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园地] 人民日报文论天地: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 [复制链接] 4 M6 R" B* \5 g1 s. c {! f# Q
5 M+ M/ b6 h7 `2 U& x* Y) Q1 M4 D
: u" y+ H- |% b+ e- I4 j: m5 ]卢俊 卢俊 当前在线
9 r4 D/ `. N. n w- h G1 t8 G积分11238 % b h) D5 W3 C) ^8 I
2065 R" `( E8 R1 \ u
. R% R. c! j5 t主题 3449
3 |) T; }1 h! _# \4 a1 g& y; R, ^
帖子 1万
$ U- Z: m A, H; I8 _1 i `
& P$ q2 b+ c [5 W# r* D积分 ! u7 o A8 g3 [" A2 A* m7 Y, ~. J
1 {% Y' t& h; T. B; a2 h
论坛元老
+ I, n" f" C1 C4 C) a
" N( _! h4 c0 f8 ~# L2 A" g& L
( b3 d, y# Z+ s
! \# o5 \" s4 W8 u- a- ?( T6 B积分11238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2 N# x- }! ?) L/ J/ i
发表于 2014-3-7 17:20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j* q# g# y# T+ H- M+ O
本帖最后由 卢俊 于 2014-3-7 17:22 编辑 7 c2 }& h: T, C4 Z
/ C/ a' e1 r, G/ L) q) o! Y. j- D) w6 [6 r }2 O9 ?0 B z8 p. j
: d2 s% q. D2 ~) a2 H4 L7 S) S- j5 h" w8 L3 O" C4 c0 k+ h. o; c/ c: l W9 Y
新诗即将走过百年。百年新诗史,是以摆脱旧体诗束缚、用白话俗语入诗作为开端的。这一诗歌革命的重要动机,是让诗和更广泛的读者会合,从而担当文化启蒙的使命。应当说,重新定义诗歌与大众的关系,决定着新诗的意义,也决定着新诗的文体特性。然而走到今天,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却成了一个难解之问。5 W6 m9 I) Y7 s
! _* d' N6 P0 b8 I' |+ P 对当下诗歌创作进行全面评价是复杂而艰难的,但诗歌和大众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却显而易见。从表面上看,现在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诗人群体不断壮大、作品借助网络媒介传播力量日益加强,但与此同时,诗歌与大众的关系却日渐疏远,日趋成为个人独白、同好交流和圈子文学。很多诗人并不视之为尴尬,反而认为诗歌本来就是个人化的或“纯而又纯”的东西,和普罗大众扯不上什么关系,我凌云高蹈,你柴米油盐,这中间天然地存在巨大的断层。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遽变,更使诗人们理直气壮地判定:在商业化、消费主义、娱乐精神盛行的当下,是大众放弃了诗歌,是生活诗意匮乏。这些客观原因固然都不可忽视,但从当下诗歌创作呈现的一些特征里,不难看出诗歌之所以和大众关系断裂、孤悬于大众之外,还有重要的内在原因。4 j( ^9 d1 Y, ?1 v2 E
9 y! v) B- y, O0 w失语隔阂* N- \2 D& `5 K; l; s' A) D- ?, p4 u5 s" }4 w% q
反省创作态度与方法; P) ~* o8 v6 X0 T' \- J( G8 D, e5 g& A8 s7 V( z2 `8 m
对个体本位主义的过度追逐,造成诗歌对社会生活逐渐失语。过去30年里,当代诗歌从个体意识觉醒到逐渐凸显个体本位主义,这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诗歌的人文特性和艺术技巧的提高,但对个体本位的极端推崇,也带来了诗歌对公共价值的漠视,造成了诗人从普遍意义上、从整体上把握生活的意愿和能力持续减弱。在文化价值多元化与生活经验碎片化之中,诗歌更是只能随波逐流,索性放弃宏观观照,转身向内,走上探寻个人精神的孤独之旅。自己写、写自己,不管多么琐屑的个人生活,都理所应当地成为表现对象,这样的创作情况由来已久。当下诗歌里,都大大地写着一个“我”字,这是一个没有节制、没有意义选择的“我”,是局限于个体本位的“我”,是诗人自我中心的“我”。“我”字后面,大多是琐碎的生活细节,再往后,是诗人顾影自怜、自我欣赏、游戏、抱怨以及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人生活。, w9 ^, r6 s& J' Y, Z& O9 e' g0 `3 O$ R) A
言语、经验与意义的隔膜,使诗歌的文体自觉变得更加艰难。新诗史是以口语化写作引领诗歌文体自觉的历史。口语化革命所努力建立的法度和范式,是让诗歌能回到人民大众之间、回到日常生活,在亲切可感的阅读中,与读者共同触摸生活质地和生命形态。但现在的诗歌创作,却大多跳开了对共同经验的摄取与表达、共同参与意义创造这个基点,在纯粹的形式追求中走到了与表达初衷相反的一面。许多诗歌带给读者一种奇怪的阅读体验——看到的只是一处处文字迷宫,鲜有引起经验对接、情感共鸣的信息。即使触目皆是熟悉的文字,仍无法触发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在读者和文字之间、在文字和意义之间,已经形成严重的隔膜。今天亦有被称为“口水诗”的创作,虽然有口语化的自我标榜,但同样背离了诗歌文体自觉的追求。由于缺少和读者的共同经验,不能彼此心领神会,诗歌写作不得不铺陈描述对象,不得不介绍动机理由,不得不勾勒背景——诗人不得不把留给读者的空间一一填满。说明和讲述替代意象营造,诗歌日益散文化、说明文化,诗性特征严重匮乏。. l5 j ]. _% t% I% }
9 D6 @! V4 I- _3 w/ ] 执着于西方化的移植和嫁接,造成诗歌与大众关系的隔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诗歌译介大批涌入,直接按照译作写作汉语诗的情况开始成规模,甚而发展成为诗歌界的一种潮流。在当下,诗人没有像先锋小说家那样“回归”——自觉回到中国的生活经验中来,相反,依然以西方诗歌为创作标准,甚至将与西方诗歌界同步生产视作努力的方向。这种观念影响下的诗歌写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思想资源上基本承袭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内容上远离中国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强调诗歌写作的世界性以及文化碎片化状态下个人写作的合理性;形式上彻底割裂与中国诗歌传统的关系;由于更看重知识背景和学术平台,学院成为诗歌阵地,诗歌创作学术化,等等。这种尽量不关联现实生活和诗歌传统的创作,更加疏远本土诗歌读者,因而难以被有效传播和广泛接受。7 {# w% E# s, D! O3 T3 h& L- E0 E0 j+ i( {2 x8 `" B- c
双向需要0 j% P0 G1 o x) z6 I$ v
- P2 s8 V: L, h# Y 诗人和大众共同创造9 L$ w0 z! k, ~: b/ |2 W: i4 z( [; ^, m
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对此,首先要追问的是,大众是否还需要诗歌?诗歌是否需要大众?
; J# E" p2 K+ d' j4 x+ m4 c: _9 f) j$ d, w 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关注没有减弱,大众也不可能不需要诗歌。在今天的中小学课堂上,用于文学教育的诗歌,多数仍是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诗词作品。虽然千百年过去,它们仍然是记忆中最生动、最切近精神世界的篇章,仿佛仍带着生命的体温。这样的作品仍然家弦户诵,被大众视为文化教养和审美追求的重要部分。而与此相比,与当下生活同步发生并存在的诗歌创作,却仿佛被隔绝在另一个孤立空间里。这是令人失望的。在物质主义、娱乐主义盛行的时代,诗人有责任打造精神的诗意栖居地,许多诗人主张以所谓“纯诗”作为对心灵物化、异化的拒绝。但如果诗歌不能力图重回当下生活、重回大众,所谓诗意的救赎和抚慰就没有空间、没有力量。甘于被大众冷落的诗歌,无法承担塑造文化共同体、照亮审美视阈、拔擢生命境界、提升精神质量的使命,结果当然是“饿死诗人”。
0 U3 B8 P- v, S4 Z: r) I9 G4 d0 j0 H @; q( Z- h 诗歌也更需要重回大众视野。诗歌是民族文学的经典形式,是文学金字塔的顶尖部分。它以感性方式传达大众感情和时代精神,既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又浸透民族的文化哲学,是民族的呼吸和心跳。但诗歌也是一种脆弱的文体,因为它要通过赋、比、兴,通过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在一种具有音乐性的形式中完成内涵远远超出文字量的情感叙事。意象的跳跃性给阅读带来无穷的意蕴和想象空间,由此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进入的大门,让读者去体味诗意的丰富和广阔。( a9 @% J' T6 R4 }9 A# ~$ m
/ V- W: m$ R0 [# V% ~ 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不同的人,都能在其间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是诗人和大众共同创造的。他们之间需要合作,合作方式是彼此心领神会、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这不是说诗人和大众必须具有同等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领悟力,而是要有普遍的文化共识——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生活经验,都最大限度地接近。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必然是诗人和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也是诗人具备整体认识生活能力的时代。: }! o+ F2 W( p' g; Y
( V j9 _7 J* I$ T7 n8 A3 q' W 回归大众1 c" G1 ~$ F" ^' F
/ N# f' u k# l# R. F 重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V% L% n6 _7 J, K) p" D, [' F
! _- ^; ]9 {. x: Z$ R7 ^ 当下诗歌生存现状值得研究和深思。社会环境因素不可忽视,但是诗歌内部秩序重建是诗歌发展并重新赢得尊敬的前提。所谓重建就是回到诗歌常识本身,重建和人民大众、广大读者之间的关系。诗歌来自于大众,归宿是大众,无论是内容是形式,都经受大众选择。同样,诗歌的演进、诗歌史的发生也是应合大众的需要而绵延如缕的过程。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这个过程负载了国家和民族文学的全部内涵。任何诗人都应该具备这一起码的历史眼光。6 V/ \; f1 j2 Q6 B* |' a- j
5 s+ V3 J+ j$ F% D* q) j 诗歌重返大众,首先是诗人重返他生活的空间和时间。时代和现实是具体的,血肉鲜活的,可以时刻触摸的,这是诗人和诗歌赖以存在的基础。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中国诗歌要说出中国的事情,表达中国精神,书写民族心灵的搏动和梦想的颜色。
5 p, i6 r9 V/ s3 L: G. ?$ g& k! u 诗歌重返大众,还需要诗人具备打通自我和社会生活、自身和外部、个体和群体精神世界联系的能力。抒情主体固然要从个人的感受出发,但立场和情感要根植于现实和大众。走出自我小天地,感同身受着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唯有如此,才能了解文化激变中人民大众的情感,才能梳理文化共识,形成客观、整体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 |8 ]$ E% u/ A7 C, X6 A8 R2 G+ A& q9 U3 p; v
诗歌重返大众,更要直面大众的文学接受方式和审美方式。接受习惯和文化传统影响大众对诗歌的选择,反过来它也是诗人淬炼诗歌形式的过程。诗歌要含蓄蕴藉,但不能凭空设置阅读障碍;诗歌要传达真切的情感,但不是文字游戏。任何一种文体,都要体现大众情感表达的功能要求,承载不了这一功能,便会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 Z+ f! g9 v2 U V, p- c; D: d- O, k
重返大众,别无他途。回到现实的时间和空间,重建创作与生活、创作与阅读、创作与批评的良性关系,如此,诗歌才会有未来。; K* _7 }! A9 T5 Q0 L$ Q. c9 D5 G: | s7 u/ M* w
选自《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12日24版)+ o. j: s) r5 ~( O6 n7 p- g9 M4 F( z) i% f' y E9 l& J8 _
, @; ?; `4 l5 x5 [7 V$ P! F0 l
3 d2 m( y5 c! c a1 h* `-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