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0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几首男诗人近期诗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对诗人的称谓问题,诗人似乎特指男诗人,而只对女性才称为女诗人。看来男权社会构建的认知途径,并非基于社会道德认知范畴,而是基于男性主宰意识。母系氏族何时翻盘,另当别论。
       人人都说,男子诗诗写大气雄浑,右脑思维发达,理性、逻辑性强,而感性经验欠缺,有此看法的读者,当你浏览完下列几首现代诗,亦或后现代诗作之后,我想你们将动摇深埋于心固有的看法,不是吗?
       疑惑?那就
       请你们点上一支烟,或是冲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女士们卸完装扮,坐下来慢慢品味他们的新作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过木兰湖
  作者:沪上敦腾
  
  九月的沉寂都装在碧波浩荡的湖光山色中
  不漏掉一根针,一尾鱼
  一只啼鸣的画眉所歌咏的全部事物
  
  我也是被讴歌的一部分
  在我的视野和经验之外,喑藏另一套山河
  另一个朝代的诗人,也被清风吹拂的树影拍打,抚摸
  
  生者和死者在此相聚,将智慧的预案提交旷野
  毎一座山峦都似曾相识,含情脉脉
  这分明是时间遭遇了空间,瞬间呈现了永恒
  
  在苦难与壮美的宽阔地带,莺飞草长
  生死契合,神秘轮回。一件旧容器,几个新人物
  天才至中晩年走向博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fbe720102v7m9.html



   【荐读.简评】

       有很少一部分诗人,具有利用语言造景的能力,更少的人在以文字造景的基础上“造境”,就需要写诗之人具有一定的敏锐的艺术触觉与文字修辞的感知力。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季节的征候所引起的某种精神上的锲合,意识的宣泄,传递到读者的手里,就不再是文字本身所
吸附的意义所能涵盖,于是,由诗人基于灵感推动的语言,塑形为一件件可供读者辨识的有机体成为可能。沪上敦鹰的近期诗作就侵染有上述的有关诗性思维的观点和揣测。
       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诗写作中的中年写作特征被高蹈兴起的网络时空给逐渐消解着,泛化的诗歌现象尤为严重,要在诗海里淘洗真金,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基于诗歌难度写作之要义,秉承诗歌写作张力论的重要原理,深入考察深度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以前生活过程的回忆和缅怀,并用诗化的语言予以呈现,沪上敦鹰这首《车过木兰湖》可被视为他的经历、经验、情绪,以及对人生感悟交织出现的反观式呈现。其所描述的时间轴,与想象中的世界保持着某种理念的生成。

       九月的沉寂都装在碧波浩荡的湖光山色中
       不漏掉一根针,一尾鱼
   一只啼鸣的画眉所歌咏的全部事物

       第一节对木兰湖畔景致的描绘,迟疑而内敛,可谓将语言修辞的功用拿捏得恰到好处,九月的沉寂——不漏掉——歌咏——全部事物,对事物的细微体察,投射出作者极高的逻辑感知力,九月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日,勾起诗作者如此的慨叹呢?此时,沪上巧妙地进行第一次喻意转折,引出沉寂的世间氛围下膜状物象散射,将自身融入被画眉所讴歌的一份子的巨大场域之中,诗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没有时间的限制,而穿越历史的先知式话语,表现出作者极强的自信和远大的抱负。
       第三节,诗人踏入生与死的生存空间,感受生命处于空寂微淼的狂野之下,个体精神的永恒和持久。此刻,我们可窥视沪上墩鹰展示出的精神气质和较为深远的历史观,第四节感慨生死轮回之于诗人的必然归宿,而最末一句“天才至中晩年走向博学”显然破坏了这首诗的“整体语境”,看似多余,博学一词更是“俗”,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对沪上墩鹰沉潜的、抑郁的、智性的诗性话语表达方式的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昏
  作者:鲁绪刚
  

  影子倾斜的程度刚好伸到对岸
  一天就像一片叶子,只是单纯的词语
  从哪一棵树落下,太阳也不会珍惜
  通常我们对此时的理解有些伤感
  是送别,也是迎接,不应该增加某种暗喻
  我一直在自己的故事里练习
  徒步,或者洇渡,未曾确认的目的
  在道路上交给马车,许多失误一直反复
  出于对时间的敬重,我更愿意
  把生命像泥土那样每一捧,都很踏实
  也像花朵,每一朵都很灿烂
  该用橙色还是红色来涂抹最后一笔
  已经无关大局,你隐藏的孤独
  离现实很近,漫卷了一个人的内心
  与落日的余辉相互照应,在自身的燃烧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a972c0102vcdy.html



   【荐读.简评】

       这首诗有一种向下的力,紧紧按住时间的头颅,平静的叙述中带着些许伤感的情愫,看似诺诺,实则在语言的背面打开了一个透光的通道,整个大地和天空,都在诗人的控制之下,站在圈外指点江山,将心灵映射的全部,置身于苍茫,以第三者的身份俯瞰众生,在故事情景里既扮演配角、也扮演主角,此刻的主体“我”已然成为万物的核心,深入泥土的一颗花茎,落日余辉的最后一缕燃烧。
       鲁绪刚的诗作读得不多,不过从这首诗的整体蕴涵来看,其对语言的调度、修辞的严谨、结构的统筹来审视,层层剖析、逐次推进的喻意承接上,不亚于沪上墩鹰表达这类情感予以理性的中年化成熟思维方式。虽然在思想境界上沪上敦鹰志向高远些,但不乏我对本文作者稳重、厚实、质朴的述说方式所打动。他是一个被遮蔽的诗人,这是我的第一直觉,也许时间才是最好的裁定者,不妨拭目以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的甜不一定都是甘蔗的
  作者:卢辉
  

  世界的甜不一定都是甘蔗的
  那一折就断的甜
  只适合在嘴里
  舔了又舔
  
  我所要的甜
  也不是雪中送炭的那一种
  一袋大米
  一对红联
  灯笼一挂
  欢天喜地的
  纸屑
  
  有些甜
  看似一张旧报纸满墙贴
  其中,墙上的人
  就算你打着灯笼
  找个遍
  不如睡个觉
  在那里
  见上一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76280102vbst.html
  

    【荐读.简评】

       记忆中卢辉先生的诗作并非倚重口语来表达思想的宽度与深度的,但话又说回来,记得有一位哲学家或诗评家说过这样的话(大致意思):当一个成名诗人或批评家在写尽人间冷暖,在诗意朦胧中摸爬滚打多年以后,他的诗写表达原则在潜意识里必定返回到元初的本真状态”,其表现在:长句少了、短句多了;直接介入式反讽少了,象征式隐喻多了;晦涩修辞少了,家常语多了;情绪波动少了,理性思维多了。对视觉、听觉的感受弱了,对味觉、知觉的感受力强了。酸、甜、苦、辣均尝遍,黄粱一梦奈何桥。
       世间多少事,就在这种像与不像之间、甜与不甜之间寻求一种理想的平衡,诗人所需要的那种甜,你我都给不了他,唯有他自己,才能尝到他心仪的那种甜,然而,这种甜并不能轻易尝到,也许终其一生也未必尝得到。读到此,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人生所求似乎遇到瓶颈,情绪的低沉,揭示出人到中年面对世事无常、红尘独醉的危机感,忧虑之心溢于言表。
       人生就是这样,时常处于两难状态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玫瑰书签
  作者:李满强
  

  玫瑰终究是谢了——
  
  那些枯萎的花瓣
  有些落入了泥土
  有些被风吹走了
  
  还有一些,蜷曲着身子
  在幽暗的角落。暗淡的
  眼神。像是谁的眼睛
  
  但有一枚,因为一双手
  它获得了重生
  在一本书的第80页。它
  变成了一只蝴蝶
  俯身亲吻着那几行字:
  
  “当肉体的记忆复苏
  而一种古老的渴望再度贯穿血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326370102v6h5.html
  

   【荐读.简评】

       李满强的诗初次阅读,感触较深的是:说话也能说出理来。这完全基于诗作者利用语像,来构筑起立体形象的鲜活感而成型,夹在书本里的一朵玫瑰花瓣活了过来,发出阵阵馨香。
       殊不知,这样的通感现象,来自情感移植,将玫瑰花瓣诱人的香气抽象的基质,化为人追求理想人生的诱发剂,从而在抽象与移情中,完成一种生命的涅槃。而由死而生的生命过程的转化尽然如此轻而易举,它也来自诗作者轻灵、化蝶、重生的认知体验。
       作者这种化腐朽而直抵新生的诗写技巧,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禅”的境界,这真是:静心体味生活悲与乐,笑看花开花落水东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一起祈祷,千万不要发生战争
  作者:诗人鹰之
  

  K线图
  
  如果这是一座山
  那左边的风景属于向阳的一面
  开满红色的花
  右边是背阴的一面
  长满绿色的叶
  右边只是左边的衬托
  以便让美更美
  
  如果把那些立起的小K线
  比作一块块碑
  那立在左边的该叫做英雄碑
  写满一个个胜利者的名字
  从那里走出来的人
  逢人便可诉说他们昨天的荣耀
  右边山坡竖着的该叫无名碑
  他们无名也无姓,不知
  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
  从那里走出来的人
  一直沉默,仿佛对一场失败的往事
  讳莫如深
  
  如果这是两条龙在搏斗
  那左边的那条叫物质
  右边的那条叫精神
  左边的青云直上,总是和
  右边的一泻千里亦步亦趋
  这种对称叫和谐
  
  如果把那些小K线
  比作龙身的鳞片
  那么,左边的鳞片
  是被阳光映照过的
  仿佛胜利者手中的一面面红旗
  在高高飘扬
  右边的鳞片是暗绿色的
  仿佛失败者手中的旗帜
  被践踏在地
  
  但事物总可再分
  比如,把左边的分成两部分
  正面会写着,朱门酒肉臭
  背面会写着,路有冻死骨
  把右边分成两部分
  正面会写着,丰乳、肥臀、红地毯
  背面会写着,“零档案”、“绿太阳”、“丹青见”
  但背面被盖在下面,你看不见
  
  
  枯丝瓜挂在树梢
  
  嘘,别打扰
  我在受刑呢
  让我记下,风的鞭子
  落到身体上的啪啪声
  让我数清
  雪在伤口撒了多少把盐
  
  枯丝瓜在枝桠上荡漾
  如我在这个冬日里发表的那些诗歌
  它们记录着我每天的枯萎、破败
  以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①
  
  注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取自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http://blog.sina.com.cn/yingzhiz1969
   
  
  
    【荐读.简评】

       王安忆在其《情感的生命》一文中说道:“中国文字本身就是藏有机关的,多义词同义词很多,语法又很含混,边界模糊,从中可玩出一些花招。”名家不愧为名家,虽然是说散文写作的观念,然而一句话就道出了后现代诗“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的特点。受王安忆深度思考结果的启发,并环扣作家自身经验与深刻的洞见析出的经验为支点,以此基质来观察鹰之最近的诗歌写作,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鹰之的近期诗作,和二年前相比,有脱胎换骨之感,喜欢他诗歌的人一定会渐渐多起来,特别是描写丝瓜那首《枯丝瓜挂在树梢》一诗,言辞幽默,语调尤如蜻蜓点水,象喻运用的婉转悱恻。而第一首中长诗《K线图》,把一个在股市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股民心态,刻画得活灵活现,生动而辗转。可贵的是,把世界认可的文化尺度和审美倾向极尽讽喻,并对民族文化这张镶嵌画的背面所被遮蔽的三个中国新诗领军人物推将出场(这是批评家的责任和使命),给予厚望,但也只能如此,无不显示鹰之先生追求极高的以物化物,抽丝剥茧的手段和高蹈的精神境界。
       诗评家谢非这样评价鹰之:“鹰之先生是个特立独行的歌者,豪情满怀,浮想联翩,以天马行空式的浪漫奇想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多么凄清幽冷的画面,且有画外音,他的诗歌历来不屑作平常之语,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势飞动,常以新奇取胜。他思路的展开以及想象的衔接处多异于常理,极富生命寓意的时空转换,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心中虚幻世界融为一体”;
       当今诗坛,能够像谢非这般决然发出对一个行为乖戾,老子天下第一和我行我素的诗人盖棺定论的批评家不多,当一个诗人默然写诗许久得不到知人善任的智慧者认可时尤为难得,希望鹰之潜心写作,对那些旁枝末节少予理睬,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6 12:03 | 只看该作者
有褒有抑,学习佳作精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6 13:02 | 只看该作者
有探索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3:36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新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3:37 | 只看该作者
水上书 发表于 2015-1-6 12:03
有褒有抑,学习佳作精评

新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6 13:38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5-1-6 13:36
好久不见,新年好!

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6 21:09 | 只看该作者
最末一句“天才至中晩年走向博学”显然破坏了这首诗的“整体语境”,看似多余,博学一词更是“俗”,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对沪上墩鹰沉潜的、抑郁的、智性的诗性话语表达方式的关注。

沪上诗歌也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6 21:09 | 只看该作者
亮读好诗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6 23:44 | 只看该作者
好,盛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1:56 | 只看该作者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5-1-6 21:09
最末一句“天才至中晩年走向博学”显然破坏了这首诗的“整体语境”,看似多余,博学一词更是“俗”,但这些 ...

子青辛苦,推荐读鲁绪刚那首诗给《诗日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1 19:0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