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的战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的战栗
      “词语应该是对沉默的一次短暂开裂。”隐逸派诗人翁加雷蒂的语言公式所传达出的内蕴足以令人震撼。或许这就是诗歌在绝对隐忍中借以赫然间的张力以飨大众的爆发性力量。这力量不仅使诗歌自身战栗,且以地震式的“文化颤抖”波及栖居于新时代幽谷的广大民众。对于它跨时代的意义,我想将此阐述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诗歌的直观战栗,其二是诗歌的潜在战栗。
      直观的战栗具有感官主动性及精神气场上的强烈冲击,它亦可以在人类冰封愚钝的灵魂渡口唤醒涅槃的种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在上个世纪就以此悲愤磅礴的诗行说出了一代人被极力压制的心声,而延伸到本世纪,岁月的洪流依然没有削弱它的批判力量。除此之外,北岛仍以它惯用的“冷抒情”和反讽风格,将诗歌的爆发点深深克制在当代人情感的共鸣中,当情感被赤裸裸的现实压抑到了它所能承受的极点,一种深刻的战栗便会呈现与它等值的反作用力,从而爆发愤怒,转化为心底欲摧毁黑暗的坚定信仰。正如尼采对耳朵的尖锐言说:“只有在黑夜中,在岩洞和森林的幽暗里,才能有高度的发达。”此类型的代表诗作,在东方有杨炼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与火》,江河的《纪念碑》,《没有写完的诗》,在西方有休斯的《黑人谈河流》,雪莱的《颂歌》,以及普拉斯的《慕尼黑女模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运动的音乐性轮廓,蓄力积淀的抒情色彩和不受节制的情感振荡。
      除了这种有如临屏直观效果的显性战栗之外,另一类并不受众的诗歌却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催生潜移默化的慢性作用,对传统的反拨,对现世的深刻敌对,且以解构逐步取代形而上的语言系统,它们的出现让古老的教条式文明战栗衰微,是先锋的符号和代名词。追溯到本质,更是一种新的观念部分取代旧有思想,“新语言”取代“旧语言”的文学运动。自19世纪以来,此运动便在欧美广为盛行,而文学,不再如斯塔尔夫人所言,是“社会的表达”,不再以妥协的姿态汇入社会大潮,疏离了主流意识的范畴,在个体的孤独中默默成长。自波德莱尔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恶之花》后,引发的轩然大波,翻开了现代派文学的扉页,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界定,新的美学原则却开启了一个奇妙的“象征森林”。尤其是20世纪,继兰波,马拉美之后,受诗歌的“去人性化”,“思想知觉化”,“专制性幻想”,“荒诞的非现实”等新理念以及当时兴起的哲学思潮的影响,呈现出世界文学流派的蔚然大观。诗歌便借此潜在的战栗首先将自身驱逐出世界,以它必然的孤独致力于对巨大磁场的营造,以奇迹般的风化作用侵蚀了传统稳固的根基,达到了对文学领域全新的征服。从形式上来看,它也是对未来的衔接。
      然而现代诗歌已整个面临技术化和商业化时代发展力的冲击,且自身也被排挤在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由此让诗歌战栗便是一种需要承担风险的行为。我们的“时代精神”就是在如此宽容的环境下流失的。正如我们将沉默看作是一种和谐的艺术特征,将隐忍作为熹微朦胧的东方美学原则。这种种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才是被众人奉为圭皋的神谕。
      从沉默的裂口中,翁加雷蒂寻找到了锻造词语的方法,而从具有现代性的诗歌里,我们又能否找到并延续它可以跨时代的战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5-18 09:2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诗歌视野,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22:37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4-5-18 09:25
很好的诗歌视野,支持。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6 15: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