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荣 于 2018-12-26 21:51 编辑 , v) \* C; u* ~# V( M( w9 {# _
. r, Y3 |% I) H
林荣读韩文戈禅意诗6首
* a/ G1 @+ ?% x& [ b
: V% F3 P. ^6 p岩村诗稿:峰巅
8 R- y1 K, z) K& X. Y+ O1 v# z4 h
顺着山坡渐次升高的树木与庄稼,我仰起头
: T4 M) K. }" j# D$ y看到一座山峰,无人能够翻越
1 `. K; u4 \8 |0 n那是死去的前人留下的,古歌的高度,风编织的高度
! ]# F* k; @, O我看到阳光射下来,小鸟鸣叫# d* w: e2 v V0 g
在光线里来回穿梭; h6 ]& ^4 I/ B) {0 \
仿佛这是世界留给我的最后那一眼,留恋啊. T2 [) _( a1 Q; v
我看到,那不可逾越的峰巅,耸立在大光明的中心7 @' {2 X$ G7 S2 N# k& ]: j& p. p
5 C9 y, E7 v# M. V7 X
林荣读诗:让时光慢下来,让心安静下来,以一颗静安之心细读这首诗,树木与庄家、古歌、小鸟、阳光、峰巅、大光明等等,让我深切体味到了涌现在诗中的各种纯粹且复杂的意象及其所担负的“思”之分量,而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术体现了韩文戈作为一个成熟诗写者的能力。
, m I! C9 W4 k( Y# s3 b( B5 ^' P L/ [' I# C
由这首诗,我自然想到了这两个词:精神立场,信念,而信念正是精神立场的支点,这是我此刻切实的阅读感觉。
8 w. O; }' x% G- E4 h6 |/ P; d' M2 L, X( v6 V
信念和精神立场乃是建立并深入于自然存在和生存环境之上的生命智慧。当诗人将目光投向“峰巅”,也即意味着对于“大光明中心”的向往和全身心地努力。而那“大光明中心”其实并不是别的,正是人与物同,万物一体的知见;正是自性之正,心性之内照。
9 F2 M# x) W$ Y6 d J+ ^6 W1 U7 w5 U9 I5 Q% x! `
* g3 K1 t3 g7 \
岩村诗稿:落日
5 Z8 j& V* s' V9 l$ `# @& R! u3 [ {" k3 Z4 w5 P4 I+ o
落日就是挽歌,归鸟在挽歌里跳跃。
" i9 V5 x; e, y6 x7 T- Z7 s天边的灯火黯淡疲惫,大地开始安歇。
! z( s# _- t- H4 W* Z# {% u2 ~! o5 n% I! G( g
林荣读诗:读了这首诗,我脑海里忽然就现出了这样的句子:“好诗人就是智者。”# F0 b5 x: V6 c, O
" W' g4 ^6 P9 o% r4 ]韩文戈以短短两行诗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现代精神背景下的自然而理性的现实图景。
m5 b9 P* F0 e Z, k" p
! K# h' J4 K* h: p8 \- j+ F2 n人类以为人类高居万物之灵的位子,但事实上,在这种意识之下的人类已经开始滑下深渊,价值危机、信仰危机随之而来。正确的精神立场的丧失让人们感觉到了疲惫,颓废之情甚至日甚一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韩文戈心中眼中的落日、大地、归鸟、灯火都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和寄托,他要从被“拔根”的状态中回归到自心和自性。在这首诗中,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一颗种子正在落日余晖中下,在安祥宁静的大地中,破土生根。. _7 r1 v/ j" m6 r9 @
3 y# V; \& o* X+ K2 O* {$ L
! m7 o: O @( c4 `) Z D岩村诗稿:所有意义
% X5 o' j; T1 ~" ~' G, j l& X
) n- R2 {) p3 f* {所有意义都在高粱叶、水面、牛屁股上闪光. O2 [% ~+ e1 u$ Q$ A9 a0 W% m
也在风里飞奔
5 t2 `3 v4 S) K5 ?1 a有时我也在风里飞奔,就像意义本身. Z# |1 F) ~5 E' k6 h- m; t
就像奔跑的石头带着我,带着众人,也带着风3 r4 l1 U. k: g* z7 F# ^
就像所有意义,带着整个的人世飞奔
: Y& G4 @+ c, M. n) c7 F
2 \* V, o8 c9 m/ r3 g林荣读诗:我觉得王昌龄《诗格》中的十六个字非常适用关于这首诗:“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N+ X) u, h; \( N5 u0 h6 r
4 A* y2 x: }% k* c
读此诗,得禅悦。诗人笔下的所谓“所有”就是“一”。所谓“意义”有形有体,也无形无体,即是本然。所谓“飞奔”亦即静安。这其实是一种大境界。" y; B9 ^+ w2 S+ t8 { g+ {
* c/ Z3 i! H3 D; N+ G# z$ G' c2 B8 \
岩村诗稿:命辽阔
! v7 u( p- S1 I( s0 {, X
+ g1 V k7 `" x6 k8 q: z L如果秋天再次来临: i# f- B. ~* M. h$ O
我一定要用高粱秸、棉花、落叶和白霜1 E- |+ k5 P0 I/ w6 f3 b
搭建一座无边的仓房,以便储藏更多秋天& v( k& Y$ Z2 J
就像我从这座山走向那座山,总还是在山中. g+ U; ]0 A' X4 k
像我之中还有一个浪子,加一个赎罪的人' Z6 X; {! U% m9 [8 `. G
再加一个试图寻找生命调式的人
4 q H6 p* W- L. @: A: F犹如水与水的汇聚,成为更大的水
+ w& i0 D1 t! ^. v命趋向辽阔,永无尽头
8 M& R' k" ^; x/ r' o" x/ A6 c6 P& y6 k5 h
林荣读诗:这首诗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第四、五、七句。这三个句子把这首诗内在的蕴涵一层层推向了更深广处。蕴含其中的生命意识诸如反省意识、自警意识等颇令人深思。同时,读者可以跟随诗人一起,更为深刻地意识到:人同万物,人与万物同体同生同悲喜。/ Q; f6 e1 {& U" X3 n% g- J" g
% T! K c0 M0 c6 ?- t
岩村诗稿:蜂群
$ i' w/ ?4 r1 \+ P/ V# a) q' J6 e
春天奢侈的是嗡嗡叫的蜂群,大地上飞动的蜂群
; G. [# w: Q- y8 w. G: A8 U& e它们从一个国度移民到另一个国度
+ L' N$ b! s( b7 }) @
1 `5 ^0 `1 F. [我嫉妒群蜂的不舍昼夜6 ^8 v* ^% l5 b/ L
我也嫉妒养蜂人那不急不火的神情5 F9 g# a, v2 m+ u8 [
: c. O ?2 [2 C: ^$ V1 s
林荣读诗:诗人为什么嫉妒不舍昼夜的群蜂?为什么嫉妒养蜂人那不急不火的神情?这里的“嫉妒”显然不是嫉妒,而是欣慕。“不舍昼夜”是一种品质和美德,“不急不火”是扎扎实实的内功和修养。9 s* }/ l0 F( A$ l
不舍昼夜的蜂群从一个国度移民到另一个国度,那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其辛苦付出的基础之上的。在我读来,而养蜂人那不急不火的神情与蜂群不舍昼夜的鲜明对比,恰恰说明了一个禅理:万物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事物自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的意志并非什么都可以左右,顺应自然、顺应时势才是明智之举。- U) x, q+ l; w1 Y
6 a* w" r3 m8 r& m, O! k! Q+ l+ K
R$ m5 m( Q# R+ j, n3 M- z z) I岩村诗稿:劳动带来的忧伤
" ]: @7 q! y) z6 S9 W. `( I& ]1 ~4 A* q4 Q, L/ J
这一天,我坐在后山的岩石上,一边靠着柴捆读书
- Q/ m3 v7 g$ i- C Y一边看远处的山坡: M0 Z0 S! u, v) F! }6 `) @
那个老人正点燃卷烟,他的羊群趴在野草上反刍" r/ C/ O+ P; B( ]% P9 |4 o* B9 C% r
他相邻的山谷里,一个妇女在自家苹果树下拔着草! y+ J! {) e2 h
我们都在各自劳动( q: v' e }9 M- c, l. @
我知道,我砍柴或写诗,跟放羊、看果园是一样的
6 e( J+ L6 p1 L1 V) [他们为了肉体的尊严2 [" ?; u q- @" O
而我为了灵魂
4 v+ K; H9 G; e" {6 A面对燕山,有时我会想( H9 R) C0 M0 S' X
我们的劳动终因短暂而无效,没人能记住9 U5 k7 p. f. z7 c$ a3 V; A2 p
就像我们终会忘掉逝去的先人,和他们的劳绩
5 R; v& z$ W+ ?就这样吧,天地沉默而各司其职,万物正繁茂生长# a' L0 A4 @; S% n. z* N" I j" |* R
$ W1 U0 h% u B1 }
林荣读诗:此诗的前六句颇具画面感,显然这是一首存在之诗,在场的写作让人深感真实。它所呈现的神性之维得益于诗人的深度思考,得益于诗人的修为。
/ H4 u& d2 n! m& G( n; e一个严肃的诗者如果需要有所信仰,那么他最需要服从的是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对于母亲的爱,对于劳动的认同。基于这些基础之上的信仰才是可靠而牢固的,否则,便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信仰,很有可能是随时动摇的信仰。从这样满含着敬畏之心和热爱的信仰出发,方可使灵魂安心栖息,于宁静中享受劳动的苦与乐。如此便可兀自静安,兀自丰盈,兀自生灭少悲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