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帘卷西风瘦 于 2014-8-7 20:30 编辑
瘦之韵
我一直偏执地喜欢瘦的东西。
你看,梅花便是瘦的好。宋代陈亮有诗云“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朱熹则曰“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可见,瘦梅疏影,暗香浮动,入诗作画,都是极好的。
风,也是瘦的好。比如秋风,丝丝的,凉凉的,卷起帘儿,一如美女纤细的手指,抚得你全身熨帖,舒适。
雨,更是瘦的好。那雨丝,朦朦胧胧的,细长细长的,飘撒着,缠绵着,醉了行人三分意。 倘若,雨中走来一个清瘦的窈窕淑女,披肩长发,撑一把细长柄的瘦花伞儿,走着,走着,便会走到你的心里去了。
月亮,也是瘦的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时的月一定是月牙状的,月光一定是婉约的,朦胧的,恋人们才敢乘着月色出来上演一幕西厢记。
相思呢,更是瘦的好。当你想着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相思太重,重了便相思成灾,影响生活。浅浅的相思,不重,不浓,放心里,如一杯薄
酒,小饮怡情,恰到好处。
描写瘦的诗词更美。“ 槎娅谁惜诗肩瘦”,“今日游谁怜瘦马”,“夕阳晚照留瘦影”。一句句,写尽瘦的风骨和韵味。
由此而想,诗人想必是瘦的居多。马致远应该是瘦的,不然写不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李清照也该是瘦的。思念明诚的她,提一管瘦羊毫,写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就连那帘外的菊花,也沾了清照的伤感,跟着瘦了。
自古美女大多是瘦的。一把细腰,盈盈一握;小小的锁骨,俏俏地现出来;浅浅的锁窝,承满了多少相思的眼波。最为典型的要数赵飞燕,真真是瘦出了境界,竟能在太监的手掌上翩翩起舞。
于是乎,女人大抵都盼着自己瘦下来。恨不得一顿只吃半盏饭,吃过还撅起嘴,懊恼地嘟囔着吃多了;恨不得瘦到细腰如柳,能摇曳万种风情;恨不得瘦到抬眼望人也是怯生生楚楚动人了——瘦成这样,想必爱人便会加倍地怜着疼着爱着吧。
瘦,就这样,让你真切地想拥有它,怜爱它,呵护它。
原来, 瘦,是一种韵味;瘦,是一种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