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园诗歌:徘徊于边缘与中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2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园诗歌:徘徊于边缘与中心

    徐芳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7-1983级大学生中,尝试诗歌写作的不下十万人,各地高等院校有诗社近四百个,有近千名大学生曾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有关大学校园诗歌创作的这串数字令人兴奋,同时也耐人寻味。
  
  ●诗歌,也许天然地与特殊的年龄阶段,与大学校园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有它的定向优势。或许也正是巨量校园诗歌作品的产生,才增量了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校园青春的相对确定性,和对这一确定性的不懈追求。
  
  轻与重
  
  日记本里,再没有了,
  
  那深绿色吐着芳馨的书签,
  
  任性的月光
  
  像柔韧的白丝线,紧紧地
  
  拽住了一个淡淡的
  
  稍纵即逝的幻影。
  
  (《风吹去了我的珊瑚叶》)
  
  这是浅吟,这是轻唱,这或许和“轻”的许多连缀相关:轻盈、轻逸、轻灵……轻轻地,我来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轻”之作,是一个少女面对一片存在着又消失着的树叶而发的感慨,这枚珊瑚树叶曾夹在日记本中。这让我想起普希金的一首名作《小花》。或许,女性的青春期心理都有惊人的相通之处,依稀记得当年读普希金的诗,最抓我的不是《自由颂》的沉重,不是《致大海》的辽阔恢宏,而是这首毫不起眼的《小花》。
  
  普希金面对夹在书中的“小花”写道:是为了纪念情意绵绵的幽会?/还是纪念命中注定的离别?/也许是在独自散步的时候,/采自浓荫下面,或荒僻的野地?
  
  而面对夹在日记本中的珊瑚树叶她写道:它飞远了/——再也不会回来/可我突然不再留恋/既然镶着红边的珊瑚叶/还是雨润般的清雅和新鲜/又何必把它羁到/枯萎的一天……
  
  比之普希金笔下的“枯萎”,小诗的作者似乎更为豁达,她将那枚树叶放生,放归于自然之中去。那时的我们都或许还无法接触到普希金的这首诗。但人之作为人的情感状态,少年人所特有的那种纤细、脆弱、多思、敏感的情感特征显然具有共时态的通约性:林黛玉式葬花之“轻”,永远会打动一代又一代少男少女,少年维特的烦恼,也会一代又一代明明灭灭、起起伏伏地相传。
  
  我们也就不必讶异,在《夏雨岛》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与青春、与青春独有的那种焦灼,那种暗恋、那种压抑、那种渴望漂泊又无法漂泊的,与情感相关的精巧、婉约的短令了。它们是:《黄昏之歌》《没有日期的日记》《雨季就要结束》《太阳情歌》……
  
  当我们渴望沉重时,我们不能够也无法拒绝“轻”。或者,换言之,“沉重”不能够成为我们拒绝“轻”的理由。纯粹的“轻”,生命难以承受,但纯粹的“重”,生命同样难以承受。这就如同爱因斯坦之“重”,是他的相对论;爱因斯坦之“轻”,是他的小提琴以及像小提琴一样美好的烤鹅肉。少了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不是那个真实地来地球走了一遭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们还可以想到罗兰·巴特。如果说,昆德拉在“重”与“轻”之间,更为看重的是“重”的话,罗兰·巴特刚好是个反例,罗兰·巴特更看重的“轻”,是恋人的那种“絮语”(《恋人絮语》)之轻,是少年维特的“轻”愁,是从一粒纽扣的形状到美学思潮衍变之重。
  
  诗,可轻,可重;可昆德拉,可罗兰·巴特。
  
  我是谁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曾经是一个典型句式,这个句式中虽有“我”,但其实无“我”。有“我”也仅是一个泛我。
  
  《我是山,我骄傲地屹立》中的“我”,也是这样的集合概念;《我及其他》中的“我”,还是一个这样的集合概念。
  
  变化是从我们这些更年轻的校园诗人开始的。
  
  之后,“我”有了怅惘:如果你来时/不在湿漉漉的雨天/你将看见静静的我/守望着白昼与风/还有那条青石板的小径(《紫绿色的房子》);“我”有了卑微:然而她失望了/月光被衔走/——街口那不懂事的小鸟(《我撕了昨天的诗稿》);“我”有了秘密,有了欲说还休的心事:该送一首怎样的情诗/朦胧得只有你我看懂(《我不再说》)……
  
  这一系列“我”,回归于某种有限度的真实,并努力摆脱某种丧失个性丧失命运感的螺丝钉式的、道具式的自我。这是一个未被放逐洋溢着愉悦精神的“我”。
  
  “我”在《想起一个夜晚》,在《普慢客车》那儿渐臻成熟,有了点秋天挂在枝头的果实的样子。
  
  “我”有了似乎触手可感的体温:你的头发并没有散乱很像灯光/银白地绾住夜晚/绾住比你头发还要浓的黑暗。(《想起一个夜晚》)
  
  而《普慢客车》中的“我”慢慢地进入一个区域:像凯鲁亚克尽情嘲讽的自我,也像凯鲁亚克无比热爱的自我;“我”似乎哭泣了,但寻常摘句你找不到泪液;“我”明明处在一个白昼的明亮空间中,但你又依稀觉得“我”的臆想像巴尔扎克的烟斗一样浓烈呛鼻;它高度写实,标题类似于《这是4:30分的上海》,但你嗅到的却是梦幻的气息。
  
  如下:
  
  普慢客车就是以这样的节奏
  
  与出现的闪亮的另一轨道与被破坏的平原流动的和谐同时
  
  宣布临时停车
  
  而我常常在窗上涂抹黑点代表田径明星
  
  在行车时臆想卡尔·刘易斯的起跑与冲刺
  
  绿色田野是纪念体育场的跑道
  
  然而行车就像百米赛跑一样短暂
  
  总在宣布临时停车
  
  或许《普慢客车》是一个信号,它提示我们“我”正在进入一个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区域。“我”,正在被碎片化,或者说,“我”本来即由碎片构成的。“我”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视阈。有很多碎片必然游离于视阈之外。
  
  像埃舍尔的怪圈一样,后来的人知道了,“我”是最难认识的。你认识别人,但你无法认识我。古希腊的箴言是:认识你自己;但歌德不无讥讽地说:在过去一切时代里,人们说了又说,人应该努力认识自己。这是一个奇怪的要求,从来没有人做得到,将来也不会有人做得到。
  
  自我是一个悖论,一个怪圈,从《致埃舍尔》开始。我们慢慢进入自我的怪圈,一个后现代语境下的自我,一个分裂的自我,如同卡尔维诺笔下那个被分成两半的子爵:自我也被分裂,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自我。我们想找瀑布的源头,找了一圈,瀑布依然存在,但我们却回到了最初出发的地方。
  
  诗中第二人称的“你”,在某种意义上,是“我”的一个投影。与其说埃舍尔是埃舍尔,而不如说埃舍尔就是“我”的另一半,在现实的完整视阈之外的另一半。潜伏、蛰伏、蠢蠢欲动或生机盎然的另一半。
  
  一种“倾听”
  
  “门前的大山多像离乡远行的父亲”——这山,像郑义《远村》中的山,像张承志《北方的河》中的河,被人格化了,但同时又是映衬人无奈生存的一种物性材料。
  
  “一切都还在伫立——/无叶的树依着黑色的喜鹊窝/灰色的房屋染着火红的乡俗/外祖母驱赶着眼前的雪花/儿时的朋友依依注目……”
  
  (《故乡的班车》)这样的自然,似乎在追索“古道、西风、瘦马”的韵味,但它又确实出自豆蔻年华的学子之手。那清冽的自然之境与作者的锦绣年华似乎在无言对峙:
  
  “那一天江水被晚照涂得通红/旋过身去江那边/是我们的棚户区,我们/棚户区背后的黑色车皮、矿石和原野/像秋色掩映的不规则岛屿”
  
  (《钢铁启示录》)这是一种冷抒情,是对那么潦草的第二自然的一本正经的抒情,是在不应该抒情的地方用了炽热的抒情和语调、语汇。本体(棚户区)和喻体(不规则岛屿)形成一种无法驾驭也无法汇拢的张力场。但它们偏偏被跨越了,超越了。
  
  一种有关城市的艺术经验也就自然而然浮现了,凸显了。像浮雕,像浮雕显示了一种艺术语言。这种语言酣畅地告诉了我们:人对自然的改造,将受到多少制约;人的第二自然,多么像上帝打瞌睡时漫不经心掷下的骰子。极而言之,不仅仅棚户区,那些别墅、那些巨厦、那些数不清的钢铁怪物,或许都是上帝掷下的骰子。
  
  选择和自然和谐相处吧。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这或许是人类唯一的道路,唯一的在迷宫中显示的出口:“大象长着/长鼻子/有很多毛我摸到它鼻子卷着树叶/就知道大象站的地方诗歌树林/我用一年摸完了整座森林森林长在山上/接着摸了高山听说山那边/还有大海/大象是从那边来的可我没摸到那边/和大象连着的东西太多了里面都有什么/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不理解”(《摸象》)
  
  “我们在同一时刻动身/经过木棚相峙而望/如在等待一声呼唤/然后走向对方。”(《海狼》)
  
  “下午,石头在变轻/我吻着那朵花,潮湿而甜腻。”(《回家》)
  
  “没有一朵云,是昨天的/没有一块石头,比石头更大。”(《走》)
  
  这样的诗,是对某种歌德称之为“测量秩序”的自然观的突破。歌德说:“与其强迫自然进入我们精神的抽象之中,不如努力‘倾听’她的秘密。”
  
  如此,“摸象”是一种倾听,在“下午,石头在变轻”也是一种倾听,“没有一朵云是昨天的”仍是一种倾听。他们倾听到了秘密,制谜,但又不告诉我们谜底。谜底或许在普里什文那儿:我们与万物一样,都在自然的波涛之中游泳。自然,存在着一种我们的理性区域所无法企及的神性力量。它只能通过诗、通过艺术,努力地无限接近这种神性。它和很多科学无关,而仅仅只和你夜晚时的守望和苦吟相关。
  
  (本文系大学校园诗歌三十年合集《白天与黑夜的信使》之跋,刊载时有删节)
  
  (来源:解放日报)


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0503/c25408-2135200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6-2 22:52 | 只看该作者
90后在崛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1 05:4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