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出版“春天”真的来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0: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出版“春天”真的来了?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著陈黎、张芬龄 译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6月定价:39.50元

《给孩子的诗》北岛 选编 中信出版社2014年7月定价:30.00元

《黑塞诗选》 【德】赫尔曼·黑塞 著林克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定价:35.00元

《未来是一只灰色海鸥》【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著冯冬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12月定价:58.00元
       据深圳商报2014年09月01日讯(记者 魏沛娜)素来被视为“冰山一角”的诗歌出版,近两年越来越热,俨然已形成一股出版潜流。最近,名为“读首诗再睡觉”的最火文艺微信公众号结集成书为《读首诗再睡觉》,再引轰动。而不久前,楚尘文化出版了涵盖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青年、中年和暮年各个时期代表作的《黑塞诗选》;诗人北岛亲自甄别、挑选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选编诗集《给孩子的诗》……
       这些诗歌出版让“远游的诗神”重新回归,亦引起人们思考:这是否意味着沉寂的诗歌出版市场开始回暖?“繁荣”的诗歌出版背后究竟隐藏哪些问题?当下诗歌受关注的迹象是否为诗歌复兴的表征?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走访了诗歌界、出版界以及参与诗歌活动的相关人士。

       陌生的大诗人: 他们为何“沉默”多年?

       在当时还没成立,所以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出版也不是真正的繁荣。”
       沈浩波则认为,诗歌天生是小众的,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形态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倘若还希望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一本诗集仍能卖到几十万册,那么肯定是非常差的诗人写的,因为它太通俗了。“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通俗文化、流行文化,人们可看的东西很少,文化不成熟,反而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持续状态。我觉得社会在不断地成熟,诗歌本来就是大雅之堂,不可能像电影、电视、网络小说一样通俗流行,不是山野村夫随便能看的。诗歌对于读者是具有非常高要求的。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跟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到80年代了。也可以说,现在的读者是真正想读诗的读者,而不是过去那种没东西读而读诗的读者。”

       出版“毒药”:选择价值,还是选择销量?

       在陈冰看来,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繁荣本是假象。“诗歌作为当时社会上一种时尚潮流,事实上当时很多人并不懂,大家对诗歌的追捧只是追随潮流而已,包括大学诗社的各种诗歌朗诵活动,大概百分之八十的人对诗歌都没感觉。我觉得现在喜欢诗歌的人,倒是经由岁月沉淀下来的真正诗歌爱好者。无论写作还是出版,可能更显底气和沉静。”他说,“尤其是在今天商业经济消费的影响下,人们最终发现还有一种心灵的寄托,比如城市白领从诗歌朗诵中寻到心灵的慰藉。在此情况下,像举办‘诗歌人间’活动,印诗歌小册子,既能推动诗歌进入到大众心目中,又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开拓诗歌市场。”
       楚尘也表示,其实当今诗歌出版确实是“毒药”,因为比较可能面临亏本的风险。“亏本的原因各种各样,除了社会转型,读者纯真流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出版社没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或者很权威的持续形成的品牌。时下诗人作品出版很多都是自费印刷,而印刷质量不过关,诗歌文本质量参差不齐,所以读者对很多诗歌的标准都难以判断。”
       楚尘以美国著名的诺顿出版社为例,阐述出版理念价值对推动诗歌出版的重要性。“诺顿出版社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根基,挖掘具有长远价值的图书,所以能形成有效的出版,比如只要是哪个文库推出一套书,往往就是一种最高的标准。然而我们国内尚没有形成这种出版系统,因为中国出版社跟国外出版社的经营背景和状况完全不一样,社长在任5到8年可能就离开了,他们要追求某种业绩,而诗歌出版是提供不上数字的,这种短期行为经常存在。”楚尘说,“诗歌出版是一个长期经营的事业,我觉得二三十年还算短,因为从选择诗人开始,在作品标准这一方面应该严格把关,随后印刷到推广,都应该是一种健康的持续的生物链关系。”
       不久前,上海世纪文景推出诗歌译丛“沉默的经典”,首批包括20世纪的著名诗人劳伦斯、佩索阿、帕斯捷尔纳克、勒韦尔迪和索雷斯库的诗作。然而,像索雷斯库,是罗马尼亚著名的先锋派诗人,在国外诗坛享有盛名,尽管其诗歌早前在国内已零星见诸国内文学刊物,但一直没有全面收录其作品的诗集在国内面世。而在更早前,由楚尘文化策划的“新陆诗丛”所推出的外国卷,介绍R·S·托马斯、戈特弗里德·贝恩、卡瓦菲斯、艾尔泽·拉斯克-许勒、诺瓦利斯等国外优秀诗人作品,更是获得好评。
       对于不少出色诗人的诗歌作品在国内起伏不定的出版命运,出版人楚尘表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为国内读者出版推荐国外一流的诗人作品。“从读者对诗歌精品的满意反响可以看出,真正的诗歌读者的品位很高,他们对好的诗人、翻译和诗集期待颇高,所以精心做诗歌出版还是极大可能获得读者的青睐。但是,很多诗歌翻译,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以‘新陆诗丛’为例,很多人以为我们在一年之间推出六种,速度极快,其实我们是花了15年时间才完成此事的,所以没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他说,“我们不追求品种的数量,在此过程中,尽力把握每个环节,力求做到极致。我们的计划是要做出公司的出版品牌,推出优秀的诗歌作品,如果能赚钱,或维持平衡,或略有些亏本,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在策划诗歌出版时,楚尘认为,既需要一流的诗人,还要有一流的译者。“只有诗人和译者同时兼属一流水平,我们才会着手进行。倘若好诗没好译者,或者得不到权威公认的译本,我们就放弃工作。毕竟打铁自身不硬时,就会成为笑话。”
       据楚尘透露,目前“新陆诗丛”已销售五千余册,基本能持平,对此结果比较满意。“一种诗集若能卖两三千册挺不错,我们迄今出版大概有一年多时间,已经创造诗界行话了,况且我们没有降,也没有升,一直处于很平稳的销售状态。”他说,“只要是好的诗人,好的译本,一天不可能卖到1万册,因为这些诗集销售是一个很理性的数据,一直是‘长销’的,而非‘畅销’。”

       “读睡”火速蹿红:自媒体能拯救诗歌吗?

       随着微信的热门应用,微信公众账号亦悄悄成为一种别类的自媒体诗歌传播方式。今年8月,在由浦睿文化出品的《读首诗再睡觉》中,除了书中收录古今中外各阶段诗歌名作101首之外,每首诗还搭配了荐诗人或感性或客观的精彩推荐,并且配上了二维码,手机扫描后即可收听语音版的诗歌朗读。所以,这可能也是全球第一本能用手机收听的诗歌书。在一个不读诗的时代,让读诗成为一群人睡前时尚而诗意的生活方式。“读睡”的火速蹿红,吸引了众多媒体和研究 者关注。现在这个平台已经超过40万名订阅者。
       新的传媒科技似乎阻止了古老的文学形式变得更坏。主编之一亢霖对记者说,“读睡”正成为一个诗人、诗歌研究者尤其是普通爱读者读诗、分享的平台。一直说新技术将带来诗歌传播不一样的局面,现在这一切已不再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而是一条确实的道路。
       然而,作为一个自媒体,“读睡”今后该如何发展,要不要走盈利之路?“读首诗再睡觉”创始人范致行坦陈,的确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读睡”面临的挑战也隐含着目前自媒体领域正在思考、讨论的新问题。

       一本书的热销:真繁荣还是假繁荣?

       虽然微博、微信上看到的诗歌传播是一种繁荣的现象,但在楚尘眼中,客观事实还是一如既往——其实诗歌出版的春天从来没有到来。
       “以后的春天我也看不到。可能现在有了微博、微信等现代传播工具,大家整天喜欢在这些平台发诗,让诗歌的曝光率变得跟以前不一样,导致所有人都误以为诗歌出版的春天来了。事实上,出版社现在越来越多,诗歌出版物卖得越来越好,这些说法都是缺少事实依据的。以前的诗歌出版一直如何,目前也是这样。”
       对于开启最近这股诗歌出版潮流的《万物静默如谜》,楚尘认为,这本书的热销只能说是带有一点“奇迹”。“诗集出版总有一两本冒出市场大热,这本卖得好并不等于其他也卖得好,《万物静默如谜》是一个特例而已。”
       楚尘说:“诗歌读者没有形成大众,因为从图书销售数据来看,其实诗歌读者分为好几个层次,一种属于欣赏力很高,他们喜欢经典,但并不经常买,如果这些人都买书的话,那也是很少的数字,还有一批读者属于可能喜欢诗歌但不一定去买。因此,诗歌是小众的,我也百分之百否定诗歌出版回暖这个说法。”
       然而,对于去年屡获诗人大奖的沈浩波而言,从1998年至今,他完成了从诗人到出版人的转型。在他看来,目前的诗歌出版状况比前几年要好很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中国诗人的重要作品在陆续得到出版,第二是引进的国外经典诗人的诗歌也很多,并且规模比较大地进行翻译,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诗歌出版市场还是比较好的。当然,年轻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的诗人出版诗集仍比较困难。”

       民间诗歌活动:最大意义是普及

       除了传统诗歌出版外,通过诗歌朗诵等民间活动推出诗歌似乎成为一种特殊的“出版”传播渠道。就像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除了一系列朗诵活动之外,诗歌节还同步出版发行与会诗人的多语种诗歌手册。此外,深圳本土的“诗歌人间”年度活动启幕后,同时也将受邀诗人的作品装订成诗歌小册子,供读者方便阅读。
       资深媒体人、“诗歌人间”重要参与者陈冰介绍,“诗歌人间”是深圳读书月重点主题活动之一,自2007年开办,一直致力于诗歌的普及与推广。后又于2011年在《深圳特区报》推出“诗歌人间”和“诗话”专版,以每月两期专版的形式介绍诗歌,挖掘推动地方诗歌新秀,为其提供诗歌阵地发表作品。
       在陈冰的印象中,举办第一届“诗歌人间”时,参加者人数并不多,随后往年递增。到了去年,参加者越来越多,场面热闹,一些读者都成为了诗歌阅读的“铁杆粉丝”。
       “诗歌界往往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公众聚集吟唱的场合,而诗歌朗诵作为一种活动形式,一方面会激起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另一方面能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度。比如一般观众通过聆听诗歌作者的朗诵,对诗人作品产生兴趣。我们每年出版‘诗歌人间’的小集子,读者在感兴趣后可以阅读,这又作为一个新的认知起点,可以扩大读者诗歌阅读的视野,增进对诗人诗歌的了解。而在这其中又会产生一种关联,像看到韩东的诗后可能触及到另一位与他相关联的诗人,不觉间这种诗歌的阅读面会逐渐扩大,因此这种形式的诗歌普及和出版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陈冰说。

       诗歌复兴:有必要全民爱诗吗?

       近二十年来,在出版领域中,诗歌远远比小说、散文更受冷落,以至于被贴上了“边缘化”、“出版毒物”等标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繁荣往往令人怀念。那时社会上不仅热衷于写诗和读诗,海子、顾城、舒婷等诗人作品的出版动辄上万册皆不成问题。
       楚尘认为,相比当下,上世纪89年代到90年代初,社会整体处于一种思想解放的氛围中,人们在未受到商业气氛影响下比较单纯,求知欲望比现在强烈得多。“当时的诗歌读物包括翻译诗集,一般能卖5万到10万册,非常正常。图书销量若低于1万册,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那时的文化出版物的确短缺,如今很多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18:5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