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6行诗赔偿1.2万元
1992年,徐州诗人陈广德创作的诗歌《那夜》发表在《诗刊》第5期上。2007年1月,陈广德发现当年第1期的《诗潮》杂志上发表的《箫声》一诗与自己的《那夜》作品很相似,作者却署名赵某。仔细比对后,陈广德发现《箫声》一共只有15行,而其中6行是原封未动地照搬了《那夜》,其余9行也只是对诗句稍作改动。
陈广德随即与赵某联系,赵某拒绝承认抄袭,说只是借鉴。当年5月,江苏省版权局鉴定确认:赵某的《箫声》诗歌属于明显的抄袭行为。随后,陈广德将赵某告到法院,要求赵某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各项损失11万余元。后经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调解,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侵权人承认侵权,书面道歉并自愿赔偿被侵权人1.2万元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分析
关于陈广德创作诗歌《那夜》被侵权的性质认定
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编审 郭济访
一、两首诗歌发表时间的先后
1. 陈广德署名诗歌《那夜》发表于《诗刊》1992年第5期。
2. 赵福君署名诗歌《箫声》发表于《诗潮》2007年第1-2月号。
二、两诗词句重叠的部分
(前者为陈诗,后者为赵诗)
1.
……的那夜,寒星 / 隐约,箫 / (就响起了)
……的那夜 / 寒星隐约 / 箫(声呜咽)
2.
……他乡 / 可是黝黑沃土 / ……落满箫(音) / 如夜露,闪动 / 点点碎月
……他乡 可是黝黑沃土 // ……落满箫(声) / 如夜露 闪动 // 点点碎月
3.
……(拦)不住,(列)车 /……犬吠中启程
……(留)不住 / (汽)车 犬吠(声)中 /(啼着)启程
4.
…… / 那夜(的)箫吹出一条河流 / ……
箫(声) (在)那夜 / 吹出 / 一条河流
在一首小诗中出现如此多的词句重复,显然具有剽窃抄袭的故意。
三、意象、意境重叠的部分
1. 两诗中出现了大量重叠的意象
比较如下:
陈诗中出现了:
花、夜、寒星隐约、蛙鼓、箫、黝黑沃土、断茎、夜露、碎月、篱笆、列车、犬吠、河流、车窗、花瓣、水印
赵诗中出现了:
泪、夜、寒星隐约、深渊、蝉鸣、箫、黝黑沃土、枝叶、夜露、碎月、汽车、犬吠、河流
重叠的意象为:夜、寒星隐约、箫、黝黑沃土、断茎(枝叶)、夜露、碎月、列(汽)车、犬吠、河流……
2. 由于两诗采用了大量一致的意象,故造成了两诗基本一致的意境。
在一个寒星隐约的夜晚,离别。这时,箫声响起,离愁别绪顿起,落寞惆怅,心无所寄,更兼蛙鼓蝉鸣,逗得离人心碎,箫音落入断茎枝叶,如夜露闪动点点碎月,车子在犬吠声中启程……
离别虽然是一个千古话题,书写离愁别绪的诗歌也可谓数不胜数,但为什么即使是古体诗歌,五言五绝,寥寥几十个字,只要是独立创作的,就不会让人产生抄袭之感,因为每一首诗都有一些独特的意象,也都能产生独特的意境。以上两首诗作采用了如此大量而且相同的意象去创造出几乎相同的诗歌意境,不能说仅仅是一种巧合。
3. 两诗采用了一致的核心意象
两首诗作中有一个核心的意象:洞箫。
洞箫,作为一种特别容易勾起人们离愁别绪的乐器,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现象。这是谁都可以写的。
但是,我们看到两首诗作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写洞箫:首尾呼应。开篇即说到箫声响了,中间重复一次,说箫音(声)落在断茎(枝叶)上,篇尾再次出现这个意象,说“箫吹出一条河流”。核心意象反复出现的手法几乎一样,甚至连句子也大致相同,显然具有剽窃抄袭的故意。
比较如下
开篇
陈诗: ……的那夜,寒星 / 隐约,箫 / (就响起了)
赵诗: ……的那夜 / 寒星隐约 / 箫(声呜咽)
中间
陈诗: (断茎)落满箫(音) / 如夜露,闪动 / 点点碎月
赵诗: (一枝一叶)落满箫(声) / 如夜露 闪动 // 点点碎月
结尾
陈诗: …… / 那夜(的)箫吹出一条河流 / ……
赵诗: 箫(声) (在)那夜 / 吹出 / 一条河流
可以说陈广德《那夜》诗作最为精彩的句子就是“那夜的箫吹出一条河流/ 隔窗望乡的花瓣上都是水印”。“花”可以被看作一个姑娘,或者一个出嫁的姑娘,被她的新郎带走了,“花被摘去”了,“芳香远去”了,所以才会有“隔窗望乡的花瓣上/ 都是水印”。这“水印”是哪里来的呢,是“箫吹出了一条河流”,河流就是泪流,就是花瓣上的水印,这是一组有机的意象组合。
赵福君的《箫声》不仅直白地将眼泪写进了诗歌,而且直言“你洒泪离别”,使得诗意全无,最后,还抄袭了陈广德《那夜》中最为精彩的句子“那夜的箫吹出一条河流”,稍作改写为“箫声在那夜 / 吹出 / 一条河流”。“箫”才能“吹”,“箫声”怎能“吹”呢?连改都改得蹩脚透顶。更因为缺少了“花瓣”、“水印”等意象,“箫声在那夜 / 吹出 / 一条河流”便显得没有来由,断了联系。一组有机的意象组合被破坏了。
4. 两诗采用了一致的叙说时态
两首诗作表达的时态也是一样的:那夜。
而那夜,恰恰是陈广德《那夜》的叙说时态:过去时态。赵福君《箫声》也采用了同样的叙说时态。(其实,如果采用现在进行时态,该诗也许会更为生动一些。)因为连叙述的时态都是一样的,就使得两诗在表达的方式上更为接近一致。
两首小诗,从外形上,从结构上,从内容上,从主题上,从遣词造句上,从表现手法上,从意象的采用上,从意境的营造上,从叙说的时态上……都存在着雷同或一致,因此,可以证明,赵福君署名诗歌《箫声》(发表于《诗潮》2007年第1-2月号)有明显的剽窃抄袭故意,陈广德署名诗歌《那夜》(发表于《诗刊》1992年第5期)被侵权的理由充分,可以成立。
(网络诗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a2fcf0102e5d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