关于以少总多的艺术概括方法途径,刘勰在《事类》等篇中主张“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据理须核”,并进一步提出以“积学”、“酌理”济“以少总多”。陆机在《文赋》中则用形象的语言加以阐述:“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这里再总结一下诗意虚白的以少总多手法。

诗歌是一种精炼概括的文学,自身所表现的内容有限,往往详略结合、藏露结合、虚实相生。“诗歌的独特体制使之必须求助于无形的空白,让空白中包蕴的诸多未定因素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应。”①诗歌中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与“实”、“露”相对的“虚”、“隐”、“藏”,是诗人在创作中特意留下的某些感情空白、诗意空白、情节空白、故事空白等,其目的是让诗歌更含蓄,内涵更深、内容更广,让诗歌更有灵气、更有余味、更有诗意、更有诗情,更有诗思。如的黄淮的353小汉俳《望乡》:“魂出游/回首望地球/泪自流”,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意画,诗意“留白”的空间极大,画面灰暗沉郁,怵目惊心,让人慨叹不已。《望乡》起笔突兀,千年甚至万年后的悲剧瞬间上演,没有铺垫,没有相关的情节过渡,“魂出游”,谁的魂?为何出游?为什么“回首望地球”而“泪自流”?《望乡》仅仅11字,言有尽而意无穷,只要愿意,读者尽可能去探究11字外的多,对“留白”空间的想象填充,延展的何止成千上万的文字。杨光的《人之殇》:“三点一线/地球上最后一只鸟/应声而落//三点一线/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自己瞄准了自己”。《人之殇》为我们描摹了两幅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意画,波峰突起,激荡诗意的想象,“虚白”拓展的空间极大。两幅画犹如小说、戏剧、影视的高潮部分,一下子撞进了诗人和读者的眼帘,刀剑般地刺痛了敏感或麻木的心。六行小诗《人之殇》事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矛盾冲突的大主题,可以当做高度缩微的诗体小说来读。如果将《人之殇》的这两幅画,两个高潮进行丰满性拓展,将两个高潮外的“虚白”进行想象填充,有了详细的序幕、开端、发展、再发展、尾声等的充实完备,难说它不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原文刊发于《现代诗美学》2018.11月 总第15期)

附注:
①李有光《律诗之妙 全在无字处——论诗歌空白与未定性的诗学解释学价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2012年8期

小诗不小 缩龙成寸意蕴多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四)
云南·杨光
“缩龙成寸,诗是一条小龙。龙虽小,要把它缩成只有一寸那么长,这就是几乎近于造化的一番工夫了。”(黄伯飞《说诗小札》:缩龙成寸)黄伯飞这里说的就是诗歌缩龙成寸,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诗歌以精炼概括的诗意文字表现大千世界,须“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须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见大,微中显伟,再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诗歌一如绘画,山水之法须“以大见小如人观假山耳。”(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必须在“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典型如大师画龙:云中露出一鳞一爪而龙宛然可见;如八大山人画鱼:动态宛然的一鱼两鱼嬉戏于纸,虽别无一物映衬,却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波荡漾。诗歌中的小诗一如大自然缩影的盆景艺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明•文震亨《长物志·盆玩篇》),它运用“缩地千里”、“咫尺山林”、 “缩龙成寸”、以小观大的表现手法,将浩瀚的大千世界浓缩于咫尺盆中,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和“凝固的音乐”。小诗中的微型诗一如咫尺千里、“藏须弥于芥子”、滴水藏海、小中见大的微型盆景艺术。

缩龙成寸,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相当圆熟,非常绝妙。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再如毛泽东的《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在长征红军的眼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细浪”和“泥丸”。此词化大为小,缩龙成寸,以缩小夸张的手法表现红军战士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若等闲”的大无畏气概,表现了革命者顶天立地,巍然矗立的英雄好汉形象。
缩龙成寸,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在现代诗中亦运用得相当精彩、精妙绝伦。如艾青《盼望》:“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人艾青深谙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这一手法。他抓住海员生活中最常见却又是最本质的起锚和抛锚,特写起锚时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时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层层化小,越化越小。并在此基础上荡开诗意的一笔,提升诗歌的主旨,揭示了海员的一生一直是“盼望出发”和“盼望到达的”。并从个别到一般,到普遍,揭示人生不断追求、不断胜利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而表达了海员生活的深层的人生内涵,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杨光的《窗口·和合风景》“云的天/黛色的山 一线 / 船叩响了涛声/有鸥鸟 点点 ” 诗人通过窗口静观海天动静,以小观大、化大为小、缩龙成寸、将远近高低的海天摄于一窗。寒山石称此诗“藏大千于尺幅”、“云天苍茫,青山连绵,浪遏飞舟,涛声澎湃,欧鸟点点,一首微型诗,竟容纳了如此宏大壮阔的景象”。此诗各意象动静相谐、声色相融、远近高低,和谐有致,画面平和淡远。此诗先化大为小,将海天浓缩成一个小小的窗口,再以小见大,透过“窗 口·和合风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远主题意蕴。

缩小夸张作为诗歌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故意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数量、程度等加以缩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慢、少、低、短、弱、轻、浅……它不但能让诗歌充满诗意诗情,妙趣无限,还能让诗歌化大为小,以少总多。如“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 诗人梦中升天,俯瞰人间,为我们营造了似梦非梦,似幻非幻的空灵幻境。千年时光如走马般一驰而逝,中华九州不过是九个小点般的烟火人间,而东海不过是打翻了一杯水而已,在绝妙的比喻式缩小夸张中,诗歌的内涵得到了奇妙的拓展延伸,宏阔的宇宙意识和诗人浪漫的情思溢满了整首诗的诗意空间。再如张世明的《绿洲》:“大沙漠/残留/最后几撮头发”,诗歌采用缩小夸张,化大为小,以少蕴多,此诗是关于环境忧思的大主题,但诗人仅用11字便“微雕”了绿洲在大沙漠中栩栩如生的悲剧形象,深刻揭示了绿洲在大沙漠中尴尬处境,触目惊心之余,让人喟叹沉思不已。再如杨光《小高楼群》:现代化的豪华鸡舍。诗人将“小高楼群”比喻夸张缩小变异为“现代化的豪华鸡舍”,仅仅一句,8字就将现代都市丛林的拥挤、狭窄、喧闹、浮华、精致、繁盛,有些尖刻、有些悲哀地呈现出来。在生动诡异的形象之外,都市人的尴尬无奈四处漫溢。在诗词中,这类经典的例字很多,如“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郭沫若《满江红·1963年元旦抒怀》)、“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毛泽东《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整个颠覆的世界/就靠我的一双手支撑了” (陈默《倒立》)、“傲骨一根/捅破/天”( 赖杨刚《英雄碑》)、“黄河、长江/我两行混浊的眼泪……”(塞风《赠诗神》)、 “太阳落山的时候,/面朝夕阳的孩子,大地拱出的一瓣豆芽”(湖北·杨光《落日》)等


附注:
①寒山石 《藏大千于尺幅——杨光〈窗 口·和合风景 〉;参见寒山石《滴水藏海——当代微型诗探索与欣赏》(中国图书出版社,2006年6月

(原文刊发于《现代诗美学》2018.11月 总第15期)

小诗不小 尺水兴波意蕴多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五)
云南·杨光
尺水兴波,是个比喻,本来只有一尺见方的水,却要让它掀起波浪来。所谓“尺水兴波法”,就是指在一尺长的水里,也能掀起波澜。借用到写作上,指在短小的篇幅里,将文章的结构、情思等写得起伏多变、跌宕起伏、波澜横生。其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尺水兴波”强调突出“尺水”,让“尺水”成为表现的主体、重心;二是通过“尺水兴波”小题大做而以小见大,以小蕴大;三是指文章的构思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引人入胜。其中一、二主要指以小见大的尺水兴波法。
小诗体式短小精悍,语言极度凝炼,它必须在十行百字内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诗人要通过滴水微澜而见海之深广,通过一粒细砂中看到大千世界,通过弹丸之地开拓出深广的境域,所采用的最好技巧就是以小见大法。我在这里,重在分析以小见大的尺水兴波法。

尺水兴波,寸山起雾,须有可兴波的尺水,能起雾的寸山,也就是须有有包蕴的尺水,有包蕴的寸山,方能涌浪起雾,以小见大,以少蕴多;方能三言两语,含不尽之意。小诗是最为典型的瞬问性艺术,瞬时性、顿悟性、灵感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它擅于攫取瞬间的体验,刹那的感悟,一地的景观,一时的情调……以“瞬间的点线切人”,再现诗歌的主题意蕴。这个“瞬间”必须是有有包蕴有内涵的瞬间、人、事、物、情、思。小诗“以小见大的尺水兴波法”里的“瞬间”对“包蕴和内涵”要求更高更严,要求有真情实感。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小题大作,以小事写大事,尺水兴波,以小见大,借吃荔枝的小事来讽刺帝妃的荒淫误国,总结历史教训。在宠妃许多爱好中,吃荔枝并非最大最突出者。但诗人却运目如神,以小见大,透过这件小事,含蓄深刻地写出它又确实是关系国脉安危的大事。另此诗采用了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手法,使诗歌显得含蓄不露,却蕴有深刻内涵。“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枝来”,神秘一笑,与“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感叹,逗起一波,开拓与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讽刺力度,同时让诗歌更加婉转含蓄,余味悠然,引人思考。

现代小诗也大量运用以小见大的尺水兴波法来加量诗歌的主题意蕴。如泰国女诗人杨玲的《泪滴》:“照片中的你 / 对我微笑 // 我想挤出笑容 / 却挤出一颗泪”。 诗歌先为我们展现了“凝视你微笑照片”的小场景,“照片中的你 / 对我微笑” ,可谓“尺水”并无多大诗意空间和波澜可言。“我想挤出笑容 / 却挤出一颗泪”。为何面对照片中微笑的你,我想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我想挤出笑容,心中却情思汹涌,凝结为一颗泪。随着诗人笔端一抖,意转而风生,风生而水起,情感的波澜陡升。你是谁?你我是何种关系,你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尺水兴波,小中见大,在欲笑而泪落的一瞬,蕴含了多少复杂的内心情感,隐藏了多少动人曲折的故事。正如赵朕在《论泰国的小诗》中评价此诗“短短的四句诗,写得计白当黑,尺水兴波,几乎是涵盖了夫妻或恋人的悲欢离合的复杂经历和悲苦心酸。”①再如香格格的《红颜》“一朵微笑的花/倾国倾城/醉了江山”, 此诗选取了有包蕴,有内涵的人、事、物的瞬间,“红颜”、“微笑的花”、“倾国倾城”、“江山”均有较强的历史和现实意蕴。诗歌以较小的“一朵微笑的花”比喻指代较为宽泛的“红颜”,然后以尺水兴波、寸山起雾的手法抖开一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朵微笑的花”,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竟然“倾国倾城”,竟然“醉了江山”。 诗人在一朵花儿的微笑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浑厚诗意的“大世界”:一部洋溢“真善美”的女性史;一部外美内秀的佳人史;一部“红颜薄命”、“红颜祸水”的悲摧史;一部英雄美人的浪漫史。

修辞格里的扩大夸张手法,从某种角度上可认为是尺水兴波法的一种特例,通过扩大夸张,强调突出了夸张对象,让夸张对象成为表现的主体、重心,让人有小题大做之感,并且诗歌充满诗意诗情,妙趣无限的同时又有以小见大,以小蕴大的绝妙效果。如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其中,后两句正是对比夸张的集中体现,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比喻夸张为千尺深的桃花潭水,其实桃花潭水并不深,可这里作者却夸张的写作了千尺之深,一是“不及”一词用的好,表明情深无限,人们能想象有多深就有多深。如麦芒的现代小诗《一九六六年》:“一场大火/烧了十年∥不见/消防队。”用火灾喻十年浩劫,尺水涌大浪,片言含百意,有些魔幻荒唐,实则贴切巧妙,令人扼腕愤慨不已。这首仅仅四行十三个字的小诗,却包容了中国大陆十年浩劫的历史事件,令人拍岸叫绝。难怪诗评家碎金赞叹“十年文化大革命,史家用数万甚至数十万字来叙述,而诗人只用了四行十三个字,其荒谬莫名让人无话可说,不得不让人深思其为什么。”②结合扩大夸张的以小见大尺水兴波法在古今诗词中应用相当娴熟,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在见到你的时候/我的手掌定会长满眼睛/久久地抚摸着你/迟迟不肯离去”( 向天笑 《情人的渴望》)、“雪亮的白骨旁/几簇草芽悄然探头 /撑起了撒哈拉的春天”、“沙漠草羊的枯眼/颤抖着/生命的最后一滴雨露/他一张嘴/就啃去了春色三分”(杨光《沙漠草羊》)、 “我捉住了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王宜振的《红蜻蜓》)

(原文刊发于《现代诗美学》2018.11月 总第15期)


注释:
①赵朕《论泰国的小诗》2009-03
②金《试论麦芒诗歌的艺术特点》《乌蒙论坛》2009年第1期

云南杨光,原名杨光锷,七零后,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评论家。著有《诗歌写作与鉴赏美学》、诗集《爱情之死》《都市鸡人》等。代表作有诗论《诗歌美学形象系统梳理》,长诗《白鸽的憧憬与战争的预言》,微型诗《都市鸡人》。曾获2016首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2015首届雁翼诗歌金雁奖、中国小诗首届“十佳诗人”、现代诗人奖、首届“伯乐杯”汉诗大赛评论奖、2011年度国际杰出短俳诗人等荣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2-16 18:52 | 只看该作者
从各个角度解析短诗的写作技巧、发展概况,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值得诗友们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2-16 18:5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作严谨,引文出处详实,点赞杨先生认真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12-18 08:5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13:40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2-16 18:52
文章写作严谨,引文出处详实,点赞杨先生认真的态度

问好秋水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20:17 | 只看该作者

问候九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5 09: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