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人”渴望“大舞台” 2013年08月27日 来源 光明日报 四川江油——诗仙李白的故里。近日,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创作者云集于此,作诗、吟诗、论诗,为第三届中华校园诗歌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今年的诗歌节自3月启动以来,共收到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师生的诗歌投稿4万余份,虽然在专业人士眼里,这些作品还稍显青涩单薄,但“小诗人”们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发现诗意,由此折射出了当代青少年高雅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
“搞文学不是为了混圈子”
张元,诗歌节颁奖大会邀请的年龄最小的嘉宾。刚20出头的他,已有中国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90后疼痛派文学掌门人”等诸多头衔。而他似乎对这些“光环”并不在意,照他的话来说,“搞文学不是为了混圈子”。
张元出生在甘肃定西的一个小县城,家乡的山水、风物、民俗后来都被他付诸笔端,融入淡淡的墨香之中。
说起自己的这些作品,张元“又是幸福又是酸楚”。他说,这种感觉就像自己写的一首《驻留》:
来过,笑过,哭着又走了
四壁如雪,一盏灯光如豆
“写作本来就是一种自我倾诉和自我表达,表达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只有这些才是永恒的。好在我们还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张元说。
张元所说的“战友”,其实是一群不为人所熟知的“90后”写作圈。以这次参加诗歌节的“小诗人”为例,他们虽素未谋面,但通过书信、作品、社交网络等形式探讨人生、哲学、社会等方方面面。
“我们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让人们知道有我们这样一个群体,知道还有这么一群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人。”
“如果诗都变成了命题作文,怎么能写好呢?”
活着,总在细微而粗暴的漩涡里奋力挣扎
伤口总会愈合,篝火重新燃烧
你要学着在喧哗中耐心等待,等待一场风雪的到来
如果你不愿在身上种下泪水和绝望
这是本次诗歌节一等奖获得者杨雷在其获奖作品《你曾听过风吹的声音》中的诗句。杨雷说他最喜欢这句话,因为每次吟起都会给他无尽的力量。
杨雷1992年出生于皖北的一个农村家庭,现在已经是首师大二年级的学生。“我8岁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已经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了。我是一个留守儿童,是诗歌‘救’了我。”
“人生其实有太多苦难,太多坎坷,而我就用写诗来慰藉心灵。文字的力量真的很奇妙,当你遭遇苦难的时候,它会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你可以在它的怀抱里任意地哭闹、撒娇;它也能让你在星空中遨游,在沙漠里狂奔;因为它就是你思想的表达,而人的思想本来就像浩瀚的宇宙一样无边无际。”
杨雷说,写诗完全是情感的表达,没有感觉,没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就写不出好诗。每个人都有诗性,只是大都被生活中的琐事磨平了。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出名逐利,就应景写东西,刻意去迎合别人,如果诗都变成了命题作文,怎么能写好呢?”
杨雷认为矛盾之处就在于“自我倾诉”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失衡,也就是写诗的人其实很多不明白什么是诗,正如同他在一首诗中写的一样:
太多的人彼此陌生,太多的美被视而不见
沾满灰尘的柏油路,目睹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变形记
喧嚣依旧,飞奔而去的琴声和白马
随风消散
闭眼默想,不止是理想的破碎风暴的伤害
当生活再次被现实埋葬,眼泪悄然落下,却无人真正懂得
“‘小诗人’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
“应该说,这次作品的数量是很丰富的,单单终评就报上来200组作品。”担任此次大赛终审评委的诗人梁晓明介绍说,“但是,作品的整体质量确实不是很高,也就是说从诗技层面讲,这些‘小诗人’们还有很大欠缺,所以评奖也是以鼓励为主。”
兰州理工大学行星诗会的骆青则认为,没必要太妄自菲薄。“就说古体诗,当今谁人能超过李杜?”骆青同时表示,诗歌要发展,“90后”必须开辟一条新路。
那么,新路该怎么走?
本次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广州医科大学诗歌爱好者张文胜告诉记者,如果用颜色来形容当前诗坛,他觉得是“彩色,但是很黯淡”。“虽然有很多青年人喜欢诗歌,但却并不是文坛主流。在外面你要说你是写诗的,人家会笑着回你一句‘原来还是个文艺青年’。”
“首先是要给诗歌和诗人‘正名’。”张文胜说,“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现状,‘90后小诗人’急需一个进入主流的途径,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
本次诗歌节的推动者,绵阳市文联创研部主任、诗人雨田说,办这样的活动其实“很费力”,今年的活动从去年9月就开始筹备了。之所以乐此不疲,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少年爱好诗歌,正像诗歌节的宣传语一样,“让青春走进诗歌,让诗歌走进校园,走进灵魂的天堂。”(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鲁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