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象或传媒背景中的诗歌问题3:警句的变化(赵卫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1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赵卫峰 于 2013-8-29 11:23 编辑

现象或传媒背景中的诗歌问题3

警句的变化

赵卫峰




     1、

  警句: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这个如今在部份诗人那里似乎已被忽略的话题在至少十年前,在“语录”之后,像雨后春笋引人注目地冒出,与古诗词一起,一度被抄写、保存或赠送,鲜活于于书藉、日记、邮件和一个个充满憧憬与祝福的心灵里。那时,只要爱过关注过文学的人,似乎能随时随地出口成章。警句以及名言、格言之类得以滋生,必有一个合适的时代背景。如此,警句们后来的淡出与人们的婉拒似乎又是旁证:理想与浪漫主义的后台堆积已不再是营养品,那动人心弦的语言精灵如今已尴尬地停滞在了物质的缝隙里?
  往回走,是不难看到警句自身的局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哲思短语过多地出现,然后越来越模式化,逐渐背离了语言,且很泛滥,那时文学及诗歌刊物甚至报纸里就专门设有相关栏目,类似的还有针贬社会时弊的讽刺诗。诗歌的工具作用或概念化在被强调之时,无疑也正是抵触情绪的开始。物质生活不甚丰富之时,人心相对地偏重于思,思无邪。思考其时与物质关连甚小,其思的内容其时也小。而为思考而思考,不求甚解的习惯却有所漫延,一个时代的神经被绷得严肃紧张且乏味;当社会转型,身与心开始松弛下来,未与时俱进的所谓警句、所谓警世恒言便不能不作壁上观,像其实因过多过密而易被忽视的路灯靠边站了。虽然,警句本身是不可指责的,但至少它能体现写作者的真实与否,当为警句而警句之时。如此,苛刻讲:那时几乎成为一种文体的警句这种东西也很局部地逼真地反映了一些诗人犹自不知的自欺与肤浅。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写作者那里,对警句有着一定偏好和使用习惯。那种深深地烙在六十年代出生诗人身上的时光之痕,那些对神性的忠诚,对黑暗、死亡等主题的探问、对深远得几乎消失的理想主义的拥护,还有与已似已融为一体的螺旋状的宗教情绪,等等——事实上,那时许多“陶冶情操”的警句名言通常是这样的复杂结晶体。由于年龄、境遇和各种观念的差异,后来的眼睛可能并不完全认同那种明显形而上、为上而上的倾向。
  也许会使人感到遗憾的是,这种依然光彩的晶体如今只能作为饰物存在、并且在当下众多饰物里,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进步?那时,对格式化警句的依赖,几乎成为一种精神公共时尚,“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贵阳的房产广告就借用过此句)等,始作俑者无可厚非,就像第一个将女人比作玫瑰的人那样。但后来者不加思索地如此这般,便会有意无意使写作沦为“做作”,到处是枯枝般的哲理短句和直抒胸臆的呐喊和吁请。这当然有违诗歌这种文体的创新规律的。因此,一旦无度,必然退步。
  而今,警句的缺省似乎又反映诗歌从“精神”的摇篮脱身退出后,陷身坐进了“语言”的躺椅!这个情况当然喜忧参半。可这是退步吗?应该不算是。这里就有一个能否经受时间检测的潜在标准。广义地说现仍有强劲生命力的部分古典诗词也是警句,它经过了“筛选”。 因此“警句”今天这种表面的缺席状态,在和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有关之外,一方面反映出今天诗歌可能正处于一个共有的写作的“难度”阶段——如此也可乐观地看到另一方面:一定时间后,自然会有警句在过滤后留存下来,它与前不同的是数量下降,但作用仍然。
  “警句意识”确实是必须的,同时又必须拒绝“警句模式”。不难看到,早期警句映射出的是种情绪化的潜在的准宗教观而非价值观,本来属于正常的教化功能倾向单方面突出了,却又抛除了共鸣和审美因素,只要受者无条件接纳,这在民间故事及寓言里比比皆是。比如,操作的失误常让神性诗歌写作路线貌似阔大厚重,实则无力与虚浮,那种摇旗呐喊振臂号召确实只能体现无处可泄的激情,是高姿态,不是具体化的真情实感。
    更该警惕的是,现下警句映射出的却是种以物质至上为背景的潜在的人生观,昔日的精神层面的警句(即使需要批判看待)如今换位成了另一类型:物质时尚话语。“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其实,老板最懂生活!” 

        
     2、

  今天生活的紧张节奏与无穷无形的压力,以及物质带来的沾上便难摆脱的享乐主义向往,确实已使我们懒于思考,一方面不再主动接受和寻找警句,那种语言的奇巧组合给我们带来的经久不息的惊讶。另一方面则好像是:那妙不可言的一词、一句,好象也是可以整形换容的,人生真谛或陶冶情操的话儿既然可以这么说,为何又不能那样讲呢?人们对警句的摄取,实则就是各有所爱、断章取义和各取所需的思想再加工。
  也即是警句如今是被忽略却不是消失?警句是否成为警句因人而异,它不是真理,并无既定范式。必要的前提是它首先得感动作者自己,然后只要能打动“你”(甚至也是一对一的关系)就行了。相对地讲,一个城市、一个地名,一个人的名字、一个词——都可以是“我”的“警句”。经验也是一个动心的过程。“我”的经验构成“我的”警句、警句观。
  一部份人后来对警句的一度反感与拒绝,针对的应是概念。这也是合乎时代进步人心更新的必然。有趣的是,又不得不认同这样的事实:人们可以不断地反对既成概念,又同时制造着新的概念,概念推动概念。当人们对教化与古板的道德经可以不再言听计从时,他们其实就是在怀疑中思考及探查新的可能。所以就警句这个词而言,它一直就在它那儿,它从未消失,它就在原地,它只是表面的被驱逐。这个过程其实是不断的更新。
    而即使是“表面的驱逐”(这句话也足以构成另一种“警句”!)也反映出,现在责任感与理想主义(即使是泥沙俱下)是呈衰弱状态了,包括诗人在内的人们的眼睛是逐日含混和迷离了。从这个角度来,可以说是一代人刚刚离开、抛弃、驱逐了它,新一代人则变本加厉——概念多了就没意思了,泛警句就是警句没了——光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归纳一下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是会让人心虚的:有哪些诗真正地体现了、击中了这个所谓信息化、市场化相互支撑的时代?有多少句子像一个完全不可替代的器官那般深入人心?而症结,也在诗人那里,有时,看看那些被局部记住的,不是诗歌本身,而仅仅是诗歌及诗人的新闻。这是另一种媚眼!而这一异常现象方兴未艾。
    物质生活提高、传播影响和诗歌功能变化等原因使诗歌与诗人从社会面退场无可厚非,也许,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该就是让传统的抒情诗人退席的时代。但并不是诗意缺少的时代!清醒看到这点,我们就能清醒地正视:诗歌不再作为时代强音,远离了假大空,我们正好可通过它力求个体的真实,再真实!
真实是一个起码的标准!乐观讲,近年的诗歌写作事实上又正生产着新式的警句,如果曾经的警句像祖母,现在的则像子孙,子孙的认食住行娱购及梦境当然与祖母不同。
  如果前者能让我们印证书本知识,后者则可使我们重视现时与现实经验。比如,日常化主题的诗歌里,对真实生命状态的自嘲及反讽式判断句;比如一些身心与知识积蓄均丰富的女性诗人对生与身的切实感悟;以及,无数当代诗歌文本里的时光细节,无一不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最个性的也几乎就是最共性的。它提醒我们的活着。它让我们注意到本该注意的东西。
  大隐隐于诗!而且是“小诗”!有时,一个细节就是一首诗,就是一个出自生活的警句,这种传神的句子正越来越多。它自然。如果说今日时空,已很少有什么能让我们真正感动的话,那么,细节——从生命、生活中自然浸泌的它作为时间滋生的“警句”正起着这种作用。


  3、

  现在警句这个词告诉我们的也许是:第一,由于多年前对诗歌及警句的概念化印象,会使人认为警句已不存在或无用,并对当下诗歌文本的警句不以为然;这不是警句本身的错,而是误解及恨屋及乌。其次,原有警句范式的退席纯属正常,腾空清除反而是种有益提醒,你的时光的预警系统可以按照你的方式重新进行安装。最后的有效的传统就是“我的传统”。
    第三,作者对警句的重视,暗示出对写作难度的注意,没有难度的写作肯定是无效的;同时,重视与否、是否有效和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情况紧密相关,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的不断的实验性小结与滤取过程。如果你在写作中如果从未意识到这种小结与滤取,那你肯定是一直在拎着常见的只装着个人情感的小包袱原地踏步。
    第四,如今我们已能认识并适应了诗歌的社会作用及影响的淡化,警句这个词的几乎被遗弃、忘却,也有当下文化环境复杂、文化娱乐繁荣和信息传播因过快过宽造成的覆盖等综合原因。意识到原因,也许就能对结果保持理智。至少,清醒是必须的:诗歌是一个民族的触角(这本也是一个警句),警句则是这触角里最精华的敏感点——诗眼!
  那么,作为人、作为写诗之人,你想看在看和看到的是什么?怎么表达?如果未曾意识到去寻找、没有找到、找不准、无法找到自已的敏感点,一代诗写者皆如此,问题就大了——诗歌更将无力和无趣,那么,由另外一些随时都勃起着的“警句”:商品及市场广告语、物质体悟心得、影视对白、本报讯、流行歌词共同组成的“话语”联军仍将把时代热锅上的我国接着“唿悠”下去。


(2005年10黄金周于贵阳煤粑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26 10:57 | 只看该作者
警句才是哲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26 10:57 | 只看该作者
哲思才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26 10:58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有哲思才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26 11:0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26 11:4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26 11:53 | 只看该作者
抽时间再来细阅读。问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9-26 12:38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诗眼的作品 不一定不好  没有警句的诗歌也不一定不能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9-26 13:46 | 只看该作者
警句名言曾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那个时候我有一厚本名言警句,很多倒背如流,自己也乐于写类似的东西,现在可能是老了,觉得那些句子片面单薄肤浅,看起来好像了不得,实际是某种虚妄的陶醉。这些东西对年轻人诱惑很大,似乎可以协助深沉些,带来点哲学深度,这个感觉我也一度享受过,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26 13:48 | 只看该作者
张智文 发表于 2013-9-26 12:38
没有诗眼的作品 不一定不好  没有警句的诗歌也不一定不能精彩

这也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2 23:0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