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主题层次与诗性境界跨越
——读方文竹的《还乡》
张无为
还乡诗缘于故土情结。故乡是生命的出发点,也往往是其归宿地,在出发与回归之间,常常是精神的的图腾。所以,对人类而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思乡是文化原型之一。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般都无法抗拒。在古往今来的诗文中,歌颂家园,向往家园,回归家园,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结。
不过,这个文化原型也是有层次的。譬如,我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热土难离”的判断,这是最廉价的母题,他甚至比动物也太可笑了。我们知道,无论在高级动物系列还是在低级动物层面,出生地都至关重要,它像是生命诞生的第一见证,也是成长的摇篮,无法取代。在动物世界,例如大马哈鱼,无论离开他的出生地多远,最终她也回逆流而上奔赴阿拉斯加他的原生地产卵生息繁衍。还有海龟,候鸟,以及我们人类到目前还不了解的。由此可见“故乡”在动物心目中虽然也非常重要,但它们甚至超越了传统文化中“守家在地不远游”的理念,而是大有向远方出发,闯荡天涯,荣归故里的境界差不多,由此我想起刘邦的《大风歌》不过如此,哈哈。当然,人类的情感本来应该比一般动物要高明得多,复杂得多,所以还乡情结也应该、或必然丰富深入,多彩多姿。
这首诗就还乡主题而言,比以往同类诗歌明显有新的超越,展示出了独特个性与境界。诗的开头,虽然同样以游子口吻,意在表明晚年的精神还乡。可是,其突出特点在于,与一般的“游子”、“赤子”不同。在这里,“我”的足迹不仅踏遍了四面八方,而且在每一个方向都能抵达到最远处。这与一般所说的踏遍千山万水有明显不同。后者是虚指的,而在这却很具体。
更重要的是,这首诗歌的最后,彻底颠覆了传统还乡怀旧的诗歌模式——“故乡的山河 已经/容不下他的巨大的身躯”。如果说,以往的还乡诗所包含的基本理念,是家乡大于一切,家乡重于一切,家乡能够承载一切,那么这几句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对故乡负面的反思立场。这就是诗歌呈现出全新的境界。从更深的层次中,可见作者对故乡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故乡未来的美好期待。
由此凸现出来的,是对个人的肯定,是主体精神的高扬。诗人在坚持后现代主义立场的同时,并没有彻底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而是基于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由此显示出作者的立脚点与更开阔的视野。由此可见,同样的课题,甚至是已经被人写滥了的课题,也不是不可以重写,关键是不仅不能重复,还必须寻求个性表达与更高一层的见地。这也是本诗给人们的启示。
此外,诗人能够自然、娴熟地调动言语,张弛有致地经营诗歌形象,结构上层层推进,情感到了高潮处随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2013年11月29日01:51:58匆匆
附:《还乡》
方文竹
他的晚年在还乡
要将四处飘散的自己找回来
合拢
瞩望远方的双眼在东部沿海
装满砂砾的胃在西部
抓取不止的双手在南方大都市
宽宽的肩膀靠在北方沉静的山梁
……
终于还原了自己之后
故乡的山河 已经
容不下他的巨大的身躯
2013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