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错了时代的天才 2013年10月26日 来源:科技日报 爱伦·坡像 爱伦·坡作品《钟楼里的魔鬼》插图 别有人间 尹传红
卷曲的头发,清瘦的面容,忧郁的眼睛—这就是埃德加·爱伦·坡,一个身世凄凉、命运多舛的“颓废诗人”,一个著述丰盛、颇多创见的天才作家。
生前,爱伦·坡没能得到同代人的理解和赏识;死后,竟然还常常遭到歪曲和攻讦。1848年秋,他在点评平克尼的一首诗时曾讲过:“不幸的是,平克尼先生出生在遥远的南方,不然他早就……成了美国的头号抒情诗人。”于是后人有此一论:如果说平克尼真是生错了地方的话,那么爱伦·坡则是生错了时代。这位怪才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写道:“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
爱伦·坡的的确确等到了这一天。
如今,人们一般把爱伦·坡看作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他创作的《莫格街谋杀案》、《金甲虫》、《失窃的信》等作品,确立了整个西方侦探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神秘的环境和紧张的场面、曲折严密的情节、固定的人物、特定的故事背景等,并作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尝试。
在诗歌、短篇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方面,爱伦·坡也颇有建树。他主张写“纯小说”、“纯诗歌”,认为艺术就是创造美,其本源是人类对美的渴望,美是艺术的基调和本质。他还曾为诗下过定义,如:“诗之所以是诗,仅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强烈的刺激”;再如:“诗是有韵律的美之创造”。
爱伦·坡的文学观颇为另类。他极端厌恶所谓的“文以载道”,激烈地反对“说教和训诲”。他一生都在强调,他的写作就是要通过精心构筑的文字来“唤起”或“传递”一种情绪“效应”。为此,他常常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简言之,他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美和趣味,即“为艺术而艺术”。
人们通常把爱伦·坡创作的小说归纳为三类:推理严密的侦探小说、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小说和想象奇特的科幻小说。他对科幻创作最大的贡献和影响在于提出了一条规则,即对所有超乎寻常的现象,都必须进行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解释。虽然这位身处变革时代的作家也有过不少迷惑和彷徨,但对于科学,他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怀疑的认识论”,并能不带偏见地对待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成果。
在爱伦·坡看来,由于时空和人类理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现实被荒唐地歪曲了,许多自然现象不能合理解释、自圆其说。于是他尝试着完善“一种以科学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思辩故事”,在掺和着科学内容的作品中融入自己所想象的一些玄奥观念或见解。这样,爱伦·坡的科幻故事也就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色彩的调色板,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幻的认识:科幻是对科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学的思辩故事。
1818年,玛丽·雪莱所著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发表时,爱伦·坡年方9岁。此时欧美小说中已开始描绘电力及医学等一些新发明与新发现。随之而来的热气球的技术发明、催眠术的科学发现,以及新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出现,则成了后来爱伦·坡创作科幻小说的灵感来源。如《汉斯·普法尔不平凡的探险》、《荒凉山的传说》、《瓦尔德马尔先生病例真相》等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均与当时的科技进展密切相关。在1849年发表的《我发现了》(副标题为“关于物质及精神之宇宙的随笔”)中,爱伦·坡更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超强的“直觉”推理,描述了宇宙的诞生和消亡原理,其中的假说被认为与“大爆炸”、“热寂说”等当代宇宙学理论不谋而合。
爱伦·坡的作品内容大多是写死亡、怪异和幻灭,他的创作形式精美,注重细节描写和推理分析,善于营造气氛,常常也表现出一种忧郁和恐怖情调。他自己曾称其小说的特点是“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可怕发展成恐怖,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上升到怪异和神秘。”除了前述他的文学观,这恐怕跟其身世和经历也有所关联。
爱伦·坡1809年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流浪艺人家庭,3岁时双亲过世,由一对烟草商夫妇收养。1826年爱伦·坡进入弗吉尼亚大学,但仅念了11个月便因酗酒、赌博恶习而被停学,同时跟继父的关系也宣告破裂。
次年,爱伦·坡离家出走,应募参加了美国陆军,并于1830年进入西点军校进修,8个月后又因故意“抗命”而被校方除名。此后,他正式开始了孤独的文学生涯,其间担任过报刊的编辑工作。
孤独而又倔强的爱伦·坡在情感上也屡受挫折。还在少年时代,他就深深迷恋于一个同学的母亲。15岁那年,这尊“心中美的偶像”病故,令他悲痛万分、神思恍惚—也正是这种“失美之痛”,激发他写出了著名的《致海伦》一诗。26岁那年,他娶了14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可12年后弗却因肺结核病而撒手人寰,爱伦·坡曾一度引起精神错乱。其后两年,他在爱情方面,亦是无言的结局。
1849年10月3日,有人在巴尔的摩发现这位衣着寒伧的文坛怪杰倒卧在街头路边,已经气息奄奄。4天后,爱伦·坡在医院里溘然长逝,年仅40岁。据目击者称,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愿上帝保佑我可怜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