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诗鉴赏】《五月芭蕉》(选自杨正春的《给力的春天》春色集)(2011-07-18 19:10:49)
<<五月芭蕉>>
拼命捞足春色
过往的风
无不折腰喊你:"大爷"
诗歌特别是现代新诗,是抽象叙述与意象呈现的完美结合。微诗和小诗,由于行数字数的限制,就更要求在表面的抽象叙述中最大限度地密集意象,注重意象的协同作用,强化“二度意象艺术”,在意象的群体结构的整合中,生成和创造诗美:“意、象、情、言、韵”美。好的微诗和小诗,之所以诗美纯度高,就是因为在简洁的文字中,集中凝结着意象呈现艺术的技艺。
“五月的芭蕉”“ 拼命捞足春色”。这里的“五月”是一个指示时间的数量词,在诗句中不具形象可感的意象性质,但它有暗示功能,具暗示效应:五月有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人们崇尚劳动,劳动者最光荣;崇尚劳动致富,不劳而获者最可耻!而劳动需要智慧能力和力量的付出,是创造才能的体现。诗歌中的“芭蕉”形象可感,“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读者在读“芭蕉”这个名词的时候,就不能停留在这个物体及其形象本身,而必须追寻其象征隐喻及暗示的意义,才能获得“意味儿”,体会其“意趣”,从而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审美满足。
那么,“芭蕉”的象征或隐喻意味是什么呢?
王维有一幁很受推崇的名画,《雪中芭蕉图》。张彦远讥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也就是说王维简直“不识寒暑”,把冬天的“雪”和春夏的“芭蕉”硬拼画在一起,荒唐可笑。沈括反驳张彦远,对这幅画谈出了迥异的看法:“余家所藏摩詰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转引自《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陈允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83~195页)“雪中芭蕉”的“意”与“理”后来逐步明确。“芭蕉”喻人的“身不坚”“虚空之身”。这样孱弱的生命置身寒冬雪中,是表意“苦难人生”。王维是一位佛教信徒,画中自然寄托着“人身空虚”的佛教义学思想。“这种哲理寓意的实质,不论从认识论和人生观来说,都是体现出无常无我的宗教观念,它的思想倾向是对现实人生的否定。”
杨正春“五月”的“芭蕉”我的理解就是那些“外秀内秽”“外强中干”,刚好和有创造才能的劳动者相对立的那些人的隐喻和象征。这些人“拼命”“捞足”的“春色”,就是一个字“钱”!“芭蕉”也就是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中的一些不择手段暴富的卑鄙龌鹾之徒!这样读来,诗歌的意蕴该有多么深刻厚重!叹为观止。
诗歌的后两句:“过往的风 /无不折腰喊你:‘大爷’”。这里的“风”自然要理解到“世俗风气”;有钱就是“大爷”!取谐音形似:“椰”谐音“爷”;“芭蕉”形似浑身内外是宝的“椰树”。摧眉“折腰” 指愚钝麻木的百姓丧失是非善恶的良知,趋炎附势。诗歌在讥刺世态炎凉中表达着作者“怒其不争”的怨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