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茶 不 同 品 诗 文 应 分 明
——读 无 韵 诗 随 感
陕 西•姚 义
在《西部新韵撩人哩》一文中,我赞扬了三位诗友的新韵诗。我接触的文朋诗友中,还有几位诗人的诗却是无韵诗。在自由体无韵诗大肆泛滥的好长时期,他们的诗很赶时尚,似乎有意要绕开韵脚,甚至连节奏也不要了。每读他们的诗总觉得无法入其境,也就更谈不上共鸣了。其中有人送我好几种诗集,要求评说,我不好说人家的诗不好,总是委婉地说你的散文比诗还好;或者说你写散文或小说更会成大气候。不是我滑头,而是人家早就以写诗成名,而且成了全国作协会员。有的还当了省市文联或作协主席或副主席。许多评论文章都夸他是著名诗人或桂冠诗人。我说人家写的诗不好或不是诗,岂不倒显得自己有眼不识金锒玉!
我一直在考虑诗到底是什么?古人早有“诗言志”的定论,即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是就其功能和作用而说的,并没指明诗的文体特点。诗的文体特点是有韵有节奏。反过来说无韵无节奏的作品不是诗,应该是散文或别的什么。在我国最早对文体只分韵文体和无韵文体。韵文体的不断发展遂有诗、词、歌、赋的不同品种。诗必须有韵,并非人为的,而是在长期发展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有韵才使诗易读易记好听。而要求诗要有节奏也是同样道理,节奏鲜明,读起来自然觉得流畅自然,琅琅上口。和韵律相配合,才显出诗的可吟可歌和可读性。刚牙牙学话的幼儿,你教他说较长的句子,他肯定打拌子,不能接受,你试以五 言绝句比方《静夜思》教他,他在咬字不清的情况下仍能学会并记住这首诗。这就因诗的韵和节奏在显示出它的语威优势。无韵不成诗,这是被我国诗歌的悠久传统所认定了的。自由诗的出现缘于“五。四”运动白话诗人如胡适、郭沫若、刘大白、刘半农等人的诗,也还不能说完全是无韵诗,《尝试集》、《女神》等诗集中就有许多诗是押了大致相近的韵,只是句式长短不等,近于散文的句子而已。完全甩开用韵,一点韵脚也没有的诗,最早能见到的多系翻译过来的外国诗。记得50年代我读到的外国诗,如希克墨特、聂鲁达、惠特曼、莱蒙托夫、伊萨柯夫斯基等人的诗集,大约由于翻译上的困难,译成了无韵的自由诗。奇怪的是象坦丁的《神曲》、歌德的《俘士德》,明明原文是诗,翻译过来却成了像小说又像散文。最典型的是高尔基的《海燕》本是歌词《海燕之歌》,由于翻译成了散文,多年来我一直把它当作抒情散文来教学生。重翻由中国作协编的《诗选》(1953.9——1955.12),其中大部分诗还是有韵脚可寻。完全不要韵,把诗写成除了分行排列外,几乎与散文没有区别的则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最为典型。当时出现了一批被捧为“崛起的诗群”的诗人,在冲破极左思潮和文化思想界万马齐黯的局面上,一些人写出过一些出新之作,其积极作用应予肯定,但随之而来的愈写愈朦胧,愈写愈古怪,语无伦次,句式散乱,文理不通,词语搭配不当的反语言现象,就不应再予廉价的喝彩了。比方“我爱读这本书”这么一句话,在一首诗中却写成了“她——/这一本/用心去读/用肝去嚼/总还不够/我曾经的拥有。”一句平常不过的短语,被诗人肢解得七零八落,反倒语境模糊不清了。一些诗友也还是挺有文字功夫的,他们的散文或小说都写得不错,偏是写起诗来有意绕开韵和节奏,写出的诗几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我这儿随手举出两例——
新时期以来,涌现出的诗人群中,有我很熟知的一位,现任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平凉地区文联主席。他在海内外发表了数千首诗,有“后乡土诗人”的美誉。已出诗文集三十多种,可谓高产作家。他写的古情诗为许多人注目。但由于有意避开韵脚和节奏,而使其诗几与散文无别。如收在诗集《柔土》中的《胡秋戏妻》:
十年从军 一朝归回
胡秋你在故土桑园遇见了
一个漂亮的女人
这女人嫩俊逗人
你禁不住做吻嘴状
你不由作拥抱状
羡慕之思偷情之思
这男女最美好的事你就一
阵冲动
一阵手忙脚乱后
你想
这花的最好的结局
最好不要朝我开放
果子不吃白不吃
吃过的果子核儿还可去种
而这漂亮女人呢
脸蛋是自已的介绍信
自已是脸蛋的最后名声
当男人作践自己时
狐狸的一切打扮都可省略
因为乌鸦不全是黑的
她想 做一个如花似玉的
女郎真难
总有色狼使自己风流不安
要不以梧桐雨的爱语
丝丝缕缕
在杨柳岸的花月夜
于是女的去打官司
男的被捉去审问
原来男的叫胡秋
是女的结发夫妻
原来女的叫罗梅英
是被调戏的妻子
这发生在汉朝的人权
一直到元朝审查不清
因为丈夫不认识妻子
妻子也不认识丈夫
双方争执的冲突本不需要
一旦陌生就要离婚
还不知由谁来检讨的老戏
又由那一些人的真实命运
扮装 戏剧结果
这首诗从选材、立意、形象描写各方面都无可挑剔,偏偏是不注意节奏又没有用韵,如果不分行就和散文毫无差别,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则有趣的故事或小小说,当诗看,确实不像。类似这种不讲节奏不讲韵脚的诗,在他的诗集《柔土》、《水筮》、《色卦》、《平凉诗踪》中可举出好多。他的诗在当地为好多初学者效法。
有一位青年作家,是当前全国石油系统享有“有影响的石油诗人”美称的后起之秀,靠他一支生花妙笔,勤写多练,硬是由一名最基层的石油工人如今当上了长庆油田企业文化处的副处长。他的石油诗获得了全国大奖——中华“铁人杯”文学一等奖,奖金高达二万元。几年前他把新出版的一本《石油诗精选》寄我,希望我写评。我认真读了多遍,为作者倾心歌颂石油工人的英雄事迹而敬佩,但几次动笔却找不到感觉。因为作者的近百首石油诗全是不讲求节奏又不押韵的无韵诗。现举出其记石油人典型事迹的长诗《胡来的故事》中的一节《胡来受伤》:
这怪胡来命不好
为啥偏偏叫他倒霉呢
他站在井架下面
一圈一圈缠着旋转
他的嘴脸都看不来了
他满身都是原油
大吊卡吱吱扭扭上去
又吱吱扭扭下来
油管一根一根下进了井筒
向油层靠近
油井里似乎憋了许多气
油花喷得老高老高
落在胡来身上
胡来没有摇晃
偏偏就从井架上
掉下来一 棵螺丝
偏偏就打到了胡来的手上
胡来像过了电
黑乎乎的就倒在了一边
大家用干土朝他手上撒
他手上全是油和血
胡来没有吭一声
他的表情
无法分辨
胡来的半根手指头
就被截去了
为这件事
胡来吃掉了
大伙给他买的几瓶罐头
然后一切又和以前一样
全首诗其它章节和这一节一样,不押韵,无节奏,可以说是标准的散文语言。类似上举两位诗友的诗,我可以举出好多好多。之所以只举出上述二人者,因其影响极大。其中一位原来是工人中提拔上来的。他当初写民歌体诗,很有劳动气息。在成为专业作家后,他竭力追求超越自我,受西方印象主义等诗派影响,追求诗意象的鲜活多变亦无不可,而抛弃用韵和节奏,使诗的语言松散冗长,不加节制,不讲求精炼却使自己走入误区。近年将精力投诸散文和小说创作,大约他也意识到了自己诗的缺憾。出身于工人又以写诗而受到提拔的新诗者,被石油系统文学爱好者崇拜,视为明星,学他诗的套路的追求者不在少数。而受到大奖,更会使年轻一代以为诗就是那样,把散文分行排列一下就行了。这实在是一种误导,长此下去,讲节奏讲韵律的真诗真的要被人淡忘了。我向爱写无韵诗的诗人真诚地进一言:为了诗的庄重尊严,为了让我华夏历史攸久的诗歌传统不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应该正视“无韵非诗”这一基本点,写诗时应讲求用韵,讲求有节奏。实则作到这一基本要求,并不很难,只要你在语言上肯下功夫,多作推敲,多念几遍,听起来是否上口好听,节奏自然会诵来。只要你能说普通话,知道四声有别,押相同或相近的韵母韵,是很易作到的。当然,会用韵懂节奏,并不能保证写出好诗,但不用韵不讲节奏写出的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诗与散文的不同,如茶与酒不同品一样。你如果将酒倒入茶里,岂不既冲掉了酒味又败坏了茶味,能喝吗?你不妨自己做个试验尝尝! 2002.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