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华网)中国诗歌:永恒于喧嚣之中标识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2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永恒于喧嚣之中标识时代


       新华网广州8月25日电(记者陈寂 谈昦玄 梁赛玉)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鲁迅文学奖今年首次为旧体诗授奖,却引来众多争议,再度将诗歌话题抛入大众视野。


       无论诗体新旧,诗歌在中国都曾因经历了“梨花体”“羊羔体”等接连戏谑而颇受质疑。在喧嚣的当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恬淡清雅的画面或不复存,旧体诗也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淡出。在拥有数千年诗歌历史的国度里,人们是否还需要诗歌?诗歌在当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代已经到达了顶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材料都和古代不一样,因为世界变了,我们的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也要改变。”诗人于坚告诉记者。

       于坚表示,诗歌应该保持纯粹性,而这种纯粹性不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遗世独立,而是应该与时代、生命发生深刻的联系。

       日前于坚在广州参加南方国际文学周的“诗歌岛”活动。在一场“中韩诗人对话”开始之前,一名现场保安拿着一本诗集向他索要签名。现场座无虚席,犹有上世纪80年代诗歌热潮的余韵。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艺术集中爆发的黄金时代。诗歌,是所有这些生机勃勃的领域中的“始作俑者”。写诗的人们,守持着物质上的贫困,分享着精神的富有,在全国漫游,把酒诵诗。

       当年“朦胧诗”之后,从海子、西川、王家新、张曙光等形成的精英式“知识分子写作”,到以于坚、韩东、伊沙、杨黎等为代表的民间立场“口语写作”依次登场。到1990年代,以沈浩波为代表的“下半身”流派,到以徐乡愁为代表的“垃圾派”,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闹剧频出,诗人形象与诗歌文本遭遇解构。

       “如果诗歌只是无聊的风花雪月,或者语言修辞的技巧和游戏,只能造成读者的远去。读者对诗人的要求是建筑一个‘精神殿堂’,引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诗人不回答这样的问题,读者离诗远去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认为诗歌和我的生命没有关系了。”于坚说。

       因此,于坚认为,新诗的出现是与中国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变了,大地被摧毁,河流在消亡,新诗的出现是和世界语言的关系改变一道产生的。”

       在诗人王家新看来,人们早已经进入到一个无限多样化的社会,当代诗歌写作也大多是立足于个人经验和感受的写作,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折射出这个时代。

       深圳打工诗人郭金牛诗集《纸上还乡》近日出版。看到郭金牛诗歌英译本的欧洲记者来到深圳采访他,惊讶于底层的劳动生活与高雅的诗歌写作间偌大的落差。郭金牛不以为然,他认为,诗歌作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已经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诗歌首先从个人出发,然后关注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街道或者一个工厂,关注的过程中就关注了整个人类。写一条流水线,可能写的是整个工业,或者工业时代。”郭金牛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自己的诗歌,有故事,有画面感,以细小之物,传递浩大的信息。

       “很多诗人的写作具有真切的现实感,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少年过去后我们再回头看,也许正是这些诗人的写作,甚至是其中的几行诗,会标记着一个时代。”王家新告诉记者。

       王家新认为,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诗歌丛书,比如去年作家出版社就出版了“标准诗丛”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等也竞相出版诗集。而民间资本的热情参与,也推动了近些年诗歌节、诗会的丰富开展,并让诗歌凭借以书代刊的形式不断出版发行。

       诗歌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展使其更加多元。诗歌的读者愿意出门参加一场诗会,更喜欢在微信上关注“为你读诗”“诗歌精选”“读首诗再睡觉”等公共账号,过一种被诗歌滋养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孔子最早将诗歌的社会作用高度概括为“兴观群怨”,就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诗歌可以帮助人先立人,提升人心灵意义上的人格高度,这对中国人的意义重大。”

       张清华认为,诗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我们对诗歌的认识往往是用静态的方式,但是事实上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存在,一个文体,一种艺术形式,有一直在变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永恒存在。”

       “现在社会的讯息看似繁复多样,但它也有一种内在的贫乏,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今人们依然会需要诗歌。诗歌的美、诗歌特有的价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取代的,不用为她担心。”王家新说。

本文来源 新华网新闻中心   2014年08月25日 11:08:05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8/25/c_111221376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9-27 00: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9-27 11:1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5 17: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