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名作欣赏》10月中旬刊 “马启代诗歌欣赏”专辑 [打印本页]

作者: 马启代    时间: 2014-10-23 11:15
标题: 《名作欣赏》10月中旬刊 “马启代诗歌欣赏”专辑
《名作欣赏》2014年10月中旬刊“师生论道”栏目

          “马启代诗歌欣赏”专辑

【推介语】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钱志富博士受邀于《名作欣赏》2013年第9期上进行了一期《师生论道》笔谈,获得广泛好评,他的一些学生如呼振楠等人的名字也被记住了。这一期的《师生论道》也是一个创举。说是创举,是因为,目前,在国内以较年轻的诗人为论道对象还是第一次。这一次,钱志富选取一位经历比较特殊的山东诗人马启代作为论道对象,他指导的学生共有五位,四位本科生,一位研究生,都是宁波大学的,其中邵丽霞和倪真婷是第二次出现在论道现场。应该说,钱志富本人对于诗歌和诗人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之下,他的那些弟子们对诗歌和诗人也表现出惊人的眼光。原因是,他们选取的这几首诗实在是马启代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而且他们对于这些作品的见解也是到位的,深刻的。不多说了,文章发表出来,留给读者去评判吧。但我深愿《名作欣赏》的《师生论道》栏目能继续,钱志富和他的师生团队能继续。

                                                                                                                   (牛殿庆宁波城市学院教授)

  用笔书写正直的诗人

                 ——马启代《我必须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赏析

                         杨方元 邹林芳[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笔者最早见到诗人马启代是在2013年的夏天,那年北上青岛游玩路过济南,有幸拜见了一些诗人,马启代是笔者见过印象深刻的一位。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有着齐鲁大地人的热情、豪爽和真诚。那年的夏天异常炎热,马启代和野雪驾车让笔者领略了传说中的济南夏天。汩汩而出的趵突泉水、透人心脾的茶棚香茶、幽静渺远的小寺庙、接天莲叶的大明湖、湖上的冲舟翱翔……让笔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北方汉子。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因为他骨子里就是一个诗人。

作为一个诗人,马启代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了解他经历的人都知道,他可以说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他从读书时代的文学梦到后来的从商,现在又回到文学上来,这一路走来的辛酸苦楚也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他的不幸就如古今中外的众多诗人一样,需要经历常人无法经历的磨难才能真正成为诗人,正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不知是因为磨难要铸就一个诗人,还是诗人必将经历磨难,谁知道呢?但是作为诗人的马启代终究没有向突如其来的磨难低头,因为他懂得磨难只是一个关卡,当冲破这个关卡后,他就能够自由飞翔。所以,他在一首诗中写到:“我来坐监,是上帝发的福利”。

但是毕竟面对牢狱之灾,每个人的内心是寂寞的、不自由的,乃至诗人聊以慰藉的手上之笔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必须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就是在这种被禁锢的情况下产生的:



   敲打键盘,像弹奏别人的乐谱,总觉得肤浅

一再修葺文字

像暴君杀戮思想,手指在秋风中抖



   两年来,一墙之隔,为了让笔保持正直

   我不让它说话

让墨水闭口,让笔对得起天下



   我只在写诗时用它,以便给汉字应有的尊严

  十指变作朝拜的圣徒

  虔诚地低着头颅,簇拥着它前行



   面对白纸,我就有国土万里,它一步一叩首

   是刀,是良心的钻/

   我必须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



    ——每当阅读新作,笔就刻骨铭心地痛



有人说,诗人是天生的思想家,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是在思想和灵魂隧道中穿越的人,诗人天性就是追求自由。但是,事事往往不能如愿,他们总是在羁绊中,在泥沼里挣扎。在狱中的几年,凭借着巨大的毅力,凭借着对诗的热爱,诗人努力坚持了下来。如果不是因为心中有热爱,就不会有今天的马启代,他在狱中编报纸,开展诗教,但是又有多少程度上是自由的呢?诗歌开头就写出了诗人在不自由情况下的无奈和彷徨,“敲打键盘/像弹奏别人的乐谱/总觉得肤浅”,诗人开门见山, “肤浅”一词点出了他内心的感受,敲打着键盘,就像是在弹奏乐谱,这是多么美妙、惬意的事情,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好,此时的诗人似乎成了贝多芬,成了莫扎特,他要扼住生命的咽喉,但是他弹奏的不是自己的乐谱,他只是一个借代者,别人用他来达到目的罢了,诗人无法在这乐谱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弹奏自己的心声,这乐谱就自然是肤浅乏味的。而此时的诗人是痛苦的,他得“像暴君杀戮思想”那样,把自己的唯一的心声都抹杀掉,看着高墙上的一方天空,鸟儿都是疾驰而过的,谁能寄托诗人内心的情感呢?“手指在秋风中抖”,“秋风”、“抖”等词,不禁让人颤栗,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凉,可不是吗?诗人的内心是悲凉的、苦楚的。

但是这种悲痛的隐忍是值得的,是为了换取更大的胜利,诗人曾说:“我是天性热爱自由的,不是主流话语层面那种被篡改的‘自由’。而且,身越不自由,心愈要自由。毋庸讳言,在不自由的状态下所秉承的自由才是有真义的自由。”“两年来/一墙之隔/为了让笔保持正直/我不让它说话/让墨水闭口/让笔对得起天下”,两年多的牢狱生活,诗人默默承受着思想的禁锢和肉体的限制,他弹奏着别人的乐谱,用无声来抵抗这有声的荒唐,他知道他手中的笔就是利剑,就是宝刀,他相信有剑锋出鞘的那一天,说话时何其容易,但是他要的是发自肺腑之言,是弹奏出那没有瑕疵的乐章,那音乐是多么纯粹、渺远,他只是在蓄势待发。正如他在序文集《为艺术之神布道》的后记里写到的那样,他说:“我只想保持一颗安静、干净的诗心,那怕一段时间我不写诗。”

诗、汉字对于诗人来说是神圣的字眼,诗歌描绘下的是一幅幅人间真善美的图景,鞭策的是假丑恶的现象,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颂”就是用来祭祀时演奏的,可见诗歌从源头开始就是那样神圣、庄严,而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心血汗水的结晶,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当我们写下汉字的每一笔,每一划时,我们当抱着一颗虔敬的心。正如诗人写到的:“我只在写诗时用它/以便给汉字应有的尊严/十指变作朝拜的圣徒/虔诚地低着头颅/簇拥着它前行”,在诗人看来,他的每一个字都是跳跃在字里行间的精灵,他要用手中书写正义、描绘人间美,鞭策假丑恶的笔来写诗,诗人说:“天下文章就在一个‘真’字,当然,‘真’有不同的层次和形式,你要坚持自身的‘本真’,起码,记住别说‘假话’,‘说真话’——特别是在自己的作品中,不然,人道、悲悯都没有,你已经不会思考了!”千做万做学做真人,桑恒昌对马启代的评价说:“他丢掉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守住了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在诗中找回自己,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一直在血脉里生长着。”只有在书写真性情的情况下,汉字才真正有着尊严,它不再成为虚假的摆设,诗人要用圣徒朝拜的礼节,用十指簇拥着它前行,也只有在写诗的时候,诗人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虔诚着低头前行。这是正直的诗人,这是书写正义的汉字,这是真善美的放歌。

“面对白纸/我就有国土万里/它一步一叩首/是刀/是良心的钻/我必须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面对白纸,对诗人来说这恰似万里无疆的国土,他可以在国土上描绘锦绣山河,描绘一幅幅人间奇景,他用手中的笔,用心中的秤砣,用虔诚的心细细描画,这图上的每一笔都是浸渍着诗人的灵魂和思想,即使是用刀,用钻,他也要在这时光隧道中留下正义的声音。诗人是用良心在写作,用智慧在描摹,他一直坚守着,即使脚下荆棘万重,渗着流淌的血,他也必须用手中的笔,在时光的身上刻画出美妙的声音,

那是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是张载笔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诗人最后说,这是他笔在刻骨铭心的痛,这笔又何尝不是心呢?那是心在痛啊!

最后需要说一下的是,历史上有许多因为正直而身陷囹圄的人,比如周文王,比如牛虻和于连,马启代在狱里用他正直的笔写下了美丽的诗篇。

(杨方元,宁波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邹林芳,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 该文受到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钱志富博士的指导)

          “黑暗中的诗人”——马启代

                       邵丽霞 钱志富[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提到诗人,或曰唐代各式才子,一如浪漫洒脱的诗仙李白,一如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或曰近代诗坛大家,一如情系康桥的徐志摩,一如向往春暖花开的海子。诗人,如此遗世独立的一个身份。他们总能在诗作中觅得世界的另一端,来盛放自己内心郁郁葱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诗人的世界是一面明镜,可深思地观望到过去,可直接地观察到现在,亦可憧憬地眺望到未来。然而,诗人皆世人,灵魂再怎么天马行空理想再怎么绮丽终究还是逃脱不了现实的束缚。于是,我很难想象一位人在囹圄的诗人内心承受的煎熬。而现实展示给我的,是一位思想的巨人,他告诉我即使被深埋于地下,也可做“黑暗中的诗人”,他便是当代诗人马启代。正如其诗作《蚯蚓,是地下诗人》中所述:



——蚯蚓,是地下诗人。最懂黑,所以不说话

唱歌,但像元曲或宋词

它让土地穿越身体,如诗人让黑暗穿越灵魂



……所谓精耕细作就是从泥土里打磨词语

它不以柔克刚,只以小搏大



为了躲开人类的挖掘,那些血腥十足的铁爪

它必须把自己向深邃里写



    “蚯蚓,是地下诗人。最懂黑,所以不说话”。把蚯蚓喻为地下诗人是蚯蚓多么诗意的幻化啊!若不是在诗人笔下,恐怕一想起蚯蚓我们便只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湿冷”,“肉麻”,“阴暗”等一系列的词语了。作为耕耘土壤的“大力士”,它在造福庄稼的同时也留下了它在地底下曲折游历后的足迹。那一段段行云流水般的蜿蜒行径不正宛如诗人挥毫之下洋洋洒洒的诗句吗?蚯蚓又是常年生活在黑暗的地底下,那身临其境的黑暗是不言而喻的。蚯蚓不会说话,至少我们从未听过,而作者却为此做了一个诠释,说是因为蚯蚓最懂黑,所以他不说话。此处是倾灌了作者内心多少深重的情感啊!联系那释迦牟尼的拈花一笑,更知道什么叫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因为了解,所以不想多做说明。当一切都已释然,再去抱怨又有何意义,只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

“唱歌,但像元曲或宋词”。刚开始一直没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像元曲或宋词?为什么又是但是?深究之后觉得其实这是作者的又一次无奈的倾诉。歌曲是当人们不知道如何用平素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时而产生的另一表达方式。追溯到歌曲的源头便是《诗经》了。《诗经》是宫廷乐歌及民间歌谣的集成,其中便有表达百姓疾苦的篇章,如《硕鼠》、《伐檀》等。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原因之一便是它们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被人们广为传颂。这便是歌曲本身的魅力。而宋词、元曲都是依字行腔的歌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歌唱者的自由。类比之就渐渐明白了作者的意图。监狱里的言辞受限,使得他不得不将内心的痛苦寄托在诗歌上,用另一种方式化解苦闷,寻得心灵的慰藉。然而即便如此,也是多多隐晦。这其中的压抑难耐让人读了真是揪心!

“它让土地穿越身体,如诗人让黑暗穿越灵魂”。诗人在此句诗中点明了自己设置的意象。巧妙的是,他不说“它的身体穿过土地,如诗人的灵魂穿越黑暗”,而是换了一个参考系,将“蚯蚓的身体”及“诗人的灵魂”定为静态,那么“土地”及“黑暗”自然而然地就“穿越”了。作用就在于这使静态的事物更显清晰,高大了,他们不是被动地挣扎,而是英勇地接受。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应该更能深切地体会到那份镇定、泰然。

“……所谓精耕细作就是从泥土里打磨词语”。诗人有如蚯蚓般的勤恳,蚯蚓又被赋予了诗人身上的隐忍。“从泥土里打磨词语”一句可以反映出诗人笔下的诗句是多么地精益求精!“他一有空便大背唐诗宋词,把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反复研究,自填了70多个词牌的近200首诗词,并写下了‘誓填词篇三千首,敢与古人比高低’的铮铮铁言。”[1]马启代的诗作之路正是用他对诗歌的满腔热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严谨作风铺就而成的。从《太阳雨》到《杂色黄昏》、《苦渡黄昏》,再到《火浴》等一本本诗集的诞生,都无不印证了他那孜孜不倦的赤子之心。

经历过生活的磨练的人们,性子里总会多一份忍耐与深沉。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褪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别了生动活泼无忧无虑的稚趣,携笔开始记录对生活的反思:“……他拿起了笔,把自己的疑惑、愤慨和肝胆倾泄在纸上,把字字如弹句句如剑的诗行填到每一个方格阵中,进行灵与肉的赤搏、进行血与火的拼斗。”因而就能更好地理解“它不以柔克刚,只以小搏大”的缘由了。

诗作的最后一句极富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的内心独白。“为了躲开人类的挖掘,那些血腥十足的铁爪/它必须把自己向深邃里写”。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黑暗,也不是每个人都会习惯黑暗。蚯蚓若不是被生活所迫,躲避敌害,想必它也不会一个劲儿地往黑暗深处钻。因此,当人们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便只能默默地接受它,适应它,习惯它,最终被它牢牢拴住,微笑的背后满是心酸。正如马启代在他的另一首诗中写道:“我只有把根须扎向深处/默默与那些绞绊我的根们握手言欢/拥抱是仇恨的另一种形式/我无法清除它们/更无法哪怕占领一片不毛的砾石/成一株悲壮生存的英雄。”

“马启代的诗风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诗歌的深度模式,境界恢弘、奔放、大气;另一方面他又尊重艺术规律,为内心而写作,‘万物皆备于我’,形成了雄放和婉约递嬗多变的风格。而且在诗歌理论上又有着独到的悟性,是一位‘诗意’地栖居在世俗世界里的艺术探索者。” 诗人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的前期是在光明中看到黑暗,他的后期则是在黑暗中走向光明。人们只有在黑暗的万籁俱寂中才会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诗人虽被现实算计,但又被缪斯女神所眷顾,在黑暗中得到了重生,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再度升华。就像他说:“——我放下手中的书,从眼里揉出几粒历史的沙子/放倒心中一道一道的高墙/是的,我必须先做一个拆墙者/——墨水是黑的,一喝四十多年,我的心却愈加亮了。”人们只有放倒了内心的高墙,才能被和煦的阳光照耀;只有释怀了对现实的积虑,才能被美好的生活拥抱。

(邵丽霞, 宁波大学商学院2012级本科生;钱志富,文学博士,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马启代《写给我儿康康》赏读

  
倪真婷钱志富[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一个普通的冬日

在北温带。一个并不富强的国度

康康/你降生在一个诗人家庭



父亲给予你的空间被书切割

我的爱都排成铅字四处游荡

康康

书架上满满站着父亲的肋骨



赤裸裸来去是生命的本质

一出生你与我便产生了共鸣

儿啊

你每一个皱褶都那么自然

不像我,被阳光揉疼的纹路

一直爬进了心脏



诗是无法卖的

还有灵魂

父亲的良知扎入黄土深层

翻开看

满是地球的血肉



康康,你三百日的苦痛

也许无人知晓

泪都换了奶乳吸吮

这壮举

竟让我感动得热泪双流



儿子就是父亲的脊骨

凌然横亘于世

铮铮作响

有那么多先辈趟成的中国山系

儿啊,面对野嗥与贫穷

你不必害怕



你所属的种族站在世界屋脊

爱与恨都亿万吨重

除非世间停止运动

该负的重量你必须承担

儿啊,清洗你的每一块尿布

我像对待每一个诗句一样认真

我知道

再一个冬天你就长大了

面对纷沉的世界

要敢于去踏平这沟沟坎坎



乍读这篇题目以为这首诗会是一封家书,可通读全诗震撼更多于感动,这并不是一篇普普通通的亲情诗,它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的豪情与壮志,它一扫以往亲情诗的“愁滋味”,将家人间的亲情放大了百万倍,把从对家人的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爱,以博大的手笔来吐露自己的心声。

    诗的开篇就给出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环境,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度正等待着下一代去开发和改造。在这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家庭意味着什么?诗人家庭是那么朴素和微小,但一个诗人的家庭能给予这个新生儿充足的精神食粮。

    身为诗人的父亲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空间,因为房间里摆满了密密集集的书,又是诗人又是父亲的爱只能通过铅字和诗句来表达。想象一下,在一个由书砌成的空间里,充盈着墨香,一丝丝一缕缕的都是父亲的爱。父爱如山,是默然而又厚重的,正如满屋的书一样沉甸甸而又悄无声息,所有的爱都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酝酿着。将书比喻成肋骨,贴切而又有新意,这些书支撑着父亲的身体,架起父亲的血肉。父亲是一个诗人,是以书为生的,没有    书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要坍塌,这些肋骨也象征了诗人倔强不屈的灵魂。

    诗人在多年前曾写下:“我赤裸裸来,必将如那来样归去,我只求在这来去之间痛快地微笑。”新生儿不带一丝羁绊来到人世间,跟随本性的嚎啕哭喊,没有任何虚伪做作。生生呼号皆发自肺腑,让诗人与之共鸣。儿子一出生便是父亲的血肉,父亲的知音。新生儿未曾入世过的皮肤纯洁与天然,“每一个皱褶都那么自然”与诗人自己已入世多年的沧桑和心酸形成鲜明对比。儿子皮肤的皱褶将会随着他的成长而日益平滑,而诗人的皱褶将会被社会打磨得日益坎坷。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饱经沧桑的手怜爱的抚摸着儿子细嫩新鲜的皮肤,儿啊儿啊的呼喊是父亲对儿子珍惜与期待。父亲的皱褶已经爬进了心里,或许已经伤折到灵魂,对这一切,诗人都无能为力,但是还有儿子,儿子是完整的,从零开始的,他是父亲的希望。

    诗与灵魂都是无价的,一个从未愿意出卖自己灵魂的诗人的诗也必定是真挚动人的,灵魂的良知就如树根一样深深扎入黄土,任凭风吹雨打也不愿动摇。诗人秉持一颗赤子之心,字里行间发自肺腑,就如左手握着心脏右手奋笔疾书,除了骨头即是血肉,所谓掏心掏肺,字字句句皆是血泪之音既是如此。

    康康你有百日的痛苦也许无人知晓,三百日胎腹中的寂寞与幽闭,三百日的积蓄和成长,康康就如破土而出前的深埋于地底的种子,必须强忍着黎明前的黑暗,而换来奶乳香甜的奖励。昨日的痛苦定能换来今日的美好,康康脱胎换骨破茧成蝶的壮举,实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康康三百日的痛苦与诗人内心的痛苦挣扎是相似的,康康的痛苦令父亲感同身受,因为诗人亦是在苦痛中挣扎,只不过这种是精神的苦痛,不断的运转、积累与反复,终则酿成质变,得到升华,不得不让人震颤感动。

    儿子是父亲的寄托,不久后他将挑起父亲的重任,接下父亲的使命,并将它一代传承下去,铮铮作响的钢铁般屹立不嵟的脊梁骨,铮铮作响的爱国呼声就如警钟敲打在世人心间,面对那些野嗥与贫穷,你有历代先辈躺成的山系,有他们作为你的依靠,直面苦难不用心慌害怕,为国挺身而出你问心无愧,更何况历代先辈将成为你的盾和矛。诗人以一种战士的心态面对世界,面对荒瘠土地,以战士的勇气抗击现实,不甘于平庸的碌碌无为的人生,康康的诞生注定着他的未来必将披荆斩棘。诗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敢于与困苦和贫穷的现实作斗争,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迎接挫折。

   诗人说:“你所属的种族站在世界屋脊”,这屋脊不仅仅只是物质的屋脊,也是精神的屋脊,是由亿万吨重的爱恨堆砌而成。在康康出生的那一刻起,这亿万吨的重任就要扛到他肩上了。

    这时诗人笔锋一转——“儿啊,清洗你的每一块尿布,我像对待每一个诗句一样认真。”一看似乎会不解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折,但仔细掂量便豁然开朗。清洗儿子的尿布是父亲的责任,是父亲对下一代的爱和用心。父亲对待诗句严谨而认真,因为他要为自己所写的每一个字负责,清洗儿子的尿布也是父亲对下一代的责任感。认真两字可以体现父亲寄予的情感至深,希望之大。康康不只是诗人的儿子,也是祖国的儿子,他是社会的缩影,代表的是整整一代人在下一个世纪在未来将要迎接的挑战。诗人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超前的,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体悟世界,以历史的唯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

    是的最后一节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寄语。康康在冬天诞生,在下一个冬天长大,冬天是一个严酷的季节,让人犹豫不定寸步难行。但就如那句俗语所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康康长大后,诗人也将成为前人,成为山系中的一分子,成为康康的依托,让他站在更高的点上,以更高的视角思考、抗争。

    康康是幸福的,他降生于一个诗人家庭,他继承了诗人铮铮作响的脊骨,他吸入的是充盈着铅字的空气,饮用着铿锵爱国的精神粮食,他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康康不仅仅是诗人的孩子,康康是诗人成为一名血气方刚的中华儿女。血气方刚,这正是这首诗的整体写照。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血气的民族,诗人是有血气的诗人,此间孕育的是有血气的中华儿女。

康康、康康,像是对祖国安康的祝福,像是对下一代的祈愿,更像是“吭吭”作响的勇往直前的踏步声,去踏平那沟沟壑壑。


(倪真婷, 宁波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钱志富,文学博士,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诗的人文关怀

                       ----马启代《候车室,与一位女清洁工的对话》赏读

                      郑秀兰钱志富[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我一眼就能认出这位女清洁工,无神的眼睛里

挂着春天的沙子



她干瘦,焦黄,头发干枯,手指粗糙,木然

一直推着拖把给社会擦拭污垢



“她有残疾的丈夫,或病重的婆婆,还有还有

需要上学吃饭的孩子?……”



或者这些都不是,她每天十二小时以上的劳动

只兑换别人四分之一的钞票



那些叫正式工的人,清闲,光艳,都像管理者

不断把干净的地方反复弄脏



……我知道,多数人的生活经不起一丝风吹草动

酸累麻醉着酸辛



——我不敢多看她一眼,怕她眼里的沙子跑出来

我听到外面的风越来越痛。



    《唐宋诗醇》评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这本是用来品评诗圣杜甫的,但笔者认为用在这里评价马启代先生的这首《候车室,与一位女清洁工的对话》一诗,也是合适的。

    看到第一句诗,心中就已经起了涟漪。“无神的眼睛里,挂着春天的沙子”,这一句诗把女清洁工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般人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苦,通常会写到伛偻的背,斑白的头发或是粗糙的手等,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跳过这些具体的表象,升华到眼睛,直接从女清洁工眼睛里读出她的心酸,而且是“一眼就认出”。沈从文曾说过:“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马启代先生不仅发现了“美”,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他的“人文关怀。”诗人常常具有一双更加敏锐的眼睛和一根更为敏感的神经,可是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有了这些,他只能读出女清洁工眼里的“无神”,还需要有一颗细腻的悲天悯人的心,才能读出“她眼里挂满春天的沙子”。这几样,无疑,马启代先生都是有的。假如没有足够的生活底蕴,没有足够的悲悯情怀,诗人恐怕是没法挖掘和提炼出他们(底层劳动人民)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的,马启代墨水倾吐出来的,是以终极关怀为主题的人性和命运,这是作家的情感,也是作家的道义和使命。

诗的中间部分采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女清洁工和那些正式工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她干瘦,焦黄,头发干枯,手指粗糙,木然。一直推着拖把给社会擦拭污垢”,清洁工做着最卑微也是最高尚的工作,他们是社会的清洁剂,不辞劳苦消除社会污垢。“那些叫正式工的人,清闲,光艳,都像管理者,不断把干净的地方反复弄脏”,也许诗人这样在诗里形容正式工有些偏激,但我们的社会中的确存在着这样一些正式工, 这些高高挂起的正式工可以说是社会的蛀虫,腐蚀着社会的根基。诗人继续写道:“她每天十二小时以上的劳动,只兑换别人四分之一的钞票”,多么地现实,多么地讽刺,所以“多数人的生活经不起一丝风吹草动,酸累麻醉着酸辛”。如此鲜明的对比,针砭时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和对社会底层劳动者深深的同情。这世界不仅底层劳动者眼里挂满了沙子,一些政府官员的眼睛好像也被沙子遮住,看不到社会不公,体恤不到人间疾苦。难道要等到底层劳动人民眼里的沙子聚集成一次沙尘暴,才会让他们醒悟,临时治理?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希望有更多想马启代这样的诗人,希望他们把劳动人民装在心中,希望他们把视角投射在更多社会现实问题上,希望他们写出更多发人深省的诗。也希望更多的政府官员能读到这些诗,能够体恤民苦,时时营造防护林,消除劳动人民眼里疲惫的沙子,让他们眼里充满绿色的希望。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抒胸臆,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马启代这首诗的结尾没有语气词,没有慷慨激昂的感叹句,而是照应开头,以一种沉痛的语调结束全诗。“我不敢多看她一眼,怕她眼里的沙子跑出来。我听到外面的风越来越痛。”这些诗句文字朴素,情真意切,民间疾苦在诗人的笔底掀起了波澜。本诗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诗的结尾就是诗人的“一声沉沉的叹息”,在每个读者的心里哀鸣。人之所以会被某些人某些事深深触动,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触动了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我们才愿意为他们驻足凝思,感慨悲叹。这首诗的效果就体现在给读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外面的风都越来越痛,我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读者,怎么会不感觉越来越痛呢?

什么是“人文关怀”?在诗歌领域,笔者认为就是用“文字”去关怀“人”,就是我们困惑的生命、苍白的灵魂和焦灼的心灵能够得到文字真切的关怀,就是那些身处困顿中的人能够沐浴到文字的温暖。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马启代的文字始终流淌着对人的尊严,自由,个性和幸福的持续关照,充满了透彻的人文关怀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质地是一种悲悯,一种呵护,一种温情,一种拯救。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人文的追求,只有娱乐,只有消费,只有物质欲望,只有功利性的目的,只有实用主义,那么,民族的心灵也将日趋浅薄,我们会丧失我们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我们的心灵中就没有了诗意,我们的思考中就没有了智慧和哲理,我们的民族生命中就没有了灵魂!我们需要马启代这样的诗人,我们需要人文关怀的诗。

(郑秀兰,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2012级本科生;钱志富,文学博士,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 西木    时间: 2014-10-23 13:06
启代兄倡导为良心写作和大墙诗教,诗风独特,值得细心品读和研究——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4-10-23 21:04
有人说,诗人是天生的思想家,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是在思想和灵魂隧道中穿越的人,诗人天性就是追求自由。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0-24 13: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沙非    时间: 2014-10-24 13:45
问好马老师!前来学习!
作者: 沙非    时间: 2014-10-24 13:46
什么是“人文关怀”?在诗歌领域,笔者认为就是用“文字”去关怀“人”,就是我们困惑的生命、苍白的灵魂和焦灼的心灵能够得到文字真切的关怀,就是那些身处困顿中的人能够沐浴到文字的温暖。
作者: 沙非    时间: 2014-10-24 13:47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马启代的文字始终流淌着对人的尊严,自由,个性和幸福的持续关照,充满了透彻的人文关怀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质地是一种悲悯,一种呵护,一种温情,一种拯救。

支持!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4-10-24 15:45
有人说,诗人是天生的思想家,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是在思想和灵魂隧道中穿越的人,诗人天性就是追求自由。但是,事事往往不能如愿,他们总是在羁绊中,在泥沼里挣扎。在狱中的几年,凭借着巨大的毅力,凭借着对诗的热爱,诗人努力坚持了下来。如果不是因为心中有热爱,就不会有今天的马启代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4-10-24 15:45
先亮上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4-10-24 15:45
慢慢拜读,学习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4-10-24 15:50
祝贺马诗人,曾经参加过你的写作培训,也细读过你的诗集(三人诗合集)。能坚持至今,佩服!
作者: 狄芦    时间: 2014-10-24 17:00
直击五千年的尘垢,朴素之中见笔力。一句话:豪华落尽见真淳!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10-26 16:26
有幸结识启代兄,秉烛之时就已感佩诗人的风骨。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