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独木桥 于 2011-11-26 11:17 编辑
当一个旅人外出旅行时在他的行囊中放几本诗集或诗歌刊物是令人感动的
当一个旅人远足非洲的金字塔和好望角仍不忘把自己心爱的诗歌刊物带上是令人感动的
当一个旅人在金字塔前留影的时候还不忘给自己心爱的诗歌刊物也留下一张倩影的时候是令人感动的
当我从网上看到知道那张倩影中的那本诗歌刊物是我们的《麻雀》创刊号的时候我不单单是感动仿佛是哭泣
我还能说些什么?我又应该做些什么?溢美的词汇已被我锁在了厚厚的词典里。
我现在要做得就是以一个感恩的心来面对读者,面对《麻雀》,面对每一位为麻雀付出辛劳的诗人和友人。
下面就让我将这本2010年9月17日晚诞生于广西柳州的《麻雀》创刊号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麻雀
诗歌季刊
2010年.秋季卷。创刊号
本期执编: 侯 珏 甘谷列
编 委 甘谷列 刘 频 大 朵 侯 珏 张弓长 冷 风 新 星 举 子 浅 玫
中国·广西
目录1 创刊词
5 刘 频 万物都成了我们的抒情对象
26 张弓长 一个手里有枪的人应保持谦逊
37 甘谷列 心情记
58 大 朵 作为一个诗人存活世间
73 冷 风 零下九度
86 新 星 药用植物园
96 举 子 流星在黑夜里奔走
102 浅 玫 西红柿中行走的春光
111 侯 珏 站在理想主义者身边
创刊词(精选)
在这一个诗歌网络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创办这样传统的一个民间诗歌刊物呢?这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在这个诗歌面临着数字电子化的时代,在这个诗歌作品以传统纸媒和网络平台作为发表的主要渠道的时代,我们仍然认为诗歌需要落实到纸面上,需要落实到书籍和刊物上,因为我们认为,即使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书籍自有其比数字化的网络更能保持其记录永恒的一面。从今天去看,试想十年前的包括几年前的网络诗歌作品(包括网页)又到哪里去了呢?那么多网页消失了,当年发表在网络上的那么多的诗歌作品消失了,但是十年前的一本诗歌刊物仍然存在,它上面的诗歌比网络上的诗歌更有说服力。即使今后的艺术作品不得不面临着全部电子数字化的社会需要,但是,以书籍作为载体的传统纸媒仍然存在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需求,我相信,书籍(包括杂志)将与网络并存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各自以不同的载体呈现着我们这个世界,呈现着我们人类的创造力。并且,就阅读的形式意义而言,我们人类睁开双眼面对白纸黑字,也是一种古老的情感体验,其质感不言而喻。 我们也认识到,诗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我们精神的血液,也是我们生命的一种理想追求,它代表着我们对这个世界、这个人类社会,也代表着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和艺术发言,也代表着我们对自由精神的渴望,对艺术独立创造的推崇。尽管我们也认识到诗歌属于小众的范围,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诗歌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艺术。因此,我们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尽管面临着诗人自身所不可避免的一些困境,但是,我们仍然不惮于以诗人的面目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也不惮于承认自己就是一个诗人,我们将以诗人这个称号为荣,并且在诗歌的领域里作出我们自己独特的建树和贡献。
希望有一天,麻雀也能变成凤凰! 甘谷列执笔2010.8.6.========================= 内部资料 自费印刷印数500册装帧设计:3T平面设计工作室封面设计:韦鳗芝
创刊时部分诗人朋友的合影(照片由柳州晚报记者罗世华拍摄)
最后请让我贴出《麻雀》创刊号里排在第一首的诗歌供大家欣赏。祝福诗歌!祝福麻雀!
刘频 万物都成了我们的抒情对象
世界为我们准备了故乡,盐粒,果园,闪电
为我们准备了稻米,房屋,母语,道路
亲爱的,我们只需怀揣着爱,和树枝上的苦难
就可以赶赴自由的山岗,参加春天的合唱
那边,河流在加深,潮湿的森林在工作
天空从岩石的肉体中,撕开了亲人的蓝色
我们把毕生的诗歌,把祖国的善良
分给了母亲,分给了跟我们一路小跑的花朵
再见了,那些在切割玻璃时流下的血滴
再见了,那些为心灵而失节的忧伤泪水
从爱情的喷泉,涌出了黑暗中的建筑
使我们有勇气和铜像一起,幸福地哭泣
看,金色的树梢上,摇动着神的七颗晚星
大地的树根,从美德钻进了我们的脚心
春天的摇篮为世界准备了万物,亲爱的
万物都成了我们的抒情对象,成了我们自己
那一刻
让大地在我们广袤的灵魂中漫游,歇息
当暴躁的海水,湮没了往日的山岗
让我们站在滚滚波涛之上,平静打开死亡的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