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荷语 于 2015-2-20 19:59 编辑
怀念“远”年的味道(外2章)
文/荷语
深吸鼻翼,恍惚就有“远”年的香味扑鼻。
忘不了,那悬挂在房梁上小竹篮里存放的炸货飘下来的味道;
忘不了,那冷在瓦盆里的猪皮冻的味道;
忘不了,那存在瓦罐里的猪大油的味道;
更忘不了,母亲千嘱咐万叮咛话语的味道:“过年年货不多,谁都不能偷吃。”
兄妹几个就使劲闻闻香味,带着馋相,相互监督着,谁都不能偷吃。
可小小年纪,忍住馋嘴绝非易事,如果不是缘于一种敬畏:
那是母亲极尽节俭才积攒出的一点年货,用来供奉祠堂;招待亲戚。
等一家人吃到嘴里的时候,虽不新鲜了,可是经母亲巧手烹制,年的味道却依然喷香。
我纳闷,如今日子肥的流油,却食不知味。
@祭灶神
腊月23日。掸尘。祭灶。
北方小年,家家户户,设香案,摆粘糖瓜,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百姓之所以信奉他为“一家之主”,是因为他最接近百姓的烟火,最体察百姓的疾苦。
而且,通过他,可以祈求上苍惠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千百年来,灶王爷是百姓的通天信使。一年一度祭灶神,不是迷信只图心安。
@赶年集
赶年集,赶热闹。庆年红喧。人声鼎沸。
城管躲闲,不见了踪影;我弃车步行,见缝插针。
自由市场,自由买卖。人来人往,笑语相迎,忙不迭。
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酸甜香辣,各取所需,不差钱。
临走,再买上两挂红灯笼,两串千响爆竹。羊儿奋蹄,烧钱开始,使劲造吧!让年味升级,让日子发亮。
附:
015年散文诗赏美【8】-荷语《怀念“远”年的味道》
物质生活悄然的大变化
作者:山城子
女儿在微信上常常晒她家满桌子的菜肴。还说:“小时候老是盼过年,过年才能吃顿饺子。现在想吃饺子可以天天包,天天是过年。”
不必问为什么,显而易见三十多年来我们工薪阶层的物质生活也悄然地发生了大变化。无疑这是中国当代生活的主流,毕竟由温饱直奔小康了。荷语的散文诗《怀念“远”年的味道》,正是主流生活的真实反映。
请阅:
怀念“远”年的味道
文/荷语
深吸鼻翼,恍惚就有“远”年的香味扑鼻。
忘不了,那悬挂在房梁上小竹篮里存放的炸货飘下来的味道;
忘不了,那冷在瓦盆里的猪皮冻的味道;
忘不了,那存在瓦罐里的猪大油的味道;
更忘不了,母亲千嘱咐万叮咛话语的味道:“过年年货不多,谁都不能偷吃。”
兄妹几个就使劲闻闻香味,带着馋相,相互监督着,谁都不能偷吃。
可小小年纪,忍住馋嘴绝非易事,如果不是缘于一种敬畏:
那是母亲极尽节俭才积攒出的一点年货,用来供奉祠堂;招待亲戚。
等一家人吃到嘴里的时候,虽不新鲜了,可是经母亲巧手烹制,年的味道却依然喷香。
我纳闷,如今日子肥的流油,却食不知味。
这个“远”,也就三十多年前吧。
一连串的“忘不了”的复沓排比都是真实的记忆与体会。这深深地使我共鸣,一直共鸣到共和国诞生的前后——二分钱一颗的粗糙的糖球,都是难得的甜;小飞机型的粗面饼干,平时也没钱买。包饺子是高粱面的酸菜篓子加点猪油也觉得香啊!
接下来的细节的细腻描写,增强了生活的真实性,会引动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的不同的联想与共鸣。
最后落笔升华,只一个“纳闷”就暗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悄然的大变化。
喜欢这样语言明白明朗,诗旨明晰明确的散文诗。向荷语学习。
2015-2-15于文化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