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诗歌大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诗歌大讨论




青海/李万修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两次诗歌大讨论。



第一次诗歌大讨论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白话自由体新诗。波波折折,争争论论,到了1958年,也就是四十年以后,展开了一场诗歌大讨论。

    一、讨论的引起

    这次诗歌讨论,是由新民歌运动引起的。1958年,兴起了全国性的民歌运动,产生了数以亿计的新民歌。《人民日报》发表了《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于是就广泛地开展了民歌的采集活动,出版了大量的民歌集。《红旗歌谣》当之精选无愧。这一运动,冲击了整个诗歌界,引起了对诗歌的大讨论。

    二、对民歌的估价

    认为民歌是社会主义的“国风”,开了一代诗风,推动了整个诗歌创作,周扬指出:“新民歌开辟了诗歌的新道路。”但也有的认为民歌不能代表一代诗风,并指出它的局限性,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三、对新诗的看法

    郭沫若指出:“新诗从已经僵硬了的旧诗中解放出来,冲破了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打碎了旧的枷锁,复活了诗的生命。这对中国的诗歌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但也有的认为,新诗抛弃了民族传统,没有建立起民族形式,缺少了一个民族诗歌的起码条件——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在外国能找到它的老祖宗,而在我国传统形式上找不到继承关系,所以必须彻底改造。

    四、诗歌的源和流

    对于诗歌的“源”与“流”也有争论。有的认为,民歌既是我国诗歌的“源”,也是我国诗歌的“流”。有的却认为,深入实际生活才是源,创作出好的作品为流。

    五、诗歌的主流

    有的认为新民歌是主流;有的提出新民歌的精神为主流;有的认为新民歌未必是主流,自由新诗才是主流;也有的认为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诗歌才可称为主流,包括民族化群众化的新诗在内。

   六、诗歌的基础

    多数同意民歌和古典诗歌为基础;也有的提出三个基础,即还有自由新诗,而且古典、民歌、新诗三个基础应汇合、统一;另有的认为在民歌和古典基础上发展新诗,还要吸收外国诗歌好的影响。

    七、新诗歌的基本道路

    诗歌的道路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诗风和民族形式问题,也就是诗歌的民族化和群众化的问题。应具有中国气魄和中国风格。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形式的新诗歌,这就是新诗的道路。

    八、建立新的格律诗

    何其芳提出建立新的格律诗,他认为“新诗的形式与古典诗歌脱节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新的格律诗。”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有的怀疑。主要问题是缺乏艺术的实践,没有创造出示范的作品,成为“空谈”。应该以作品来建立新诗的形式。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空前的,诗歌讨论也是空前的。各省市文联召开讨论会,各文艺报刊编辑部举行座谈会,甚至《红旗》(党中央机关刊)也发表文章参于进去。但历时仅一年多的讨论,未作出明确的结论,对以后诗歌的正确发展没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或者说诗歌在向自由发展。



    第二次诗歌大讨论

    1958年到1998年,正好又是四十年后,兴起了第二次诗歌大讨论。这就是1998年开始的“新韵”大研讨。

    一、新韵的提出

    新韵是著名诗人重阳先生在1998年正式提出来的。我国的诗歌,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假大空”,八十年代形成了朦胧诗潮,九十年代趋向西化,陷入困境;旧体格律诗词又以僵化继承而复古。就在这种状况下,重阳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结合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韵”的理论。

    二、新韵的意义

    韵韵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中华诗词划时代的变化,将掀起一场诗歌革命,开创一代诗风。新韵必将成为我国诗歌的主流,也是中国诗歌的方向和未来。

    三、新韵的定义

    重阳说:“‘中华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的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规范化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这可说是“新韵”的纲,纲举目张。新韵既是诗,又是体,诗体合一。

  四、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

    新韵首先要继承我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因为“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民族。”它是中国诗歌的“源”,也是新韵的“根基和母体”。为韵律的继承,“五七言四八句基本形态”的继承。但继承不等于固守,“还要创新和发展”。不可都是豆腐干,不可唯格律,不拘泥平仄等等。

    五、吸取民歌的营养

    民歌是诗歌的祖宗。我国历代新诗体的产生,都为民歌有密切的关系。民歌也是新韵的根基之一。民歌既哺育新韵的诗体,也哺育新韵的创作。所以说,新韵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没有民歌的养分。

    六、借鉴新诗的精华

    新诗近一个世纪来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形式上不符合中华民族性,必须进行改造和规范,使它走向“民族化或传统化”。新韵必须借鉴新诗的精华,因为“新韵是有韵的自由诗”,如果离开新诗也就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七、新韵的研讨

    1997年11月《艺苑》发表的重阳《推广使用新声韵》一文中最初涉及到新韵。12月《艺苑》发表姚义先生的《简谈声韵改革》,拥护重阳的倡导。

    1998年2月《艺苑》发表了重阳的《‘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一文,正确提出了“新韵”,被称为现代诗歌的命名,并号召“为普及新韵而奋斗”。从此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一年的8月《艺苑》发表了向策先生的《‘新韵学’在中华大地脱颖而出》的文中,提到了“新韵学”一词,正式肯定了“新韵”是一门新学说,是诗歌理论的新发展。

    1999年1月,在重阳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华新韵学会”,臧克家任荣誉顾问,贺敬之任名誉会长,重阳任会长。另有顾问4名,付会长8名,委员26名,由以上可见,组织机构是健全的,也是强有力的。

    同年的3月,《艺苑》登载了江泽民主席的诗二首,这是对新韵的极大支持和鼓舞。

    2000年1月,出版了《新韵》一书,内容有三大部分组成:重阳初成体系的“中华新韵说”理论;重阳几十年来创作的新韵作品;有关新韵研讨的文论。《新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华新韵说”的正式确立。

    接着又计划筹建“中华新韵诗人馆”,这对新韵来说,又是一件大喜事。

    几年来,学会的刊物《艺苑》上发表了有关新韵的文论百多篇,新韵诗词千余首。这也可看出创作基础上的理论,理论指导下的创作过程,符合“实践——理论——实践”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

    1958年的诗歌讨论,是由官方发起的,但仅有一年多的时间,结果不大。这次的新韵研讨,可说是上次的继续和延伸。最主要的特点是个人提倡,民间开展,有组织,有中心,并已有三年的时间。看起来,广泛性远比不过那一次,但即便是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一粒种子发芽破土而出,逐渐才茁壮成长起来的。坚信新韵研讨必将会广泛深入地进行下去,为中国的诗歌开拓出一条广阔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5-10 10:01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诗歌大讨论


青海/李万修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两次诗歌大讨论。



第一次诗歌大讨论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白话自由体新诗。波波折折,争争论论,到了1958年,也就是四十年以后,展开了一场诗歌大讨论。

    一、讨论的引起

    这次诗歌讨论,是由新民歌运动引起的。1958年,兴起了全国性的民歌运动,产生了数以亿计的新民歌。《人民日报》发表了《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于是就广泛地开展了民歌的采集活动,出版了大量的民歌集。《红旗歌谣》当之精选无愧。这一运动,冲击了整个诗歌界,引起了对诗歌的大讨论。

    二、对民歌的估价

    认为民歌是社会主义的“国风”,开了一代诗风,推动了整个诗歌创作,周扬指出:“新民歌开辟了诗歌的新道路。”但也有的认为民歌不能代表一代诗风,并指出它的局限性,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三、对新诗的看法

    郭沫若指出:“新诗从已经僵硬了的旧诗中解放出来,冲破了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打碎了旧的枷锁,复活了诗的生命。这对中国的诗歌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但也有的认为,新诗抛弃了民族传统,没有建立起民族形式,缺少了一个民族诗歌的起码条件——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在外国能找到它的老祖宗,而在我国传统形式上找不到继承关系,所以必须彻底改造。

    四、诗歌的源和流

    对于诗歌的“源”与“流”也有争论。有的认为,民歌既是我国诗歌的“源”,也是我国诗歌的“流”。有的却认为,深入实际生活才是源,创作出好的作品为流。

    五、诗歌的主流

    有的认为新民歌是主流;有的提出新民歌的精神为主流;有的认为新民歌未必是主流,自由新诗才是主流;也有的认为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诗歌才可称为主流,包括民族化群众化的新诗在内。

   六、诗歌的基础

    多数同意民歌和古典诗歌为基础;也有的提出三个基础,即还有自由新诗,而且古典、民歌、新诗三个基础应汇合、统一;另有的认为在民歌和古典基础上发展新诗,还要吸收外国诗歌好的影响。

    七、新诗歌的基本道路

    诗歌的道路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诗风和民族形式问题,也就是诗歌的民族化和群众化的问题。应具有中国气魄和中国风格。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形式的新诗歌,这就是新诗的道路。

    八、建立新的格律诗

    何其芳提出建立新的格律诗,他认为“新诗的形式与古典诗歌脱节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新的格律诗。”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有的怀疑。主要问题是缺乏艺术的实践,没有创造出示范的作品,成为“空谈”。应该以作品来建立新诗的形式。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空前的,诗歌讨论也是空前的。各省市文联召开讨论会,各文艺报刊编辑部举行座谈会,甚至《红旗》(党中央机关刊)也发表文章参于进去。但历时仅一年多的讨论,未作出明确的结论,对以后诗歌的正确发展没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或者说诗歌在向自由发展。



    第二次诗歌大讨论

    1958年到1998年,正好又是四十年后,兴起了第二次诗歌大讨论。这就是1998年开始的“新韵”大研讨。

    一、新韵的提出

    新韵是著名诗人重阳先生在1998年正式提出来的。我国的诗歌,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假大空”,八十年代形成了朦胧诗潮,九十年代趋向西化,陷入困境;旧体格律诗词又以僵化继承而复古。就在这种状况下,重阳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结合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韵”的理论。

    二、新韵的意义

    韵韵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中华诗词划时代的变化,将掀起一场诗歌革命,开创一代诗风。新韵必将成为我国诗歌的主流,也是中国诗歌的方向和未来。

    三、新韵的定义

    重阳说:“‘中华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的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规范化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这可说是“新韵”的纲,纲举目张。新韵既是诗,又是体,诗体合一。

  四、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

    新韵首先要继承我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因为“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民族。”它是中国诗歌的“源”,也是新韵的“根基和母体”。为韵律的继承,“五七言四八句基本形态”的继承。但继承不等于固守,“还要创新和发展”。不可都是豆腐干,不可唯格律,不拘泥平仄等等。

    五、吸取民歌的营养

    民歌是诗歌的祖宗。我国历代新诗体的产生,都为民歌有密切的关系。民歌也是新韵的根基之一。民歌既哺育新韵的诗体,也哺育新韵的创作。所以说,新韵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没有民歌的养分。

    六、借鉴新诗的精华

    新诗近一个世纪来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形式上不符合中华民族性,必须进行改造和规范,使它走向“民族化或传统化”。新韵必须借鉴新诗的精华,因为“新韵是有韵的自由诗”,如果离开新诗也就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七、新韵的研讨

    1997年11月《艺苑》发表的重阳《推广使用新声韵》一文中最初涉及到新韵。12月《艺苑》发表姚义先生的《简谈声韵改革》,拥护重阳的倡导。

    1998年2月《艺苑》发表了重阳的《‘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一文,正确提出了“新韵”,被称为现代诗歌的命名,并号召“为普及新韵而奋斗”。从此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一年的8月《艺苑》发表了向策先生的《‘新韵学’在中华大地脱颖而出》的文中,提到了“新韵学”一词,正式肯定了“新韵”是一门新学说,是诗歌理论的新发展。

    1999年1月,在重阳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华新韵学会”,臧克家任荣誉顾问,贺敬之任名誉会长,重阳任会长。另有顾问4名,付会长8名,委员26名,由以上可见,组织机构是健全的,也是强有力的。

    同年的3月,《艺苑》登载了江泽民主席的诗二首,这是对新韵的极大支持和鼓舞。

    2000年1月,出版了《新韵》一书,内容有三大部分组成:重阳初成体系的“中华新韵说”理论;重阳几十年来创作的新韵作品;有关新韵研讨的文论。《新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华新韵说”的正式确立。

    接着又计划筹建“中华新韵诗人馆”,这对新韵来说,又是一件大喜事。

    几年来,学会的刊物《艺苑》上发表了有关新韵的文论百多篇,新韵诗词千余首。这也可看出创作基础上的理论,理论指导下的创作过程,符合“实践——理论——实践”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

    1958年的诗歌讨论,是由官方发起的,但仅有一年多的时间,结果不大。这次的新韵研讨,可说是上次的继续和延伸。最主要的特点是个人提倡,民间开展,有组织,有中心,并已有三年的时间。看起来,广泛性远比不过那一次,但即便是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一粒种子发芽破土而出,逐渐才茁壮成长起来的。坚信新韵研讨必将会广泛深入地进行下去,为中国的诗歌开拓出一条广阔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9 17:0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