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98|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区文学·读诗》专栏: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1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宫白云 于 2014-12-16 20:58 编辑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专栏: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总第12期)
2014年12月集稿/将刊于《特区文学》2015年第1期

王征珂评荐:张 尹《走路去远方》
方文竹评荐:高旭旺《非常道》
木  叶评荐:吴  忌 《蚂蚁》
马启代评荐:苏雨景《平原落雪》
赵目珍评荐  聂  权 《人间》
阳  村评荐:小格子《写给兰州的一封情书》
杨四平评荐:唐德亮《曲阜》
宫白云评荐:西  棣《已是化雪的年龄》
张无为评荐:安 闯《下午》
周瑟瑟评荐 张清华《偶遇神灵》
盛  敏评荐:纯粹映像《破晓》
脚踢鸟评荐:阿  罗《歉疚是一种说法》

王征珂评荐

王征珂:诗人,诗评家。诗作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等百余种报刊,曾在《诗歌月刊》《诗选刊》《中国诗人》《飞天》《特区文学》等报刊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现居湖北十堰市。


走路去远方

■ 张尹
学学古人吧,走路去远方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不过是
一年的路程

不坐汽车,不被暴雨淹没
不坐船,不被倭寇或高丽人扣押
不坐飞机,不被晚点,更不被突然落下
不坐动车,不被掩埋,回不了家

热了,找棵大树乘凉
下雨了,找个寺庙躲雨
空气不好,走进森林,深呼吸
即使大地突然震动起来,也没有钢筋水泥倒下

学学古人吧,走路去远方
想家了
就在油灯下写封信
报声平安

王征珂:张尹诗歌片论  安宁祈祷者的诗意书写
出生于湖北蕲春的重庆八零后诗人张尹,是一个早慧的、内秀的、颇具沉静气质的青年诗人,在不事张扬中固守着本真写作,自觉拒绝着左右摇摆的书写姿态,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磨练,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方式,渐具了个人的独立面目。张尹的诗歌写作,糅合了诗性的叙述、缓慢的抒情、精练的语言、微妙的感悟和怅惘的格调,缔结了青年才子的潜思默想、悲欢苦乐,笔触指向个人生活空间、日常物事人情、时代精神境况,散解为带有漂泊感、恍惚美、忧伤意味、悲悯情愫、理想主义色彩的短拍长句。
从《散句》系列、《杂碎》系列,到组诗《城市笔记》和《一个人的旅行》等篇章,张尹的许多诗歌中浮现一个“安宁祈祷者”的形象。这个“安宁祈祷者”,喜好凝望安静的白雪、安逸的云朵、安闲的村庄;喜欢亲近安然的流水、安宁的渡口、安好的时光。有的时候,他思绪悠悠,“复古情结”涌上心头,幻想回到某个“理想化”、“诗性化”的朝代,仿佛那个被他“梦幻化”、“唯美化”的朝代,至真和至纯,完整保留着;至善和至美,一切皆安在。俄罗斯诗人吉皮乌斯曾经说过:“所有本真的诗人的所有诗歌——都是祈祷。”青年诗人张尹正是这样一位吟唱“祈祷之歌”的诗人,他的祈祷之歌,源于内心,趋于安宁,归于和谐。
“学学古人吧,走路去远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过是/一年的路程”,“热了,找棵大树乘凉/下雨了,找个寺庙躲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诗风盛行的某个朝代,绿树成荫,天地清静,空气新鲜,民风古朴,人皆爱诗。仿佛那个诗意盎然的朝代,平平仄仄是最美妙的声音,诗人骚客是最可爱的生物;仿佛那个礼遇文人的朝代,没有鸟人满嘴喷粪、大肆丑化诗歌,没有土鳖唾沫横飞、恶意诋毁诗人。那个朝代的诗人骚客,拥抱青山、原野,吸食露水、云烟,抚摸月光、流泉;那个朝代的诗人骚客,譬如李白和杜甫,譬如元稹和白居易,油灯一盏,清风一缕,书信长长,情义绵绵;那个朝代的诗人骚客,千里迢迢,山重水复,相约聚会某地,于是有了元白的把酒言欢、诗词唱和,于是有了李杜的结伴远游,饱览河山。惬意乎?何其惬意也!
“忽忽百龄内,殷殷千虑迫。”世界是蝴蝶舞蹈、飞鸟高飞、白云逍遥的世界,也是苍蝇轰鸣、跳蚤乱跳、泥沙俱下的世界。作为一个“安宁祈祷者”的青年歌者张尹,讷于滔滔的言辞,敏于细细的观察,长于深深的思考。他痛心于“安宁境况”的逐渐丧失:“一片静,已离去/一片声音,轻浮,躁动/……占据了我的生活”;他揪心于“势利小人”的扶摇直上:有人越来越圆滑,越奸邪,“消退成一个市井混混”,热衷于占山头,圈地盘,竖旗子,打棍子;他焚心于“丑陋事物”的得意忘形:“高压线上的小丑”,以天王老子地王爷自居,以熟练玩弄“厚黑术”为长技,以抬高自己、打击异己、矮化他人为能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污损他人。他忧心于“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家乡的土地干裂,秧苗们快要渴死,雾霾弥漫的城市,满大街流行口罩。
难能可贵的是,在“安宁祈祷者”张尹的诗意世界里,不因“噪音扰耳”而万念俱灰,不因“小丑横行”而万般皆黑,不因“孽障作乱”而万物皆恶,不因“灰尘扑面”而万有皆无。他用诗篇一次次祈祷着,固守着心灵的净地,获取了精神的力量,强大了本真的自我。他相信“窗外的静谧”不会彻底消散踪影,静美还在,纯洁还在,安宁还在,“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他相信真诚不会混于虚假,良善不会败于邪恶,美好不会输于丑陋,它们会“持续着,不曾消退,如同一个/固执的孩子”,诗人都是满脑子装满了理想的固执的孩子;他相信词语的和弦、心志的力道、人格的光芒,“那些厌恶的事物终究会走的。/我们都是乡音的收集者”,彼此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相互爱护,相互取暖。
是的,志存高远、品质高洁、心无污垢的诗人,是一群特别的“收集者”,收集美,收集爱,收集梦想,收集清亮的鸟鸣、清新的原野、清澈的溪泉……既然我们殷殷憧憬诗意生活,我们就要竭尽一生,不断寻找、不懈发现、不停创造:寻找安在的自然风景,发现安美的心灵依靠,创造安魂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身上披着清爽的和风,心里藏着清灵的白玉,眼里含着清凉的泉水,嘴里念着清净的诗句,“指着那片白云,说:如果我们现在/在那片云端,那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看/天下所有的鸟”。不舍不弃这份骨子里的理想色彩和浪漫情怀,诗歌将因之增添心灵的光辉,而诗人抛弃诗歌中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精神,如王干先生所云:“与其说是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不如说是对世俗观念的巧妙认同。”

方文竹评荐

方文竹:1961年生。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著有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等各类著作19部。现居安徽宣城。


非常道
■ 高旭旺

从前
我总是这样做
人叫
开门
狗叫
关门

现在
我总是这样做
人叫
关门
狗叫
开门

方文竹评荐:从存在论到道理的延伸
全诗直白、直接,精短范儿,剔肉留骨,张力饱满,一切都在背后做功,言外藏意。第一节“从前”的“人叫∕开门∕狗叫∕关门”,生活的常态常道。“现在”不同了:“人叫∕关门∕狗叫∕开门”——现代生活的荒诞感,似乎生活的非常态,非常道出现了,折射出世态炎凉、时代变化的真实场景。其中暗含对世风日下、物化策略和欲望叙事的批判则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性质疑的个人立场。而人的情感与动物的比拟则更具震撼效果。横亘于人、狗之“关门”与“开门”变化中间的是时间、岁月,感受和思索多多,于是作品获得了存在论的意义。由“存在论”我想到,这首诗的意义主要不在于以上分析的这些,而在题曰“非常道”来了一个轻微的扭转。“非常道”不仅是不正常的道理,而且是无法言说的道理,离诗的筋骨不远了,从而实现由观生活到悟理的延伸、加深。其实,“非常道”其实还是“常道”,是矛盾对方的回复,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合一状态。我还注意到诗作设置的“道”具——“门”(“人”“狗”只是表演)的意象化本身具有深层次之“理”的把持。这样,“非常道”就有了“道理”的内含。

主持人评语:
高旭旺的诗好,评亦好!诗与题两层意思都读出来了。赞一个。
徐敬亚2014-12-12

木叶评荐

木  叶,1970年生,本名王永华,诗人,文学硕士。著有诗集《流水中发亮的简单心情》、《在铁锚厂》等。现居合肥,《诗歌月刊》编辑。


蚂蚁
                           ■吴忌

要踩死一只蚂蚁吗  如果有人
总是气愤  请抬起脚
请穿上硬底的鞋
请踩下去的姿势优美一些

一只蚂蚁  还有一只蚂蚁  都很小
但蚂蚁的呼吸是真实的  也可能是
纳米时代的巨兽  会硌着人柔软的脚趾
更多的人  外星人  会看见残忍

与一只蚂蚁为敌  如果有人
需要快感  弥补自尊
蚂蚁们住在泥土之下  在黑夜
蚂蚁们从人声鼎沸之中  逃逸我听鹊巢说  鹊死了我怎么不死

木叶:人声鼎沸之下的“蚁声”
我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的“呼吸是真实的”。
全诗十二句,分为三节,每节四句,建行整饬。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形式呢?我以为这一种律动,源于诗人板严、滞重的压模,源于“蚂蚁”发自草根之下、地平线以上的慨叹。“蚂蚁”的喻象复杂难言,但我更愿意将其体认为“沉默”或竟至“哑默”无言的大多数,而不仅仅是其中“孤高”、“瘦峭”的或一只。面对诗中的叙述者,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人”“总是气愤”、“需要快感、弥补自尊”呢?“人”难道就是如此脆弱、自恋的一种动物吗?
“残忍”是被“人”制造出来的。诗人的悲悯告诉我们:“一只蚂蚁”,“还有一只蚂蚁”,它们“都很小”,但“呼吸是真实的”,而且如果时光翻转,在幽暝而不可计量的“纳米时代”,它们也可能是“巨兽”,“会硌着人柔软的脚趾”。于是,让“人”瞠目结舌的“荒诞”的一幕——“外星人”看见了“残忍”——展现在我们面前。可外星“人”会是些谁呢?
面对“想象”,诗人到底不够“从容”。拉长的句式中,我仍然能感觉到一种“撕裂”的“急促”,虽然在被消泯的“抒情”背后,叙述者试图用“不动声色”来维护这首诗整体上结构的“凝定”。但这到底不是“蚁声”,而是真实的“人声”,是或一“人”对“蚂蚁”的一种同“情”,或“蚂蚁”对众“人”的一种解“构”。
“住在泥土之下的”“蚂蚁”,“在黑夜”,“从人声鼎沸之中”“逃逸”。它能够逃逸到哪里去呢?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了顾城的一句话:“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只是,假如这“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人”被另外一些“人”踩踏,该得是怎样的一种“大悲伤”。

马启代评荐

马启代:1966年生,诗人、诗评家,“为良心写作”的倡导者,“长河文丛”主编,自由撰稿人。


平原落雪
■苏雨景

若大的尘世
万物寂静 人畜安祥
众神款款 仪式如此盛大
她们侧身走过的样子
恰是一片雪花飘落的优雅
一些声音 若隐若现
先是一株小草内心的颤抖
接着是大地根部细密的狂欢

马启代:纯净的孤独与超拔的辽阔
泉城的女诗人各有绝美的色彩,如寒烟、如宇向、如路也……。作为稍后出现的女诗人,苏雨景先在本系统红遍全国,继而以“现代李清照”的姿态亮相诗坛,大家亲切地称她为“苏小妹”,而她的诗句细腻和鲜活里冲荡着狭义和孤绝,一出场就亮了不少人的眼睛。我很欣喜地关注着她的变化,这首《平原落雪》或许是她漫漫诗路的一个逗号。
诗人写到:“若大的尘世/万物寂静 人畜安祥”,这是洞悉者的大化之音;“众神款款 仪式如此盛大/她们侧身走过的样子/恰是一片雪花飘落的优雅”,这是虚写,也是实写,不是说的物象,而是描摹的心象,这要靠灵视;“一些声音 若隐若现”,由静到动,诗人开启了灵觉;“是一株小草内心的颤抖/接着是大地根部细密的狂欢”,至此戛然而止,实虚相融,内外相合,直抵心灵深处和精神底层,完成了一次诗美的历险。或许会有人质疑,这首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只要我们尚活在沙砾遍地的人世,只要我们身体和灵魂上还有风尘。
我常说,诗人必须的两点,一是纯净的心,二是与生俱来的孤独。苏雨景不但内在地具备了这一切。她的孤独,纯净,且生机勃勃。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独自呼吸又天然契合,在诗、画与音乐之间形成了人类经验的能量场域。这在她以前的作品中尽管有蛛丝马迹,但很少看到如此浑然天成的抒写。
节制,或许是一个诗人写到一定程度必然经历的门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首诗是一声爆破而不是飞翔,我们所能看到的远方是循声而去的,而不是跟随词语的翅膀。但藉此考验一个诗人的是内心安静的定力。苏雨景的安静不是装出来的,她的安静饱含着爆破声,因其声音宏大而愈显沉静。所以我把它看做具有人性关照向度的神性独白。
好诗不仅靠眼睛看得出来,还能靠嗅觉闻得出来,甚至靠超验的感觉被其气场俘虏或发生交流。《平原落雪》所散发、汇聚的是一股真实的生命之气,不乏“人杰”“鬼雄”的精神气流,因其纯净和孤独而显示出超拔和辽阔。这是她生命修为、诗学训练的结果。正如我们不可否认的,真正的诗歌是活出来的。诚哉斯言!

赵目珍评荐

赵目珍:曾用笔名北残,1981年生,山东郓城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诗人,兼事诗歌批评。选编有《80后朦胧诗选》,著有诗集《外物》等。现任职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间

■ 聂权
太阳竟能这么大,这么白,几近平行地
放出了我能看到的灿烂人间
远处的楼群、近处的朦胧小巷、草木
各种姿式的人们和奔跑的小狗
都在它的混沌怀中,涌出

日涌人间流
看不见的  黏稠的人生的平凡与悲欢
正回旋、涌动
一如往日。一定有一位老人
正在小巷中起身,离开尘世
在他隔壁,一个面容还丑的婴儿
呱呱坠地。一定有一个修鞋匠
落日中紧闭着如灰布衣裳的嘴唇
挑着担子走回
一定有屠夫早已幡然悔悟,低声长叹
却因自己是父亲
卸不下那风尘,扔不掉那屠刀

赵目珍:“日常性”和“去诗意化”
聂权是一个一直在探寻诗歌本质的人。他说,作诗无定法,无论哪一种方向的写作,都可能抵达诗歌的高峰。然而,一定有一个类型的作品,最接近诗歌的本质。为此,这里挑选出他的《人间》,于此或可见出他对诗歌的追求。
《人间》是一个异常宏大的题目。对于任何一个写作的人,面对如此巨大的诗性空间都不大容易着手。与常见的“祖国”、“人民”这类带有政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题材相比,“人间”似乎有些取巧,显得比较中性。但内容的处理,却表现出它乃是关涉到“人”和“人性”的文学。从写作的角度而言,这首诗主要采取了日常化处理和去诗意的表现方式。“人间”既然秉持“中性”,则日复一日的平淡最足以为其提供叙述的空间;然而,这空间是如此地巨大,以致于诗人不得不缩小他的视域范围,最终将目光聚焦到那些“看不见的 粘稠的人生的平凡与悲欢”上面。然而,具体化中的“老人”、“婴儿”、“修鞋匠”和“屠夫”,他们的“涌动”则完全打破了诗人所谓“灿烂人间”的诗意。这仿佛是一种有意的龃龉和背离,而反讽却恰好充盈其间。
其实“去诗意化”(即所谓“人间”并非完全“灿烂”)正显示出了诗人的对诗歌本质的部分性追求。诗人虽然说“探寻的路程还长,但诗歌的本质里一定会包含一些词和词组:诗与歌、真实、法自然、原初的情感、尊重——人性。”(《寺院,与诗歌》)这些词和词组所展现的“意义”,除了“诗与歌”不能坐实之外,其他的都从《人间》里流露出来了。


阳村评荐

阳  村:1965年生。诗人。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报告文学集《桂冠与荆棘》等。现居合肥。


写给兰州的一封情书

■小格子

(1)
拉市海就在我的旁边
大理不远
古城不远
我在地图上眼瞅着它们

它们
那些离我不远的地方都离你好远啊

(2)
玉龙雪山上的雪有什么好看的
我在雪地里长大
不用买小瓶的氧气非要上去那么高的地方呼吸

一个朋友都没有
云贵高原上望不见黄土无边

(3)
这边的池塘和水沟都超大
譬如洱海
譬如金沙江

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去过
有什么遗憾的呢

我从大西北来到西南
从秋天到冬天

中山桥最美

阳村:怀乡诗的新意和高度
这首诗很简单:作者在异地——“西南”的丽江,思念家乡——“大西北”的兰州,于是写了这封“情书”。这首诗又不简单:因为它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它没有情书常见的思念语言,通篇几乎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不是用“书”而是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平静,甚至很冷,却有着打动人的力量。
诗分三个小节,每节都有出彩之处,如:第一节的句子“那些离我不远的地方都离你好远啊”(不直接写自己离开家乡很远);第二节通过对比的手法写“雪”,用玉龙雪山衬托出家乡之美;第三节的第一段用“池塘和水沟”来形容名闻遐迩的洱海和金沙江,就不仅仅是在衬托家乡,更表现出作者一种超然、坦然的人生态度:“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去过/有什么遗憾的呢”;诗的最后一句“中山桥最美”看似突兀,其实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看看兰州中山桥的历史:1、中山桥原名兰州黄河铁桥,由美国和德国工程师设计建造,光绪年建成,今天仍在使用,与当今某些被车辆压塌或鞭炮震塌的桥梁,形成鲜明对比;2、这座桥1928年改名,是为了纪念推翻专制的孙中山。
整诗正是通过作者的独特感受和这些出彩之处,以及严密的内在结构,而把传统的怀乡诗写出了新意和高度。

杨四平评荐

杨四平:1968生,批评家,教授。著有《跨文化的对话与想象》、《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 等1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并获优秀结项。现居安徽芜湖。


曲阜
■唐德亮

只有一种颜色: 冷
有一种声音: 治民
只有一种尊严:少数人站立
更多人下跪
一些人有名有姓
一些人有姓无名
死灵魂自由出没
腐植土再造神奇
一只春秋时代的丧家犬
披上了迷幻的外衣
无数自称独立特行的猪
庆幸找到了自己的
显 赫 位 置

杨四平:如何传统,怎样现代?
在流俗喧嚣面前,诗歌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这首《曲阜》的确称得上是刀尖上的舞蹈。大有众人皆“昏”,唯我独醒的气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道德滑坡,人文精神萎缩,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有的人一味将其归咎于儒家思想的缺失,因而力主重新抬出孔老夫子,重蹈五四前宗法制度的覆辙。把一个反思现代与继承传统的问题悄悄地置换成一个“复古”和“宗经”的问题。如此以来,这些所谓的“卫道者”一夜之间仿佛找到了靠山,拾回了衣钵,取到了“真经”,成了21世纪的新圣人。它的确给不明是非的世人以迷幻。其荒唐与危害不得不引起人们警惕。诗人从一个很小的切口,切中了我们这个不知何为传统、何为现代的混沌时代的病灶。由此可以诗人通透的识力与巧妙的表现力。

宫白云评荐
宫白云:1970年生。诗人。著有诗集《黑白纪》。现居辽宁丹东。


已是化雪的年龄
■  西棣
  
  已是化雪的年龄
  还走不到高处
  太阳白白浪费了
  
  低处让出高处
  也让出低处
  低处,已无处可去
  
  在地上铺开大地
  用来自天上的黑建立屋顶
  用萤火虫的屁股引导它眼前的路
  
  去十月的麦田里,寻找
  父亲的遗迹
  坚信那是全部种子死亡的艺术
  
  做河,在死人的身上
  默默地流动
  流,也是白流
  
  花只开一季
  雨却终生在下
  挡也挡不住,这就是命运
  
  其实,我每一天都在死去
  为的是让从未死过的人
  去追,追他们追不上的落叶
  
宫白云:在黑暗中追赶绝望的路
在我的印象里,西棣是一个内心充满风景与风暴的诗人,精神气场超极强大,特别具有狠劲,对自己,对情感,对现实,对命运,对诗歌都有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狠劲,显示出惊人的纵深感与超越性。独步的隐喻与稳准狠的警句是他诗歌最奇绝的地方,他似乎很轻易地就能把深遂的透彻与丰富的诗性品质粘合在了一体,就像这首《已是化雪的年龄》,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更为我们提供了对绝望命运和对生命辜负的共振磁场,其震荡与灼烧甚至是窒息之感仿佛一抬头就可以嗅到。从一开始看到这首诗的诗题的着迷,到整个阅读的沉入,已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完全的理解,当然,这样的理解完全是个人化的。帕斯说“每一个读者都是另一个诗人,每一首诗都是另一首诗。”这首诗在我看来就是对命运辜负的一种直接焊接。“太阳白白浪费了”,多么深刻的隐喻,不仅惊世骇俗而且简直像神喻一样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想想看。太阳的意象有多大,有多辉煌?而它竟被“浪费”了,这是多大的绝望?人到中年,依然“还走不到高处”,就连“低处,已无处可去”,如此的困境揭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现实?在诗里,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去揭示,而是在涵义与涵义的空寂之间去寻找联系地带,“用来自天上的黑建立”黑,承受黑,以萤火虫微茫的光亮去对抗黑,以“寻找/父亲的遗迹/坚信那是全部种子死亡的艺术”来抵挡内心绝望的狂飙。生命处于徒劳无尽的辜负之中——“做河,在死人的身上/默默地流动/流,也是白流”。其实诗歌的力量并不在于诗人怎样去处理或是阐述事件或主题的重大与重要上,它就在诗人这种水到渠成的语言运用之中,其中的撕裂感与穿刺感自然而然而来,这就是诗人高超的语言摧毁力,更妙绝的还在结尾:“其实,我每一天都在死去/为的是让从未死过的人/去追,追他们追不上的落叶”,这已不是命运与绝望的问题,而是一种苦行或者说修行,是在黑暗中追赶绝望的路,至此诗人所有的对抗,挣扎,摧毁都有了对应:那就是对这个人世无比仇恨的热爱。

主持人评语:
西棣的这首《已是化雪的年龄》写得苍凉、沉郁!相当重!
评荐人夸得都对都好。只是我感到第4节有些不对劲。“去十月的麦田里,寻找/父亲的遗迹/坚信那是全部种子死亡的艺术”——“遗迹”用得太文化。“艺术”这个词的味道尤其不对,玄。如果竭力排除文化腔,全部使用日常用语,诗会更一致、更有力道。
对于评荐,能挑点毛病也应该。
徐敬亚2014-12-12

张无为评荐

张无为:1960年生,赤峰学院教授,赤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有诗集《缪斯O点值》,专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新论》,主编《大学语文》及与人合著凡11部。


下午
■安闯

整个下午都是寂静
岁月响起了许多声音但
没有被我听见
一本书现在传递到我手中
有时我抬起头,直视着
窗外那足以使人盲目的太阳
它同时悬挂在我们的视线里
这遥远的距离并不能
改变光线的温暖,以及灼热
但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在下午的房间里我感到了
自己的模糊......
岁月即将这样消解我
我会是同样一个中心
但把我围拢的却不只是寂静
我的面目最后变成什么样子
都不会有人怀疑
那么,未来的日子将会怎样
所有曾被记忆过的土地上
每个人都在太阳的注视下
度过了一生

张无为:对习惯物象的超越性观照
本诗读后让我惊呆了,精神似有被打倒的感觉。因为安闯作为90后大学生,不仅诗感觉个性明显,智性及深度也独到难得。可以说,太阳包括阳光是中最常见的诗歌意象之一。在文明早期,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日出而作”是支配人的习惯;“日光月华”是人生存的必要依托;但也有夸父逐日、“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等排斥的声音。旭日东升与夕阳残照各自引发出丰富多彩的意境。现代文明使太阳对人的直接影响逐渐缩水,但其影响惯性在文化传承中依旧,甚至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某种精神的诗意专利,这当然极不正常,之后才又多彩多姿。而《下午》对阳光如此老成的感悟出自青年之手,令人惊喜。
全诗在阳光与“我”之间呈现出多个层次与变化,节奏把控自然有制。作者起笔为情感奠定基调,开阔而节制;接下来是正面写太阳与“我”:窗外的太阳“足以使人盲目”是第一次变化;“遥远的距离并不能/改变光线的温暖,以及灼热/但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从“盲目”到改变“想法”,这是第二次升格;而“在下午的房间里我感到了/自己的模糊......”是阳光第三次冲击,“模糊”又是继“想法”被改变之后的递进环节,势在必然。进而作者对下一步结果展开推想:“我的面目最后变成什么样子/都不会有人怀疑”。以上四个层进,从揭示主体被控到主体失灵,再到主体消弭,直到主体被彻底改变并且没人怀疑,可谓层次鲜明,水到渠成,太阳的独异特征亦跃然纸上。结尾“每个人都在太阳的注视下/度过了一生”,则进而揭示出所有生命主体均难以“我行我素”而又无奈挣脱的共性群体效应,当然, “注视”又有敞开的意味,预留出事在人为的可能性。从起笔到结句,情感貌似平静发展,推进自然,实则冷抒情般包含了自我主体迷失的痛感与无奈,令人不得不进入体验与玩味。
该诗当然也在解构传统,既有古代传统,也有现代传统。如果说,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是一代人主体失落多年之后的难得回归,并且其悲壮姿态令人震撼,那么,在《下午》中,生命主体再一次失落,不仅无一幸免,而且任谁也无能为力。芒克是针对庞大意识形态的批判,安闯则是现代人感受到的更为深广的生命况味,这是对“宇宙的精华”的终极性悲悯,令人扼腕。

周瑟瑟评荐

周瑟瑟:1968年生。诗人,小说家,导演。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诗选》,长篇小说《暧昧大街》等14部。现居北京。


偶遇神灵
■张清华

在一万米高空
他飞得平稳,沉着
动作优于一只蝙蝠
视野高阔  犹如一只年迈的鹰隼
在长颈鹿和望远镜都无法抵达的
高度  他与我乘坐的机器并驾齐驱

啊嗬——
那时我看到一幅奇异的图景
在玫瑰的、古铜色的大海
有人用翅膀划水
有人用衣袖翱翔
用手势和眼神交谈
耳边响起呼啸而过的风声

哦  玫瑰的黄昏
孤独的黄昏突然来临
他折返翅膀向下方飞去
我忽然感到一阵眩晕
离开一万米的晴空
我丢失了不知所踪的神灵

周瑟瑟:人类的诗歌飞向未知的时间之黑洞
刚刚看过电影《星际穿越》,再读这首《偶遇神灵》,突然找到了比导演诺兰更加贴近我们心灵的中国诗人的感受,原来我们的现代诗人也曾有过这种体验――“我丢失了不知所踪的神灵”。
张清华先生是一位评论家,但他的诗写得也很好,显示出他独特的诗歌经验与写作才华,只是诗歌隐匿于他的评论之后罢了。我查了一下,他发诗用的名字是“华清”,与他好像形成两个人了。评论家诗人在当下为数不少,诗人与评论家的共生状态或许更能体现评论家写作的严谨态度,让读者更加相信职业评论家的内部感受。
具体到这首诗,这种“星际穿越”的“偶遇”被诗人写得极为逼真,进入诗的“一万米高空”的事件叙述,我才发现这样的“偶遇”事件来自于诗人与宇宙的一次对话。张清华的飞翔让现代诗置身于未知的“黑洞”之中,读这首诗,我想到了人类自从有了诗,我们便开始了对诗歌“黑洞理论”一样的探索,我们何时能够进入现代性的“第五维空间”?未知最让人向往。
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一幅奇异的图景”:“在玫瑰的、古铜色的大海/有人用翅膀划水/有人用衣袖翱翔 /用手势和眼神交谈/耳边响起呼啸而过的风声”,未知原来是这样具体,《星际穿越》的图景此前我们的诗人早已捕捉到了。
狄兰·托马斯的诗在电影中成了人类最有力的声音:“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张清华诗歌的未来意识同样让我震惊,如果诺兰要拍《星际穿越》2时可以用此诗一试。
人类的命运或许只能以“偶遇“来解释,在未知的“黑洞”面前,但张清华却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偶遇”图景。在神秘的事件面前,这首诗却一点也不神秘,相反,诗人写得自然顺畅,没有预设任何的阅读阻碍,读它让我相信了诗歌事件的真实,并且把我拉回到在高空飞行时所见到的云霞,但这样的诗歌“偶遇”只属于张清华或叫做“华清”的那个诗人,那是他独到的诗歌体验。
不过,关于诗中的“神灵”却属于整个人类。诗人最后写道:“孤独的黄昏突然来临/他折返翅膀向下方飞去/我忽然感到一阵眩晕/离开一万米的晴空/我丢失了不知所踪的神灵”,与狄兰·托马斯一样的悲壮,在宇宙面前,人类的诗歌飞向未知的时间之黑洞,但人类启蒙精神的光芒照亮了诗人的面容。
眩晕――一次诗歌高空飞行的体验。

盛敏评荐
盛敏:1963年生。批评家。著有《盛敏评论随笔选》。现居安徽宣城。

   
                破晓
                                                               ■纯粹映像

鸡累了
周扒皮悄悄张口
叫声,充满后现代的穿透性
长工们醒了,传说没醒
还是那个惯性
吃饭像生活的急刹车
鸡不相信爱情,只相信蛋,相信蛋炒饭
故事如有雷同,一定对号入座
鸡真的累了
世上本没有鸡
做鸡的多了,也改变不了蛋的命运
生就盔甲的孩子
往往惧怕光明的猛虎

盛 敏:追问惯性的结局
我们遇到一个难题一般都考虑到它的直线走向,很少去反问它的出处究竟与走向有何差距?这首诗就是现实中悖理的一个提示——吃饭问题与爱情问题,它们都是生存问题,谈不上崇高与说教却证明了生存的真实性,因为更多的生存现实仍是在坚实的土地上穿透我们虚幻的理想。生存“往往惧怕光明的猛虎”,我理解这只猛虎是清醒的现实猛虎,惯性上说它要吃人、饥肠辘辘。在“鸡”的生存流程里“鸡蛋”一定是它最后的结晶,一种生产、交合后的结晶,这里改变不了蛋最后的命运,因为它不是爱情的结果,它恍如是爱情交易后的产品。本诗用反讽的技法把断片似的映像呈现出来,商业扭曲了原本成为固定映像的某些纯粹的东西,比喻说周扒皮、比喻说那个“鸡”醒后的疲倦或者这个故事最初出来的语境。

脚踢鸟评荐
脚踢鸟:诗人。批评家。教授。


歉疚是一种说法

■阿罗

秋风歉疚,秋风就凉了
枫叶歉疚,枫叶就红了

月亮歉疚,云彩一出来它就躲了
云彩歉疚,旷野就变清晰了

石桥歉疚,桥就为一个女人弯了
我歉疚,桥下的蟋蟀叫了整整一夜

脚踢鸟:阿罗写得巧妙悲壮又狡猾
2013年秋去台州,收获之一是遇见了阿罗。我当时曾兴奋地说:阿罗是一位具有天才倾向的诗人。
面对这个诗题,我想了很久。歉疚,是一种含义相当浓深的情感。一个人既自责,又惭愧,既亏欠,又懊悔。我不知道阿罗怎样选中了它。而正是这样一个冷僻的词,领率和成就了这首诗。
1、巧妙。
阿罗一连使用了6个“歉疚”,对应了6种景物:秋风。枫叶。云彩。旷野。石桥。蟋蟀。6个连续的因果关系,一环扣一环,连续因果关系的后面,悄悄走出了一个略带凄美的爱情故事。
2、悲壮。
试想:在落满红叶的瑟瑟秋风中,一个内心充满歉疚的男人,整整一个夜晚,独自站立在旷野之中,天上是躲躲藏藏的月亮和云彩,身旁是弯曲的石桥与鸣叫的蟋蟀……
一座桥,由于一个女人而弯曲——这就是全部的爱情答案。弯了的,不是桥,而是那个男人。在桥下叫了整整一夜的,不是蟋蟀,而是他的心。
3、狡猾。
然而,也不一定啊。诗人不甘心就这样以“疚心郎”的方式定型。
阿罗在题目上玩了个小把戏。《歉疚是一种说法》,似乎泄露了一个狡猾的秘密。什么歉疚不歉疚,在男人与女人的爱情游戏中,歉疚嘛,仅仅是一种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16 1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6 20:27 | 只看该作者
慢慢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17 20:33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17 20:38 | 只看该作者

乡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17 20:48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学习,问好各位老师,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17 20:55 | 只看该作者
晚上会去,好好读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17 21:08 | 只看该作者

哇 O(∩_∩)O谢谢  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17 21:16 | 只看该作者
将刊于《特区文学》2015年第1期-------------荣幸。开年之作哈。
来学习,有收获。还要学习多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17 22:12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00:3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