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最美的白话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11: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最美的白话诗



       据光明日报2015-04-20消息 中国百年新诗发展泥沙俱下,从恒河沙数的诗作中捡择出二三百首珠玉来,需要卓越的眼光和经年累月的修养。《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中国出版集团联合现代出版社出版)编者李少君和张德明,一为当代著名诗人,一为资深诗歌批评研究家,都是以诗为志业的人。二人酝酿已久,通力合作,历时一年,终于完成编选,为新诗的美留存一份历史。
  中国百年新诗发展泥沙俱下,从恒河沙数的诗作中捡择出二三百首珠玉来,需要卓越的眼光和经年累月的修养。《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中国出版集团联合现代出版社出版)编者李少君和张德明,一为当代著名诗人,一为资深诗歌批评研究家,都是以诗为志业的人。二人酝酿已久,通力合作,历时一年,终于完成编选,为新诗的美留存一份历史。

  以美为主,以史为辅,在艺术性与历史性之间取得平衡。诗歌何以动人,因为美,这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常识,美从内部充实了诗歌,决定着其独立不惧的品质,也赋予了诗歌抗拒时间氧化的性能。编者倾心于缪斯微笑的迷人,执意从百年新诗的苑囿中找寻出美的奇花异草来。诗歌之美不可能行进在空幻的无何有之乡,史的维度是诗美的凭侍之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美,出产诗美的时代构成了历史的链条,这一链条是实际存在过的。对诗歌史的想象,体现着一个诗歌史家的抱负、能力和操守。选本有史的维度,编选者按照时空线索重新划分了新诗史,有“新时期之前”“新时期”和“新时期之后”三个阶段,“新时期之前的大陆和港台诗人的诗歌”“新时期的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以及“新时期之后的九十年代和新世纪诗歌”三大板块,又标示出“新诗初创期”“三四十年代的现代诗”“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朦胧诗和第三代”“网络出现以后的新世纪诗歌”这五大高潮。这里蕴含着新颖的诗歌史创见,可以看出“新时期”这一概念取代了1949年作为划分“现代”“当代”的传统标准,突出了“新时期”诗歌承前启后的示范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理念上相对弱化了“十七年诗歌”的含量,选本中也选了少数美学价值稍高的作品。

  专业的素养和精深的见解保证了诗选实际质量的优良。不难发现,选本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习见的经典,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废名的《十二月十九日夜》、郑愁予的《错误》,经典正是在不断地回返与重构中塑造的,这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亲近经典的机会。更有价值的是对较为陌生的优秀文本的发现与保存。编选者的眼光和趣味引领着我们穿行在最美的诗丛中。例如,多多《青春》、痖弦《秋歌—给暖暖》、朱朱《江南共和国—柳如是墓前》、叶丽隽《和解》、李南《下槐镇的一天》、轩辕轼轲《收藏家》,或为名家的遗珠,或为后起诗人的力作。“虚无,从接过吻的唇上/溜出来了,带有一股/不曾觉察的清醒,在我疯狂地追逐过女人的那条街上/今天,戴着白手套的工人/正在镇静地喷射杀虫剂”,身处朦胧诗阵营中的老诗人多多,竟是如此地现代,题材、写法、语言均充满了质感,多多是在用“杀虫剂”抒情,青春的虚无与悖谬感锥子般刺穿了时间之囊。“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痖弦是当代诗坛将新诗“缩微术”发挥到极致的诗人,既歌颂秋天的孤绝凄美,又写出了一个叫“暖暖”的小女孩非凡的生命价值,从季节、风景、死亡、生命这些元素中提炼出高远的诗美。“我相信每一次重创、每一次打击/都是过境的飓风,然后/还将是一枝桃花摇曳在晴朗的半空,/潭水倒映苍天,琵琶声传自深巷。”朱朱最好地传承了“戏剧化”的精髓,且融入了新的技艺,以尖锐刺人的感觉和博大的沉思继续重新抒写着历史的秘事。“藏起了一个大海/直到海洋局的人/在门外疯狂地敲门……用剪刀剪掉/多余的浪花”,轩辕轼轲喜欢思维的穿越术,这首充满幻想气质的微型史诗塑造了一个怀着古老敌意私藏大海的艺术家形象。这些杰出文本展示着当代新诗的“当代性”,感觉尖锐、质地坚硬、修辞精良、讲究创意,诗意不断内聚,诗艺不断外扩,不断地包容内心、现实、传统乃至未来的各种经验与想象。

  还值得注意的是,编选者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评语。这些评语简要优美。例如选本中卞之琳三首诗的评语,分别从“个人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接通晚唐诗风、现代生活感几方面点评卞之琳的诗艺特征,以灵动的形式分享了当代诗学的研究成果。张德明近年在诗学界倡导当代诗学应向中国古典诗话汲取资源,发挥“诗话”传统的优势,诗选点评是对这一主张的实践与总结。这也使我们重新想到了新诗“雅与俗”的问题,编者在序言里表达了普及新诗经典的意图,诗歌需要俗一点,需要走出书斋,走向课堂,走向街头,走向田野,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历史的河流,只不过这种俗依然需要“雅”,雅其实是俗的基础。诗人不需要降低艺术水准迁就读者,诗歌史家也不必遵从流行美学的观念行事,需要的只不过是更艰苦的劳作与策略的转变。(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4-20 14: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2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04:4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