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一首歌
周塬
落叶不会复苏,飘下的只些感伤吧
凋零的厚度,渐渐柔软而温暖
恐惧属于孤独的那颗星辰
一只狐回眸留恋着尘世
时间无处可退,足已完成生命最后的剪影
一条河正穿越梦境带走所有的浪花
熟悉的阳光,好似天空经年衔着的烟斗
明灭里一些梦儿夭折,一些长大
再没有晨曦,我的姑娘老成枯树
忘记梳妆的胡杨,沙漠的镜子早已粗粝
天地酿一杯酒,于卷中
发酵的每个文字,只为敬献春天的泥土
再无恐惧,倾听每片落叶
空溟里捎来玲珑的回声
每一首诗歌都来自于一次心灵之旅,心灵是什么?是感思,只有感觉不能成为心灵,没有血肉的思考是哲学。唯独心灵与诗想通,所谓诗是心灵之歌,是心灵的桥梁,大概在这里吧!
《恐惧是一首歌》题目很清晰地告诉读者,来自心灵的恐惧,可以是一首歌。这有些陌生,因为习常里大家对“恐惧”的感觉不是美好的,心理上排斥恐惧,怎能与代表欢乐愉悦的“一首歌”联系在一起呢?如果你认同诗是心灵之歌,那么源自心灵的恐惧,有没有可能也是一首歌呢?
这首诗每一句都与恐惧有关,也都与”恐惧是一首歌“有关,是关于恐惧的感思,也就是呈现用心灵感思恐惧的诗。
能说得清”心灵“这样不可捉摸的世界么?能说清”恐惧“到底在心灵中如何存在的吗?在这首诗里回答是确定的,且感受到恐惧也可以像一首歌那样给人安静愉悦甚至小小的欢乐。这样的奇妙,亲爱的,你有过吗?对恐惧有过这样的体验码?或许情形不同,或许感受到”恐惧“而止,那么这首诗带你走进恐惧的另一层体验。
恐惧的本质来源于生命对死亡未曾的体验,因为未知而恐惧。故人类真正的恐惧都源自于死亡,所有的恐惧都不过是生命感知将要面对死神的威胁。对血的恐惧,对灾难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甚至对一次注射的恐惧,对“狼外婆”的恐惧,对身处绝境的恐惧,对爱情的恐惧,对监狱医院森林悬崖战争......都是生命在未知的情形下,情感思维带来的危险信号,产生心理的畏惧恐慌不知所措。这里不是谈心理哲学,作为理解这首诗的铺垫。
“落叶不会复苏,飘下的只些感伤吧”。诗意从落叶开始,化情思于落叶,开始一次心灵的感思,这是诗的情态。落叶是无知的,也没有什么感觉。诗歌中托物言情,是“我”移情于物象,赋物为有情,这是写诗最为基本的“手法”。这样的过程就是心灵的呈现,创作中称为“表现”,无形的感思就是借用文字所代表的的事物“表”而呈现的。落叶能代表什么呢?人们情感经验里,看到落叶会联想到什么?比如秋天,比如生命,比如死亡,再比如枯萎凋零,甚至”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还可以联想更多。这里联想到叶落一去不回”不会复苏“,说得是凋零的树叶,生命到了尽头,再也不能青葱葳蕤而回生机了。一叶一叶地凋零,无边落叶告别着生命,”飘下的只些感伤吧“,带有不确定的语气,是落叶自伤,还是”我“之由衷地感触,抒情就这样开始,自然”感伤“是”我“看到落叶,感触”草木一秋,人生一世“,都将朝露夕花,无法与时间相永恒,人为情种,伤秋而悲落叶,不正是感叹生命有时竞,徒留羡花情吗?能不感伤?当然根源是对生命将去的恐惧所衍生的心理。
”凋零的厚度,渐渐柔软而温暖“。写这首诗是在我从落叶的林中回转之后,也可作为即兴而作。天空中落叶洋洋洒洒,林中落叶堆积无数。走在层层落叶上,松软窸窣。”凋零“作动词,当然与”厚度“无关,这里”凋零的厚度“也不是地面落叶的厚度,是对无数凋零的具象或量化,这样的诗意联想,想必不是大多人能直接感悟的,在语法上大可作为病句,”不通“,当然不是掠李商隐”不通人语“之美誉。而确是当时一刻的心理体验,眼前身后落叶无尽飘来,对生命与死亡的思味,在不断重复和叠加中,从感伤到通达,厚重而成轻无,故有”渐渐柔软而温暖“,也正是走在落叶之上的感觉,这些死去的生命,回应着我的感觉。你看,人的心灵多么奇妙,瞬间对死亡的恐惧变得温情而可亲,当然这是瞬间了悟生死之后的宁静淡泊和任达。
” 恐惧属于孤独的那颗星辰/一只狐回眸留恋着尘世“。诗评家常说”诗意跳脱自然“,写诗抒情不能一根筋,一首歌或音乐,没有高低抑扬缺少变调回旋,也就不会和谐悦耳而失去情感的色彩。变化和跳跃当然不能是骡子撂蹄乱踢一气。”恐惧“正是承接上一节,转为形象化说理。说恐惧是什么,形象是”孤独的那颗星辰“,落叶不孤独,重重叠叠聚在林间的衰草之间,落叶不再是心灵上的恐惧,还有些温暖宜人。而浩渺天际只有一颗未落的辰星,像一颗与世隔绝的心灵,孤单无依,孤独是恐惧的。我有这样的体验,多年前的一个初秋的夜晚,在青岛胶州湾游泳,不知不觉远离了海岸和人群,游到了深海去,只有海浪一个又一个涌来,听不到任何喊叫,大海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回望远处的灯火也似乎远在天边,当触到防鲨网那一刻,恐惧突然袭击我整个身心,没有渔船,也听不到轮船的汽笛,没有海鸥,也没有任何可以握住或依靠的东西,黑暗中涌动的海水越来越猛,感觉随时会被吞没,此情景就是空邃中一颗孤独的星辰,它若有知,会不会像我那时的恐惧?孤独其实就是死亡的感觉,还有比死亡更孤独的孤独吗?诗歌中的潜意识丰富无比,艺术的天赋也在这里,由亮晶晶的辰星联想到一只狐的”回眸“,且把人们传统意识中的”狐“呼应起来,同时把远离尘世依然回眸留恋的”人狐情未了“意会到一句诗中,我相信其间的路程会阻断很多读者领悟的可能。狐是孤独的,终被列为人世之外,而狐是有情的,来源于封神与聊斋,至今在电视剧和歌曲中都能领略到狐为有情物。狐的孤独是它不能与人同情共处,共生共死,拥有爱情。这是另一种孤独,也是另一种恐惧,“回眸留恋”是绝望,如此写孤独与恐惧,意会得到吗?一个人将孤独地离开尘世,会是什么感觉?
“时间无处可退,足已完成生命最后的剪影/一条河正穿越梦境带走所有的浪花”。时间没有维度,一去不返,再无回复,“无处可退”,其实生命又何曾不是!与“落叶不会复苏”呼应。每一片落叶坠落的过程都只能是“生命最后的剪影”,生死有常,不可逆转,人生不也无法再来一次?落叶与我等所能拥有的就只有这样无法复制的生命过程。“梦境”与“浪花”是生命的河流最美好的记忆,看到落叶,生命将去,这些美好的事物——青春梦想爱情,不都是被时间带走而永不再来吗?这就是诗意带来的“生死了悟”,真在其中,情在其中,抒情言志就在诗里,人生感悟,情感理念与哲思真理就在其中,诗歌还需要带给人们什么呢?那就是美和愉悦感,会谈到。
“熟悉的阳光,好似天空经年衔着的烟斗/明灭里一些梦儿夭折,一些长大”。这一节懂诗歌的读者,会知道是诗论中所说的“承”,诗意诗思在这里承上启下,开始转递更深一层的诗意。既是对诗歌前一部分诗意的关合,也是引起诗意到情旨深处的引子。这要谈及诗歌创作的构思,当然多是随着思情默契而成,是一种思维规律反映到抒情心理的一个表现,刻意去框架构思,可以断言绝无好诗。水到渠成,随情流转,自然天成就是此意。
从“时间”跳跃到“阳光”似乎有些远,其实不然,没有钟表的时代,太阳就是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的时间观念来源于太阳。“熟悉”是伦常,因伦常而熟悉。东起西落,经年如斯。这里还是说的时间,由时间到生死,生死就是时间,就是东起西落;生死就是伦常,伦常就可以不再恐惧,面对生生死死就可以自然随化。无悲无喜也无惧,你看太阳终日游荡,像时间老人冥冥之中闲叼着的一个“烟斗”。生死无意,自来自去。太阳之光亮与烟斗之红火,可以想象吧,但有一个“闲”或自然,并非读者都能深味......一明一灭的烟斗,一升一落的太阳,意会相通的可能是光亮与形状;意会背后的是生命时光中的生与死。阳光之下,万物生生灭灭,有落叶芜草也有花木峥嵘。“一些梦儿夭折,一些长大”。每个生命都逃不过始终,每个生命的历程与风采有如此不同。思到这儿,打开一扇门,那就是下面要解到“恐惧”的另一种境界,是一首歌的境界。
“ 再没有晨曦,我的姑娘老成枯树/忘记梳妆的胡杨,沙漠的镜子早已粗粝”。“我的姑娘”,“梳妆”,你会想到什么?女子?爱情?否!这一节是承前自然了悟生死之后,对自身的感喟。“晨曦”不再是清晨初阳,是失去的青春年华,是四十六岁之前永不再来岁月时光,是“我的姑娘”,最美最动人的人生过往。“老成枯树”就是这残躯,慢慢垂老的生命,梦想与青春已成枯枝败叶!搜一下胡杨墓地图片,或有幸到胡杨群冢里感受一下,那些残留的肢体,狰狞悲怆,说不出来的震撼,比恐惧更为恐惧的震撼,像一群战场归来血肉模糊残腿断臂的士兵,无声地矗立天地间。“忘记梳妆”,梳妆是多么动人的时刻,多么令人心旌砰动的画面。而生命到了残灯独对,万念成灰的时候,沉沉暮霭里,晨曦还是晨曦吗?姑娘还会梳妆吗?时间成沙漠,岁月成沙漠,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中,映照人生的会是什么?"镜子早已粗粝“,失去一切光华!我从不向读者解读我的诗作,我相信对于人生有得薄如张纸,更有深海无薮。能告诉读者的只是生命的表面,但诗中每一字都为血淋淋的劫难与磨砺。所以我懂李商隐,你不见的懂我!
”天地酿一杯酒,于卷中/发酵的每个文字,只为敬献春天的泥土“。天地就是生死,生生死死,就是自然纯粹,就是红尘无数悲欢离合,就是十万劫数六道轮回。只作一杯酒吧,在这些诗卷里。血与泪,喜与悲,窖藏于心,发为诗,就当做对生命的礼赞,对岁月的歌唱,对人世的感恩,以此敬献,以此祭奠,以此与你分享青春与爱情的乐章。
”再无恐惧,倾听每片落叶/空溟里捎来玲珑的回声“。还有什么畏惧惶恐,还有什么悱恻难平的怨恨情仇?都不过是一枚落叶,恨我,怨我,辱我,毁我,”已成过去,好自珍重“,我当云烟尔。徜徉落叶的林中,飒飒声响,那是空溟之中传来生命的吟诵,是玲珑如美的回声。
诗以情动人,以美悦人,以思悟人。此三者备,诗乃立。美是读者最直接和直觉的要求,爱美是天性,审美是一种能力,是艺术欣赏力的基础,能到解读鉴赏可称为”家“,可以由洞察力引申为洞悟力。这有自然天赋,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审美的阅历。情之切辞之采,都需要心灵深刻的体会。文藻意象着情附物,通过感官灵犀会通,联想诗中的联想,意会诗中的意会,感受情思之美;融情理于鲜明活泼动人的形象,调动美的感觉,在具有审美特质的意象与情景之中,自觉形成诗歌意境的”场“。”审“得情景交融,文辞共采,心神相通,就会达到共鸣与同此情衷艺术欣赏的境界。无疑诗歌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美。诗之美,在情采,在文采。之所以中国诗讲究意境,语言讲究含蓄,就在于诗歌是美的需求。这样的美感愉悦统属于感觉,感悟成为欣赏诗歌的根本要求,可以作为诗歌审美门径。感之深,悟之透,获得审美越丰富。一首诗一眼到底,读过一遍,再无余味,放下几日再读,断然失去感觉,这就是当下诗歌短命的原因。网上诗歌多如牛毛,几乎都是泥牛入海,可读三遍的作品如深海之珠,难以遇求。含蓄奔放,婉约浪漫,都成审美,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与现代人生存环境中,直抒胸臆的传统抒情方式已经不再是诗歌创作的主流,只能作为诗歌创作的点缀。既不能形象以动人,也不能尽心灵之曲隐。交通信息的发达,人们的心灵情感一方面平常淡漠,一方面更为深邃丰富,而现代汉语所直接对应的事物与情感,早已为生活所烂熟,是无论如何不能达到古体诗词所能营造的情景氛围,就是意境。但意象化弥补了现代汉语诗歌在表现和营造意境的缺陷,在含蓄和意会中达到并远胜于古体诗抒情造境的功能,成为艺术和审美,让中国诗的艺术特质得以继承和发展。必将是现代诗歌而立的基础,舍此可以断言,现代诗歌将没落成不再是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