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玻璃外,静静鉴赏
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
罐身云奔的象与马,
悄悄绕成“万”字。莲纹间,
飞蛾扑向一抹姹紫海棠。
窑火舔舐的胎骨里,
藏着一场政变的余温。
哭声自釉面渗出——
那是废后吴氏折断的凤冠,
坠入钴蓝的潮水。
而裂纹深处,
十九岁的宫女正用纤指,
缝补废太子幽禁的童年。
胎泥吞咽过土木堡的砂砾,
南宫锁孔转动声,
凝固成瓷胎里的星辰。
当暮色漫过底款的天字,
裂痕便沿着
成化二十三年的谥号攀爬。
而窑变时刻,
十七岁鸿沟里开出的牡丹,
用年轮吞噬所有年轻妃子的花期。
釉下青花正在分娩,
婴戏图在钴蓝中溺亡时,
夔龙纹咬住釉上红彩的尾巴。
孔雀绿与鹅黄让三秋纹
的虫翅被火舌舔薄,
釉面浮动着贵妃发髻垂落的金丝。
褐彩的婴孩蜷缩成葡萄紫的胎记,
直到天字底款开始返潮——
胎泥深处跃然而出的争奇斗艳,
吮吸着帝位湮灭时的乳香。
注释:斗彩的工艺理解起来其实挺简单。就是先用青花勾出轮廓线,罩透明釉入窑后在这个轮廓线内填上彩再第二次入窑。天字罐名气太大,全世界知名博物馆内仅存10余件。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以及东京、伦敦的大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民间私人收藏偶有见到。
字面意义斗彩的写法也很多,古籍上有写逗逗你玩儿的“逗”,还有写黄豆、绿豆的“豆”。每个写法都有古人理解的意思,比如他认为“逗彩”,就是青花和五彩逗来逗去;他写的“豆彩”,是认为纹饰多用豆青色。那么,写得更多的、后来被大家确认的,就是争奇斗艳的“斗”。斗彩的本意也是指青花跟彩瓷争雄斗艳。“斗”是个双音字,非常容易念错。
工艺特色斗彩的工艺理解起来其实挺简单。就是先用青花勾出轮廓线,再在这个轮廓线内填上彩。早期五彩与斗彩的界限不清,很多斗彩都被叫成五彩。明中叶,尤其到了清代以后,斗彩的工艺特征十分明显,一目了然。 斗彩的名气非常大,主要是因为成化斗彩的名扬四海。最明确的记载就是《神宗实录》中:“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中晚期,一对成化斗彩杯就值钱十万了,非常贵。史书记载成化斗彩中,最著名的天字罐。罐底下写一个字“天”,作为底款。在清档中写成“成窑天字罐”。一般说,瓷器里瓶子最值钱,罐子次一等。过去古玩行都说:“趴着的”就是碗盘。罐子呢,不高不低,算是“蹲着的”吧,所以地位上就不如瓶子。但天字罐的名气非常大,地位很高,一定是御用的瓷器。 天字罐的底款为什么写“天”字呢?有很多种推测。一般来说,是按照《千字文》排列。《千字文》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所以我们常说“天字第一号”,就是这么来的。故宫的文物,编为“天字第一号”的是个小板凳。据说当时排号的时候,工作人员一进门就看见这个小板凳,于是把它排成天字第一号了。 天字罐不是到了今天才珍贵,历史上就特别珍贵。乾隆时期有一段记载,乾隆九年六月十九日,由养心殿造办处发来一个缺釉成窑天字罐,并传旨:“着将缺釉天字盖罐一件,着交唐英补釉。如补得,补好送来。如补不得,不必补,仍旧送来。钦此。”唐英看到御旨后十分紧张,他把这个罐带回景德镇,琢磨怎么能把釉补上。隔了几个月,他重新做三对,连同原罐,一起带回给了皇上。他写下如下的奏折:“奴才伏察发到天字盖罐,系属成窑,迄今年久,火气消退,若将缺釉之处补色,必须入炉复火。恐炉火攻逼,于旧窑质地实不相宜,是以不敢冒昧补釉,谨赍至窑厂,仿照原罐款式大小,造成三对,恭折送京,并奉发原罐一并赍进,伏祈皇上请皇上睿鉴。谨奏。”看完唐英的奏折,乾隆大笔一挥,写了一个:“览。” 罐底书写的“天”字,特征是无栏无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