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色花”大赛评委 风铃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22: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微 于 2014-7-17 22:26 编辑

                                       风铃子:诗歌路上的朝圣者

记者:您好,冯书敏。您是陕西省商洛市广播电视台的栏目编辑,此次无偿出任由“脑瘫诗人海涛”、青年诗人马杰共同发起的首届“七色花”青年诗人创作大赛,您是处于种什么样的心态?

风铃子:你好。我是一个简单的人,也没多想,就是喜欢文字,感动于大家有这份热情,能够参与其中,尽一点儿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很开心。

记者:您也是爱诗之人。且你的诗歌创作也是风格独具。我读过您的诗,在艺术造诣上颇高。您觉得口语诗的创作形态与您的风格相冲突吗?

风铃子:对,我很热爱诗歌。我觉得自己就是诗歌路上的朝圣者。应该说每位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的比较明显,固定。而我是一个做什么都很任性的人,在诗歌上也不例外,我基本上是依靠灵感写作的,及时捕捉灵感是我的诗歌生命之源!当一些词语,句子从脑子里蹦出来,是口语就是口语,是灵性,极致就是灵性、极致。可以说我写诗歌是任性的,写的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我认为诗歌写作应该是轻松的。

记者:是否女性诗人都偏喜小资情调的风格路线?

风铃子:也许有的女诗人是,但有的女诗人也会写出男性般粗粝、富有哲理,有力量的诗歌。当然每个优雅的女人心中多少都会有小资情调,浪漫主义情怀,女诗人也不例外。

记者:此次担任评委您期待看到什么样的作品?

风铃子:这个问题有点儿不好回答。不过从主观来说,我喜欢惊喜,能够带给我惊喜的作品,是我所期待看到的。更多时候,也没评判标准,凭一种直觉,它会有触动我灵魂的地方,带给我某种震撼,我认为就是好的诗歌作品。

记者:您觉得此次大赛在当下诗歌创发展的潮流中,其本质意义在哪?它反应了当下诗歌创作群体和创作形态的什么现状?

风铃子:据我的初步了解,你们博渊阁青年诗社开设了许多栏目,诗歌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也看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诗歌作品。首届“七色花”青年诗人创作大赛,为更多的青年诗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当下诗歌创作群体愈来愈趋于年轻化,他(她)们创作的诗歌新奇,更贴近现实生活,符合速食年代人们的阅读要求。但我认为还是要在追求新异的同时,继成传统的一些东西,使自己的作品更有根基,不至于太浮。

记者: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大赛启动资金不足4000人民币,却敢于面向全国发起活动,这在当下经济体制的氛围里,您觉得这样的活动其核心价值在哪?

风铃子:其实,许多青年诗人更看重的是参与,参与才会有存在感,他们并不在乎奖金多少或者有无奖金,诗歌是纯洁的,诗人也应该是单纯的。也许他们正是相信所有真正热爱文字,热爱诗歌的人都是单纯的人,所以在仅有不足4000元资金的情况下敢于面向全国发起活动。活动的核心价值就是挖出金子,也就是真正热爱诗歌的纯粹的诗人。当然,这只是我的浅见。

记者:当下是个浮躁的时代。您作为当下青年诗人里的先锋官,您对后来的诗者,尤其是90后的这批诗歌创作者在肩负“诗人”这个称谓时,寄予了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

风铃子:我觉得作为一个诗人,在表达小我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大爱精神。要多写一些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作品。写反映精神原乡的作品。只有社会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记者:“七色花”是以文学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一种尝试,您认为其优势在哪?弊端在哪?

风铃子:任何一种事业在初起阶段都会有优势有弊端,我觉得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年轻人,有思想,有冲劲,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弊端在于太年轻,缺乏经验,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优势充分利用,做到更好!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既然是一种尝试,借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且行且珍惜。

记者:感谢您接受上海文艺网的采访和对公益文学的大力支持。愿幸福与你同在。

风铃子:谢谢!也祝你们的活动顺利,圆满!

风铃子简介:风铃子,原名冯书敏。曾用名冯玲玲。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协会员、商洛诗歌学会理事。喜欢音乐,旅行,钟爱诗歌。2009年习诗,对诗歌怀着敬畏与尊崇,认为诗歌是一种多维动态的极致抵达。2008年至今供职于商洛市广播电视台,现为新闻中心栏目编辑。

图片1.jpg (68.28 KB, 下载次数: 12)

图片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21:1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