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杨炼:诗歌是一种思想能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3: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是一种思想能源

——对话诺尼诺奖得主、旅英诗人杨炼

北 塔





       1月10日,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颁给了中国诗人杨炼,这也是中国作家第二次获得这一知名国际文学奖。2005年作家莫言曾获这一殊荣。本届评审委员会主席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昨日,杨炼在意大利领奖。
       现居英国的杨炼是当代华语写作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也曾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1955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但1988年再次出国后开始长期定居于国外。去年,杨炼在国内出版了自1988年出国后第一本单行本诗集《叙事诗》。
       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是意大利诺尼诺家族在1975年设立的系列文学奖中的一个,专门颁给意大利以外的作家。国际文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享誉国际的作家(含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多位世界知名作家曾获得过这一国际文学奖,过去得主包括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2004年)等。
       应本报之约,日前,诗人、翻译家北塔专访了杨炼,就诗歌的价值以及诗歌创作等进行了对话。

       “文学”价值的核心是个性和深度

       北塔:祝贺您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每一个奖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观,比如诺贝尔奖要弘扬的是“理想倾向”。就您所知诺尼诺推崇的是什么理念?
       杨炼:我以为,只要是严肃的文学奖,不会有不同的理念。它们的理念都是文学。
       “文学”一词,已先天内涵了作家对人类处境的认知,开拓文学创造性以呈现思想的能力。它价值的核心是个性和深度。诺尼诺奖显然也以此为准,这从它历年选择的获奖作家可以清楚看出。1993年的奈保尔既是精彩小说家,又是严厉的文化批判者,他的《印度:受伤的文明》一书,很令我感慨感动,那揭示出他既爱又疼的印度内心,正是这构成了他小说创作的底蕴。1999年获奖的阿多尼斯更是如此。在一个神本主义语境里,他曾为坚持思想独立长期忍受孤独和漂泊,甚至面对生命的危险。他诗歌中对阿拉伯文化的爱,有外人难以想象的深刻。这些“非欧洲”的作家,要在比欧洲复杂得多的现实文化处境中,不仅全方位独立,更能全方位锋利,可不容易。这不是最高级的理想主义是什么?我觉得,诺尼诺国际文学奖不是要另立价值,而是要重申文学的根本价值。
       北塔:严肃的大的文学奖当然如此。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不严肃的或者说不那么严肃的文学奖。所以,我说不同的文学奖有不同的价值观。本届评审委员会主席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我曾翻译过他的作品。你们都侨居英国,您在获奖前跟他是否认识?他本人对您的作品有何具体评价?
       杨炼:我不认识奈保尔本人。伦敦太大了,在街上遇不见熟人,还不如到文学里去相遇。我当然读过若干他的作品,诺贝尔奖嘛,本身就是大广告。但我猜他读我的作品,恐怕是这次被评奖“逼”的,毕竟他是评审委员会主席。我不知道他本人怎么评价我的创作,但评审委员会的整体意见,当然得包括他的意见:“诗人杨炼是当代中国思想的高标之一。植根于他的千古文化,他重新阐释它,朝向当代张力再次发明和敞开它。他的诗句触及了关于我们存在的所有最重要提问,并提醒我们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母语”。“他在一种并非仅仅疏离于自己土地的漂泊中,把生存和写作的景观推到极致”。这就够了。

       “诗不可译”的俗套说法只是译者低能的托词

       北塔:您长期定居于国外,是否尝试过用英文写作?
       杨炼:我出国时一句英文都不会,后来“侃”出一种“杨文”(Yanglish),最多只在写文章中使用。诗歌?一秒钟也没想用英语写。语言水平之外,主要是没必要。中文里精彩的问题太多了,思想和艺术双重深刻的中文古诗传统压力太大了,这样过瘾的事情,我们不做谁做?那何必在成千上万的英语诗人中叨陪末座呢?
       北塔:“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母语。”对这一说法,您是否完全认同?母语之于诗歌写作,除了其命名意义外,还有什么功能?
       杨炼:我当然完全认同。这句话把诗歌置于语言的根源处。诗歌是一种思想能源。它不仅使用现成的语言来陈述(例如大部分小说、戏剧),更聚焦于创造语言本身。一个光彩夺目的句子,不仅“打通”、更在“打开”古今中外的人生感悟。“诗不可译”的俗套说法,只是译者低能的托词。其实,原作越提出严格的要求,越激发翻译的对话,直至整个世界,都能被收入这个诗意对话的版图。顺便做个广告:我的下一本书,正是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唯一的母语——杨炼:诗意的全球对话》。阅读这些对话,你会发现,无论诗人写作的语言多么不同,诗歌的天性完全一样:主动拒绝一切政治的、商业的、文化的或其他等等的禁锢,把唯一的激情,锁定于极端地追问自我。这个意义上,“诗歌母语”的核心是“思想”。就像自从《离骚》中大规模使用了“流亡”(注意:既“流”且“亡”,一举击中两个层次,英语的“Exile”怎么可比?),我们才不仅读懂了、甚至读深了从奥维德到策兰的诗意。诗歌的逻辑,是从个人自觉命名群体的民族和文化,而非相反。
       北塔:在国外这么多年有什么感受?
       杨炼:她/他的精神旅程,必须基于主动拉开的内心距离,在每天、甚至每一刻抛开旧我,拓展自我的精神漂流。我出国后领悟的这个意象:“这是从岸边眺望自己出海之处”,也深刻涵盖了我在国内时期的生存和写作。事实上,那给出了一种原型,能沟通古今中外一切诗歌杰作。这世界上没有诗人的天堂。于是别推托环境,真问题是:“你”对困境怎么反应?——怎么写?决定了“你”存在的性质。还是诗最到位。在一行诗尽头的悬崖处,诗人必须整个再生。越看似“不可能”,重新开始的能量越大。有这点自觉,我们就懂了,一个人就是一个活的传统:一个中文之内不停“出海”的精神传统。我从未离散于它。漂流,恰恰使我返回了它。

       没有哪个靠“国际语”写成的大诗人

       北塔:我记得在一次中坤诗会上,您提出“本地抽象”的概念。它似乎源自波德莱尔。我本人的诗歌写作受波德莱尔影响甚深,所以对这一提法“心有戚戚焉”。能否谈谈波德莱尔或者象征主义对您的影响?
       杨炼:“本地抽象”?我想你说的是“本地中的国际”。漫长的国际漂流之后,我很警惕“国际”这个词的空泛。如果“国际”不是建立在不同“本地”的深度之间,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一种骗术。没有哪个靠“国际语”写成的大诗人。波德莱尔的精美(注意:不只是精彩),正在于他把诗歌的可怕张力,绷紧在剖析人性深渊的现代感,和讲究无比的经典(甚至格律!)形式之间。从我最初读到陈敬容翻译的《黄昏》起,就被那层叠递进、循环往复的咏叹镇住了。这哪是诗人,分明是作曲家!要说象征(我讨厌“主义”),这里的音乐秩序,创造出了诗歌和世界间根本的象征关系。回头看中文诗,三千年的持续转型,不都在这个根本象征之内?我们继续在创作文本,并从文本的海拔上归纳世界。
       北塔:那是,魏尔伦的信条是“音乐先于一切,绞死雄辩!”不过,波德莱尔有那种雄辩的雄气。艾略特曾经告诫诗人要“逃避个性”,您却一直致力于创建“个体诗学”,这是否是浪漫主义情结的回潮?
       杨炼:又是“主义”!对不起,我压根不认为中文诗和欧洲线性的文学“进化论”有任何关系,因此,不知道、也不在乎“回”什么潮。艾略特在张扬“逃避个性”时,还有哗众取宠之嫌。今天,谁能否认《荒原》、《四个四重奏》,不是太“艾略特”的?仍是艾略特自己说得清楚:不是要感性还是要理性,而是何时要感性、何时要理性。我说过,一个当代中文诗人,必须是个大思想家,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堆传统、历史、现实、文化、语言的碎片,甚至字的层次和词的层次都是分裂的,除了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良性文化杂交的案例,别无他途。没办法,“诗学”是诗人思想家的方向。而“个体”呢?既是自觉,也是无奈。

       《玉梯》诗选将传达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征

       北塔:我这些年在做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英文翻译的学术研究,您和英国诗人William N Herbert正编选一本全新的当代中文诗选。我很期待这部书。能否介绍一下有关的缘起和进展。
       杨炼:我也很期待它!编辑这部诗选的初衷很简单:当代中文诗写了三十多年,在世界上也出了不少诗选,却没有任何一部能(哪怕部分地)呈现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创造能量。究其病因,在于编者和译者们第一自身没有思想,抓不住要点。第二急功近利、喜欢走捷径。结果,大路货的“编选”,粗糙肤浅的“译诗”,唯一起了败坏当代中文诗声誉的作用。国外读者只能扔下它们,同时扔下和李白、杜甫相关的一厢情愿的联想。我们这部名称为《玉梯》的诗选,则与此相反。它的立意,在于达成中英诗人间的深度交流,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必须传达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征:观念性和实验性。三十多年来,我一直是中文诗写作的“内在者”,加上另一位七零后共同编者秦晓宇,这部诗选其实在描绘一张“文革”以来的中国“思想地图”。它堪称“极端”之书。其“极端”性,第一在于选诗标准:中文古典的形式主义传统在背后参照,世界诗歌杰作在面前衡量,入选之诗,必须在思想、美学上不被压垮,而那些靠诗外原因走红的一时“名作”,一概不收。第二,诗选结构也与标准吻合:不把作品在诗人名下简单罗列,而是把不同诗体分为六部分:抒情诗、叙事诗、组诗、新古典诗、实验诗、长诗。一位诗人有多少侧面,每个侧面质量如何,一目了然。什么叫“大诗人”?读者自会判断。第三,六种诗体的六片“风景”,每部分都由一篇秦晓宇专论此形式的文章“导游”,加上我和英国诗人William N Herbert从内、外两个角度写作的两篇总序,作品和思考形成一种层层深入的互动。
       最后却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刻意用极端的原创,挑战极端的翻译——不是空谈诗歌的“可译”与否,而是由原作设定美学要求,不容“不可译”的可能!除了审视、挑选已有翻译佳作外,我的英文译者Brian Holton翻译了《玉梯》中大量作品,我自己检验了每一行新译作的初稿,比翻译我自己的诗认真多了。部分原因,是为亡友尽心。张枣在这里是首次被全面介绍。顾城的绝笔作《鬼进城》从没被翻译过。谁知道他们的下次机会在哪?William N Herbert诗、思俱佳,由他把关,亡友们更可安心。
       《玉梯》从三年多前动手,到现在,这部330页、全英文的诗选终于已完成,英国著名的“血斧”出版社将于今年四月初印出。它已定于参加今年以中国为主宾国的伦敦书展。书展组织者称之为“压舱石”,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我觉得这评价并不过分。

      (原载2012年2月1日《深圳特区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2-4 23:15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是一种思想能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20:3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