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28|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黎《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无为 于 2011-11-15 20:09 编辑

                           杨黎《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解读
       杨黎 1962年生于成都, 中学阅读大量文学著作和杂书,80年开始写作; 1980年进入银行工作,1984年在重庆认识周伦佑、万夏,一起策划创立四川省青年诗人协会。1986年和周伦佑(1990年与周伦佑分裂)、蓝马(1993年年底,与蓝马分手)等创办《非非》。写出《激情止步》发表于《深圳青年报》,这是第一篇公开的诗歌理论文章。1988年,诗歌《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获《诗歌报》大奖;1989年与尚仲敏、李涛、蓝马、魏国创办《九十年代诗丛》。1992年和蓝马、吉木狼格、何小竹创办文化公司(1998年从“商海”爬上岸),后与何小竹一起创办四川矛盾广告公司;1999年与于坚、韩东、伊沙、朱文等在成都见面,商定创办《1999诗年选》。2001年初创办橡皮先锋文学网站,2004年8月开通杨黎博客。代表作有《高处》、《小杨与马丽》,《打炮》,《杨黎说:诗》等。他是非非主义重要诗人。现居成都专事写作。
   《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全诗如下:
一张是红桃K
另外两张
反扣在沙漠上
看不出是什么
三张纸牌都很新
新得难以理解
它们的间隔并不算远
却永远保持着距离
猛然看见
像是很随便的
被丢在那里
但仔细观察
又像精心安排
一张近点
一张远点
另一张当然不近不远
另一张是黑桃K
撒哈拉沙漠
空洞而又柔软
阳光是那样刺人
那样发亮
三张纸牌在太阳下
静静地反射出
几圈小小的
光环

      非非主义的理论和诗歌无论是作为一股文化思潮,还是一种创作方法,都具有鲜明而巨大的实验性、前卫性和先锋性。它从1986年发出宣言,从理念到实践一直坚持着。代表性的诗人有杨黎、周伦佑、蓝马、何小竹、吉木狼格等,结集作品有《非非》和《非非評论》。
      “非非”倡导感觉还原,即“彻底摒除了文化语义的感觉”,回到直觉;意识还原即“摒除意识屏幕上语义网络构成的各种界定”,努力去解构语义;语言还原,就像“达利把表不当作表来使用;诗人可将词不当作词来使用”,凸显不确定性;“它的本质是前文化思维,真正的智慧思维”;“它通过直觉与前文化经验沟通,因而非非是无知的,单纯的”。这里的“无知”当然是针对“文化语义”。
      他们还提出创造还原的具体途径是“三逃避”(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和“ 三超越”(超越逻辑,超越理性,超越语法)。
      杨黎是“非非”理论自觉的实践者。本诗就带有“三还原、三逃避和三超越”色彩。撒哈拉沙漠与三张纸牌以及纸牌之间等都没有逻辑性,是作者想当然的虚拟;在这里,纸牌的图案、数量、距离、状态等及其大环境,都不再有传统诗歌的所指意义,更没有承担传达隐喻、象征等蕴涵的使命。诗人无非是想创造一种彻底反拨既定范式的“前文化诗”,甚至颠覆千百年来的习惯创作意图,应当说这是极端的文本革命。
       问题是,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性决定了文化要素包括其积淀,是不可能被彻底摒弃的,任何语种无不如此。批评的尺度同样是这样。前文化固然有可利用性,“将词不当作词来使用”在诗歌中也无庸质疑。但最终还是看创作事实。和作者大部分实验诗相比,这首诗还是有蕴涵的,那就是在浩瀚与微小、古老与新近的强烈空间、时间反差中,揭示了生活的某种随意与偶然;同时还带有明显的游戏性、实践性。这才是本诗的重要意义。
      的确,“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观,非非主义是一种启示”,他们在不断的变构中展开自己,也能够对诗坛中的某些惰性给予有力冲击。从而有益于完善我们现有诗歌创作和评价体系。
                                                                                    (本文选自《大学语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5 20:42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曾经读过。
今日读了楼主解读,似乎明白了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0:55 | 只看该作者
也是我08年的想法,出版时限于篇目,不能展开。而这里,人们也不喜欢长篇大论,就原样发布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1-15 21:22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展开。

非非的理论很强大,而且前后有变化。
杨黎的《街景》等诗今年三四月间曾重读。而十几年前真是不知所云的。
周伦佑的“红色写作”等文章和概念,放到今天也不过时。不懂理论,仅说自己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41 | 只看该作者
杨黎的《街景》也是较早地以口语、冷抒情显示某种民族文化状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42 | 只看该作者
搞活 发表于 2011-11-15 21:22
期待展开。

非非的理论很强大,而且前后有变化。

杨黎的《街景》也是较早地以口语、冷抒情显示某种民族文化状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1-15 21:51 | 只看该作者
反复、沉闷、尽头的院子,颓败,宁静,报纸糊上的窗户。诸如此类,暗示,象征,冷。
《街景》的手法,早前不能领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22 | 只看该作者
搞活 发表于 2011-11-15 21:51
反复、沉闷、尽头的院子,颓败,宁静,报纸糊上的窗户。诸如此类,暗示,象征,冷。
《街景》的手法,早前 ...

其实,
“这会儿是冬天
正在飘雪 ”
——反复出现,是关键性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1-15 22:27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所以不过时。

期待对杨黎的展开,我等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1-15 22:29 | 只看该作者
他跟我的拼音字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6 09: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