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浅谈“柴夫”诗人渭波的精神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渭波 于 2014-5-8 10:17 编辑

浅谈“柴夫”诗人渭波的精神写作
——渭波诗集《裂片的锋芒》印象

文/尹宏灯


    与渭波先生神交已多年,近两年在江西谷雨诗会上见过面,对诗歌创作有过一些交流和探讨。这或许就是诗之缘分吧。在诸多诗友中,六零后诗人渭波一直是我尊敬和钦佩的。他心怀独有的诗歌精神,在诗歌道路上,跋涉和坚守了三十多年了。他把韶美的青春和毕生的追求都交给了诗歌。可以说,诗歌已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这份坚持与执著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当今这种物质膨胀甚至爆炸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像其它诗人那样写写停停,而是一直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和活力,那些源源不断的诗意在他的笔下涌动和流淌,甚至超过了很多年轻人。透过诗人渭波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内心依旧保持着一份单纯的、带着某些理想主义的精神气,以至于诗人舒婷曾称他为“老青年诗人”。
    当我翻开渭波诗集《裂片的锋芒》时,是从他的作品《磨刀》开始的。其实,这首作品之前在一些诗歌论坛和QQ群里早已品读。当再次细读作品的每一个文字,我不得不说,渭波正如一个诗意的柴夫(他自己也经常以“山野柴夫”、“磨刀砍柴”等 QQ 名自居),这么多年来,一直通过诗歌载体,磨砺自己,也在磨砺他所处的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把未老的柴刀,始终在坚持自己的诗歌精神,追逐着自己的诗歌理想,正如诗人自己所言,“我深知:我就像一把柴刀,亮在山野,钝在溪石,锈在瓦砾。生命总是在归去的瞬间显得那么真实,一再空出曾有的虚拟”。
    让我们来看看诗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磨砺自己的:

雨天,我蹲在滴水穿墙的檐下
将惯用的柴刀扶到泪流满面的磨石上
磨——
磨着单薄的锈钝、残存的锋口

我知道,我的四周总有许多黑白相交的事物
随雨水出没、沉浮、隐伏
不断改变一枚针与一群铁器的硬度
一把刀与一群刀手的距离

面对多雨的天气
我唯一可以放松心情的是磨刀
直到磨灭自己架在刀刃的身影

——渭波作品《磨刀》

    当我们惊讶于诗人为何“泪流满面”时,这容易让人想起诗人艾青作品《我爱这土地》的经典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却在某时拥有着相同的思想共鸣。这种共鸣,都源于诗人们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而渭波的这种情绪是因何而起呢?我们再往下追究其因,诗人的目光触摸四周,“总有许多黑白相交的事物”,通过“沉浮、隐伏”等各种隐晦的形式在改变着当今社会的人群,并在试图拉近与诗人之间的距离。而作为一名“柴夫”诗人,他在极力地抵制这种世俗的伤害,努力保持着文人坚硬的傲骨。很显然,诗人这首作品是极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说到理想主义,这是今年江西省谷雨诗会高峰论坛的主题。评论家刘晓彬先生在《简析江西的理想主义诗歌文本》也特别提到渭波的诗歌:“渭波的《磨刀》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诗人把自己隐喻成磨刀者,把磨刀隐喻成对诗歌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情感与理想在诗行中生动地融为了一体,并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强化了诗人的理想,而且还产生了一种融入的艺术效果”。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诗人这种理想境界呢?我们说,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他的童年、少年成长的环境。从诗人随笔《生命的陡坡》中,我读到了一二。诗人出生在一个叫“迎春堂”的小山村,父亲因为那场“红色”文化运动去逝,自己成为一个砍柴伢、放牛娃。后来通过自身的努力,并与文学缪斯相遇,完成了小学至大学这条崎岖之路;而当发现气候多变的泱泱社会,一些曾有的真善美已消散的茫茫时空,诗人开始疼痛,开始真性情的流露而“泪流满面”,全诗在这种逻辑上的应证,就非常合理和正常了。
    我在《火车经过乡下》,又发现了诗人的柴刀,诗人的理想主义境界在诗歌文本中同样彰显得淋漓尽致。

在乡下,火车的声速就像锋利的柴刀
反复砍着细小的树木  以及与树木有关的
门坎

我一直面对火车
我已习惯了
团在篱笆的生活
并且常常收紧一再贫血的
耳根

——渭波作品《火车经过乡下》节选

    一边是火车(现代化工具)的破坏,一边是“篱笆”的生活(诗人的精神和物质家园),哪怕到了贫血的地步,诗人仍像山野柴夫一样,在收紧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理想。而诗中提到篱笆的生活,不仅是全诗诗眼的关键词汇,也正是诗人创作作品的土壤。
    说到土壤,在2013年江西省谷雨诗会上,我在《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中曾写到,“无论是书写打工诗歌还是后乡村时代诗歌,都是记载我们或者说这个时代的成长和沉淀的历程。但最重要的,更多的还是紧贴地气,诗的核必须紧接地气,扎根土壤;只有创作出与时代同步的作品,才能拥有更多的读者,才能与这个时代共鸣,彰显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我在翻阅此本诗集时,诗人渭波创作的诗核,无疑是紧接地气的。诗集中绝大部分诗歌作品,都是围绕这片土壤展开的。故乡,村庄,山谷,牲口,清明,倒春寒等等一系列充满乡村气息的诗歌写作,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乡村的留恋和热爱,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担忧、焦虑和困惑。
    渭波说,“诗到诗心为止!”诗人冷峻的笔始终在这颗诗心的引领下,指向人生,指向当下,没有浮燥的呐喊,只是静静地心怀诗性的柴刀,剖解人世,犀利而悲壮。诗人在《春天的裂片》中这样写到,“我用微薄的身体/剥开浮肿的身体/剥开围观疯人院的草垛/花丛/正在风湿的台阶上/总有一个双手向天的疯子领着一群疯子狂奔叫喊——谁举着脚趾陷进大地的中心?”(渭波作品《春天的裂片》节选)。读到这里,我的心有种揪痛感。这“揪痛”来自于渭波诗人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锋芒而内敛的思想。这也应证了渭波的诗观——诗的“唯一”(排它)性才是诗人的根本出路。
    诗人三十多年用心创作的理念,成就了诗人的人格和修为。也正因为诗人的这颗难得的“诗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坚硬”的诗人。最后我想用“中国当代诗歌一种独特的标本”来形容这位实力诗人——渭波先生。


                                                        2014年5月2日于赣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5-8 10:44 | 只看该作者
渭波的诗歌,是一个旗帜。尹宏灯的这个评论,是对渭波诗人及其作品一次很好的解读。
学习了,问好两位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5-8 12:21 | 只看该作者
诗人三十多年用心创作的理念,成就了诗人的人格和修为。也正因为诗人的这颗难得的“诗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坚硬”的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5-8 22:42 | 只看该作者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5-8 10:44
渭波的诗歌,是一个旗帜。尹宏灯的这个评论,是对渭波诗人及其作品一次很好的解读。
学习了,问好两位诗人 ...

丫头,同为女性,你对林莉诗歌感觉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8 22:43 | 只看该作者
陈克 发表于 2014-5-8 22:42
丫头,同为女性,你对林莉诗歌感觉如何?

很好的,林诗人唯美的风格,我也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8 22:55 | 只看该作者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5-8 22:43
很好的,林诗人唯美的风格,我也很喜欢。

不确,唯美不是林莉的标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5-8 22:57 | 只看该作者
陈克 发表于 2014-5-8 22:55
不确,唯美不是林莉的标签。

呵呵,那么请您谈谈林诗人的诗风吧,我洗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5-8 22:59 | 只看该作者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5-8 22:57
呵呵,那么请您谈谈林诗人的诗风吧,我洗耳~~

不在此谈,我有个专文,改天转你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5-8 23:00 | 只看该作者
陈克 发表于 2014-5-8 22:59
不在此谈,我有个专文,改天转你读。

好的,您对渭波诗人的作品如何认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5-8 23:08 | 只看该作者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5-8 23:00
好的,您对渭波诗人的作品如何认知呢?

谓波出道比我略早,但未见过面,他的作品读得不多,未能建立一个整体印象。故不好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6 03:5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